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弥勒净土法门初探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如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弥勒净土法门初探
  如吉法师
  引言
  佛法中的修行,必须要实行境、行、果三部曲。现代高僧弘一律师以华严(宗)为境,以四分律为行,以弥陀净土为归(果);而太虚大师则以瑜伽真实义品为境,以瑜伽菩萨戒为行,以弥勒净土为归(果)。这二位大德分别以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为归宿在佛教史上有著普遍意义,在唐朝善导大师大弘弥陀净土法门以前,佛教徒造立弥勒佛像,发愿往生弥勒净土者比求生弥陀净土者更多,可见,弥勒净土法门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本文试对弥勒净土法门作一次粗略探讨,祈行家批评指正。
  一、弥勒其人
  弥勒净土法门,是以弥勒菩萨为宗主,修习者发愿往生弥勒菩萨现在所居的兜率内院。弥勒,是梵文,华译为慈,是菩萨之名,所以弥勒菩萨又被人称为慈氏菩萨。有些经中所说的阿逸多,是弥勒菩萨之号,阿逸多,汉译为无能胜,因为慈悲心偏胜,其他人不能相比之缘故。下面对弥勒菩萨在往昔最初发心和随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的事迹作一简单介绍:
  (一)往昔发心: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有弗沙佛在南赡部州出世,当时有昙摩留枝王前往佛的处所时,见到一比丘正在修入慈心定,仪态安祥,放大光明,于是生大欢喜心,便问佛,佛告诉他这位比丘正在修慈心定,王听了后信心大增,更加钦仰,说:“这种慈心定有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也要发心修这种禅定!”那时的昙摩留枝王即是以后的弥勒菩萨,从此以后,修习慈心,未曾间断,直到成佛。(见隋吉藏《弥勒经游意》)
  (二)随佛降世:弥勒菩萨自从发起大菩提心后,生生世世不断地修习菩萨行,在即将成佛之前,也随释迦世尊降生印度,接受授记成佛。
  弥勒生在波罗捺国(印度当时的诸候国,跟释迦佛的迦毗罗卫国相似)劫波利村的宰相家中,初生时具足三十二相,身紫金色,姿态和仪容都很奇特,宰相十分欢喜,请相师来为看相、取名,相师问到出生时的瑞相时,宰相告诉他,儿子的母亲平素性情不很调顺,但自从怀孕之后,慈悲心特别强,非常同情贫苦之人。相师经推算后,认为这种慈心便是儿子的志愿,因此取名弥勒(慈)。由于父母极其爱重,使得弥勒殊胜的相貌和名子闻名全国,于是引起波罗捺国王梵摩达的忧虑,恐怕他长大之后夺取王位,就想在他未成年时设法除掉。父母知道后,立即将弥勒送到他舅舅波婆利那里,波婆利是当时的大宗教师,带领五百弟子在别的国家学道。弥勒来到舅舅身边之后,不到几年时间,便学通了当时的经典。后来波婆利听说释迦佛出世,便带领弥勒等十六位弟子去亲近佛,弥勒向佛提了四个问题:一问自己具足几相,二问自己的年龄,三问他们一行的人数,四问自己的种姓。佛一一作答,并方便开示,其余十五人得法眼净,当即要求随佛出家,佛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严身。”而成善来比丘,再听佛说法,很快成了阿罗汉。弥勒这时才七岁,只是发心而已。
  弥勒后来跟佛回到迦毗罗卫国,佛的姨母波阇婆提亲自纺线织布,为佛做了一件非常精致的金缕袈裟,佛要姨母供奉僧众,弟子们都不敢接受,只有弥勒才取披在身上。
  有一次,弥勒随佛游化到波罗捺国,身紫金色,又披上金缕袈裟,表里相称,行仪庄严,在大街小巷里托钵乞食,众人观赏无厌,虽然很敬重,但无人给食物,只有一位穿珠子的工匠供养他一颗珠子,弥勒便将穿珠师带到僧团中,僧众为他广说供养的利益,佛也为他举例说阿那律过去因为布施一条毛毯而生生世世不受贫躬之苦,也说明今天他布施弥勒未来果报的事。(见《贤愚因缘经》卷十二)
  在《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中,佛授记弥勒菩萨十二年后上生兜率陀天,教化天人,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南赡部洲龙华树下成佛,广度众生。
  弥勒菩萨现在虽然在兜率内院教化天众,但也常常在其他各处示现,度化有缘。例如,在我国五代梁朝时,有一位自称契此(又名长汀子)的圣僧在浙江奉化一带游化,常以杖荷一布袋,供身之物皆贮于囊中,见物则乞,故人称布袋和尚或长汀子布袋师。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随处寝卧,又出语无定,然而颇能示人凶吉、预知时雨。梁贞明三年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然后安然入寂。后来又有人在别处见师负布袋而行,因此,世人认定布袋师是弥勒菩萨化现,江浙一带多画其像流传。(见《宋高僧传》卷二十一)现在汉传佛教各寺庙天王殿正中的弥勒佛像就是布袋和尚的塑像。
  二、弥勒净土的处所
  断尽欲贪圣者的报土通常是选择在天上,例如三果以上圣者大多以五净天(四禅天内)为依报,而补处菩萨以兜率天(欲界第四天)作为其居所,这是不无道理的。
  无色界天中,无形无相,不得说法,这与菩萨说法度生的志愿是相违的。色界天中虽有色身及说法,而易染禅味,不能广益众生,所以菩萨居之也不适宜。下三欲界天人结使深厚、心多昏昧,上二欲界天人心多放逸,唯第四欲界天人心不昏不散;又下三欲天天寿短(四王天五百岁,忉利天一千岁,夜摩天二千岁)上二欲天天寿长(乐变化天八千岁,他化自在天一万六千岁),只有兜率天四千岁,折合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若弥勒菩萨从释迦佛住世时即生兜率,过完四千岁天寿而下生人间,那时南阎浮提人寿八万四千岁,善根淳厚,度化因缘成熟,因此兜率天是最合适的补处菩萨居处。
  另外,如果从人生人而成佛,人则起慢,诸天不信;若从人生天成佛的话,那么不应该去教化天众(因为天人自认为高于人类)。所以补处菩萨必暂借兜率天栖居之处,而后下生人间成佛。(见《大智度论》第三十八)
  三、所依经典
  弥勒净土法门所依据的经典通常说为“弥勒六部经”或“弥勒三部经”。即汇编了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以及从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其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转法轮等事的六部经典。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六部经典是:
  (1)《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又称弥勒菩萨涅槃经、观弥勒上生经、弥勒经、上生经。刘宋祖渠京声译,是有关弥勒经典中最晚成立的作品,经中有“如《弥勒下生经》说”之语可为佐证。本经内容叙述了弥勒菩萨所居的兜率净土的殊胜庄严,弥勒菩萨以及树木、风铃演说法音,并往生该净土的方法,因此是建立弥勒净土信仰最主要的经典之一。有关本经的注疏有多种,如吉藏《弥勒经游意》一卷,元晓《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都是钩提经的玄义,时弥勒菩萨的往昔发心因缘和兜率净土的建立有明确的说明。窥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赞(或疏)》二卷,对经的文义解释得十分详细,是《上生经》最主要的洼疏。此外,还有憬兴《弥勒上生经疏》一卷,守千《弥勒上生经瑞应钞》二卷。这些注疏均可见于《卍续藏经》第35册。
  (2)《弥勒下生经》,又称《弥勒成佛经》、鸠摩罗什译,注疏有憬兴《弥勒成佛经疏》一卷,收录于《卍续藏经》第35册。
  (3)《弥勒来时经》,译者不详。
  (4)《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又名《弥勒下生经》、《弥勒当来下生经》等。本经内容叙述未来蠰佉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成道后教化善财、父母等八万四千大众,迦叶尊者从鸡足山出灭尽定,转送释迦佛所遣的僧伽梨衣给弥勒,并佐弥勒教化众生,因此是弥勒下生诸经中内容最为完整、最受重视者。本经的注解有憬兴《弥勒下生经疏》。
  (5)《弥勒下生成佛经》,唐朝义净译,它与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等,属同本异译,但具有单独经的体裁,即以偈文为主要部分,却缺有关大迦叶事迹的内容。
  (6)《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本经与什师所译《弥勒成佛经》仅仅是广、略不同而已。
  什师所译弥勒广、略成佛经与竺法护、义净所译的弥勒下生经相比较,后者略示慈氏下生人间教化,令中上根人获益,后者更广显弥勒威力,令下根智者祈仰圣心而得度脱。因此,于下生经后,佛再说成佛经。(见憬兴《弥勒成佛经疏》)
  (1)(4)(6)又称“弥勒三部经”。以上“弥勒六部经”或“弥勒三部经”是古德所编定的有关弥勒净土法门的经典。今人太虚大师将《弥勒上生经》、《瑜伽真实义品》、《瑜伽菩萨戒本》辑为“慈宗三要”,因为这三部教典的内容都以慈氏为宗,所以将弥勒净土法门定名为慈宗,由此便把本法门完全纳入了大乘教法的框架之中。(见《太虚全书·慈宗名义》)
  四、修习方法及成就的判别
  修习佛法,依据根基的不同和所使用方法的差别,产生的效果或成就也是不同的,修习慈宗法门也是如此。现根据修法者根器的等差略述三等成就:
  上等成就者,即上根之人,或修观佛三昧,或修忏悔行法于现生中得见弥勒,随心优劣,见佛形像也有大小等种种差别。这是《观佛三昧海经》及《大方等陀罗尼经》中所说,如古印度的无著菩萨等,即获得这种殊胜的成就。
  中等成就者,即中根之人,因作诸净业,舍此身后,生兜率天,得见弥勒,至不退转,这是《弥勒上生经》所说。然又因所作净业的差别,往生者也有九品之不同,现简略说明如下:
  上三品生者,如经云:“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持斋戒、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是时菩萨随其宿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于无上道心。”若人受持净戒,称念弥勒名号,思惟弥勒形像,修习六种净业,发愿往生兜率净土者,如六法中具五或六,得上上品生;能修三四者,上中品生;只修一二者,上下品生。六法者,(1)精勤修福,即于父母、师长、三宝、贫穷下贱之处勤修供养布施之业;(2)守护净戒,具足威仪;(3)整修道场,清扫佛塔等;(4)香花等供养,即对出家众四事(衣服、饮食、坐卧具、医药)供给,于贫苦者随时济等;(5)修习禅定;(6)读诵经典,演说修习等。
  中三品者,如经云:“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若佛弟子,先不犯戒,也不造恶,罪轻微者,闻弥勒名,心生欢喜,发语赞叹,身行礼拜,便可得中三品往生:三种净业全具者,得中上品生;具二业者,即属中中品生;只修一业者,获中下品生。
  下三品生者,如经云:“佛告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诸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绘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欲命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犯戒造罪,能闻弥勒名而三业至诚悔罪清净,并造像、供养、礼拜及系念者,得下三品往生:行忏悔、造像、供养、礼拜及系念全者,获下品上生;修忏悔、造像、礼拜而不恒系念者,得下品中生;作忏悔、造像、供养而已,不恒礼拜、不常系念者,下品下生。
  以上是中根之人,修诸净九品往生的大概情形。总之,欲求往生兜率净土者,应当持佛禁戒,修十善业,必得满愿。如经云:“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惟十善行十善道。”
  下等成就者,下根之人,作诸净业而不乐生兜率净土者,或欲往生而功德未满者,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成佛时,也可见佛得度。如《上生经》云:“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道心。”然依净业的等差,又分三会前后不同。《菩萨处胎经》第二卷云:“汝生快乐国,不如我国苦。汝说法甚易,我说法甚难。初说九十六受我五戒者,次说九十四受持三归者,后说九十二一称南无佛。”即是说,除了现在往生兜率净土、未来随弥勒降生人间首先获益者外,在龙华三会中,初会受度的九十六亿人是释迦佛时受持五戒,以及修寺、布施供养、闻法、读诵、禅思者,如经云:“或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我教训之所致也。”(这部份所引经文都是竺法护译《观弥勒下生经》)“或于释迦文佛所起立寺庙,来到我所,……补治故寺,来至我所。”“增益戒闻德,禅及思惟业,善修于梵行,而来至我所。”“或复有书读讽诵,来至我所;或复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第二会得度的九十四亿人,是释迦时勤修归依者,以及护戒、供养者,如经云:“弥勒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得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或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法,来至我所。”第三会获益的九十二亿人,是释迦佛时,对三宝下至生一念欢喜心(即一称南无佛)者。如经云:“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绘彩及诸物,供养于塔等,自称南无佛,皆来至我所。”
  由上可知,凡人于释迦佛教法中生一丝因缘者,到弥勒成佛时都可成为受度对象,诚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见《法华经》)弥勒世尊是末法众生的大依怙主,现在凡愚之者,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者固然可佳,若缺往生因缘,切不可于弃种善根的良机。
  五、修习仪规
  本仪轨是依太虚的“慈宗修习仪”删订而成。为了便于初机,今别开三门而说之。
  (一)要仪
  每日一次,十分钟或数十分钟可毕;日日行之不辍,命终决定得生内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一切皆依释尊遗教为根本故。
  南无十方常住佛法僧,一拜;依释尊教皈命一切佛法僧故。
  南无本尊弥勒如来,一拜;普摄一切归慈氏尊为宗主故。
  合掌跪或立诵偈:
  弥勒菩萨法王子
  从初发心不食肉
  以是因缘名慈氏
  为欲成熟诸众生
  处于第四兜率天
  四十九重如意殿
  昼夜恒说不退法
  无数方便度人天
  南无兜率内院一生补处当来下生弥勒如来。
  南无弥勒如来,(坐念或经行念,四十九声、百八声、或千声)。
  南无弥勒如来,当来下生,愿与含识速奉慈颜。一拜。
  南无弥勒如来,大悲加持,愿资现身修增福智。一拜。
  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院,愿舍命时得生其中。一拜。
  (二)略仪
  此以诵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随文立观为宗;而持名或持咒,得入三摩地为趣。
  1、三拜同要仪。
  2、坐或跪诵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遍,或加诵弥勒法身咒印三遍。
  3、同要仪唱偈,持弥勒如来名五百声至千声数千声,或改结印持弥勒菩萨法身咒百零八遍至百千遍。(咒见经藏)。
  4、回向三拜,同要仪。或唱弥勒佛四礼愿文、四拜。
  (三)本仪
  此通境行果三,义境理观,戒行理事观,天果事观。初习诵文入观,习至纯熟,则理事常相应矣。
  甲、晨课 宜在天未明以前。
  1、三拜同要仪。
  2、趺坐默诵真实义品,静观其义。
  3、闭目澄心观照诸法离言自性,成习修四寻思观数十分钟。
  4、回向三拜,同要仪。
  乙、 午课 午前午后皆可。昔窥基法师所行者,盖在乎此。
  1、三拜同要仪。
  2、坐唱:瑜伽论主,内院慈尊,契经散说集能仁,菩萨戒敷陈!觉路金绳,共遵出迷津!南无瑜伽戒菩萨摩诃萨。三称。
  3、趺坐诵菩萨戒本。
  4、诵毕反省所行有违犯者,依羯磨文如法悔除。
  5、回向三拜,同要仪。
  丙、夜课 宜初夜分
  1、三拜同要仪。
  2、诵经同略仪。
  3、持名或持咒同略仪。
  4、唱诵赞弥勒佛,四礼愿文,四拜;或回向三拜,同要仪。
  六、古今修习范例
  修习弥勒净土法门者,古今都有,古代印度最著名者是无著菩萨。据西藏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记载:无著出家后在山上岩洞中修习弥勒观行十二年,无所成就,便感到灰心,认为弥勒菩萨太不慈悲,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于是下山来走走,在路上见到一只狗,狗身上长满了烂疮,疮上流脓,并有虫在吃脓,狗显得非常可怜。无著想,如果把虫从疮上捡起来丢掉,虫会饿死;若不把虫捡开,狗太痛苦。想来想去,就干脆用嘴去吸狗疮上的脓血,忽然间,金光闪耀、威德庄严的弥勒菩萨显现在他的眼前,获得了修习慈宗法门的最高成就。此后常得亲近弥勒菩萨听闻大乘教法,传出了《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等慈氏诸论,成为大乘瑜伽行派的开祖。此外,有世亲菩萨、师子觉菩萨等都修习弥勒观行,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又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载:“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可见,弥勒净土法门曾在印度盛极一时。
  印度有修弥勒净土法门求愿往生者,中国也有,东晋时代最典型者要算道安大师。当时秦符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每开席讲法时,总罗列尊像,布置幡幢、香花供养。又常常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梁《高僧传》卷第五)后有圣僧来寺,道安请问自己来生所往处,他便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胜妙之报,那天晚上大众数十人都同时见到。到本年二月八日,忽然告诉僧众说:“我要离去了!”当日斋毕,无疾而卒。
  另据《名僧传抄》载,南北朝时还有惠戒、佛陀跋陀罗、昙戒、智严、昙副、惠精、道法等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与此同时,有刘宋明帝、周颙、齐竟陵文宣王、南岳慧思等发愿于未来弥勒佛时,预入龙华三会、值遇弥勒尊佛。(见《出三藏记》卷十二)
  及至唐代,主要有玄奘、窥基师徒对弥勒净土法门进行修习弘扬。据《续高僧传.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卷四)载,奘师一生研习弘扬慈氏诸论,常常发愿生弥勒前,及游西域(印度)时,又闻无著兄弟皆生兜率天,且频频祈请,都有显证,因此“怀此专志,益增翘励”。后至玉华宫(译经处),只要有空隙,“无不发愿生睹史多,见弥勒佛”。自从大般若经翻完之后,“惟自策勤行道礼忏”。麟德元年,告诉翻经僧及门人说:“对经论有疑问者,可速来问。”众人惊疑不信,奘师便说:“此事自知”。于是造十亿弥勒像,礼忏辞别。至正月十九日告寺僧说:“奘必死已”,便卧床示疾,开目闭目见到鲜白的大莲花布满空中,并见到巍巍庄严的弥勒佛像,知道一定生到弥勒佛前。又于嘉寿殿与众辞诀后,便默念弥勒,要在身边的人称念:“南无弥勒如来,应等正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院,愿舍命已,必生其中。”至二月五日中夜,弟子问曰:“和上定生弥勒前否?”答曰:“决定得生!”讲完后便绝气。过了两个月安葬时“色貌如常”,后来改葬樊川时,虽久处地下,仍“色相如初”。道宣律师赞说:“自非愿力所持,焉能致此!”窥基是玄奘的嗣法弟子,玄奘的所作所为他耳濡目染,因此平生勇精地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 ”(见《宋高僧传》第四)某次在太行山过信夜寺时,发现寺中射出一道光久久不灭,于是循光寻去,原来是几叠纸在放光,在纸堆中翻看,得到一部《弥勒上生经》,联想到以在梦中二位天童交给他纸和笔的事,便确认是弥勒菩萨指示自己造疏弘扬兜率净土法门。在造疏之初,笔尖突然出现十颗大小舍利,《弥勒上生经疏》造成,详释经中文义,成为后世研究慈宗法门的主要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文备、神泰,寒山等也修习弥勒净土法门。(见窥基《弥勒上生经疏》)居士中有白居易等也以弥勒净土为归宿,白居易的《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见《白居易集》卷七十一)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五代、宋朝时,有恒超、守千等修习弘扬弥勒净土法门。(见莲池《缁门崇行录》、守千《弥勒上生经瑞应钞》)
  与此同时,古代的朝鲜、日本也颇盛行弥勒净土法门。例如,古代新罗的憬兴、元晓等都造疏弘扬弥勒净土法门。(见本文第三所依经典部份)日僧宗性等以兜率净土为归宿。(见《名僧传抄》附录)
  降及现代,修习弘扬弥勒净土法门者也颇不乏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首推太虚大师。虚大师对各种法门平等弘扬,凡具缘之处,便拈出本法门以利众生。一九二二年武昌佛学院初创时,虚大师便规定佛学院修持功课中,晚课诵《弥勒上生经》及念弥勒菩萨,回向兜率。以后凡大师所开创的道场,皆遵此而行。一九二四年春虚大师编定“慈宗三要”,并为学僧讲授,(见《太虚大师全书.太虚自传》)一九二九年大师寰游欧美期间,在法国巴黎为信徒们诵《弥勒上生经》,导唱三归依,略示上生经大意,并以“慈宗三要”嘱为译传流通。(见《太虚大师年谱》,印顺法师编,以下简称《年谱》)一九三二、三三年期间,大师在住持厦门闽南佛学院(南普陀寺)时,集众修习慈宗法门,渐成慈宗学会,编辑“慈宗要藏”。如《慈宗要藏序》云:“……转逢长老自小雪峰携古铜弥勒像至,乃就兜率陀院,设慈宗坛以奉之。民二十一、二十二之交,旦夕禅诵其中,皈依者浸多,有慈宗学会之组。”大师还曾于浙江奉化雪窦寺、中塔寺、桂林佛教会馆、香港居士林、杭州灵隐寺、西安慈恩寺、武昌佛教正信会等处弘讲《弥勒上生经》,当时由弟子记录成《弥勒上生经讲录》行世(现在已经散失)。又在广州居士林、汕头、汉口佛教正信会等处宣讲《弥勒下生经》,后来留有竺摩记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并在上海玉佛寺讲过《弥勒大成佛经》。(见《年谱》)
  至于虚大师个人对慈宗法门的修持,他自叙说:“民十三年元旦之旦,作慈宗三要序,集刊慈宗三要,奉以周旋,造次颠沛未尝离乎是……。”(见《慈宗要藏序》)足见大师是将慈宗奉为个己的定课而勤行不废。又据《自传》和《年谱》所载,大师三五年底上海、三七年底于无锡都修弥勒静七过年。三八年冬季,汉藏教理院建“太虚台”,大师说:“纪念台,如未做勿做,已做易名慈氏。自惭福德凉薄,望勿以名之。”而推尊弥勒。大师四七年三月十七日于上海玉佛寺入寂时,在侧的缁素弟子为助念弥勒圣号,祝上生兜率,再来人间。四月八日荼毗,法尊法师拾取灵骨,得舍利三百余颗,而以心脏不坏,满缀舍利。(见《年谱》)可见大师愿力宏深、功行不虚。当代,也还有发愿往发生兜率净土者,如一九九二年圆寂的江苏苏州灵岩山佛学院讲师法因法师,平生研习唯识,以持诵《法华经》为日课,祈愿往生弥勒净土,临终安祥舍报,荼毗后舌根不坏,留下各色舍利无数。
  综上所述,弥勒净土法门是源远流长、不绝如缕,历代都有德修习弘扬(无著、道安、玄奘、太虚都是一代宗师),因此,若有欲循流寻源者,必得满愿。
  七、与其他净土之比观
  1.与十方净土之比观
  所谓净土,是相对于多苦的世界(秽土)而言,因此凡说净土、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琉璃净土、维摩经中所说的东方阿閦净土、上方香积净土、兜率弥勒净土等都包括在内。故《法华经》说:“临命终时,千佛授手,十方净土,随愿往生。”即是随有情之所好,十方净土都可以往生。虽然如此,东方药师琉璃净土等,大家虽知它们的名称,其往生的方法,有关经中是语焉不详,可谓“有其名无其法也。”而西方弥陀净土和兜率弥勒净土不仅有完备的经典传译,如弥陀净土有弥陀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经》、《阿弥陀经》),弥勒净土有弥勒六经或三经(如前述),而且历代都有大德修习弘扬,可以说是教、证俱足。可见,惟有这二种净土与此土众生最为有缘。
  其次,由诸佛菩萨的依报所安立的净土又可分三:(一)、究竟净土,即法性佛土及自受用佛土,天台教说为常寂光净土及圆满实报庄严净土。(二)、他受用佛净土,佛为十地菩萨所现净土,天台教安立为圆满之实报庄严土。以上都不是凡夫、外道、二乘所能到的。(三)、方便摄受众生净土,这就是现在一般人所谓弥陀极乐净土,乃至弥勒兜率净土,是专为发心修行解脱或成佛而在这一生未得自在、转世恐有退堕者,才摄归方便净土为作依靠。由这种意义所安立的净土说,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也与我们有缘。(见《太虚大师全书.弥勒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
  2.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比观
  随著弥陀净土法门的普及,大家对弥陀土净心向往之,而对弥勒净土茫然无知,甚或知之,也是误解很多,现在将这二种净土作一次简单比较,以显优劣。
  (1)退与不退:以往论者,都认为弥勒净土在欲界兜率天,往生后恐怕难免轮回,而弥陀净土才是不退转的殊胜净土。今依据《弥勒上生经》说,兜率净土中,弥勒菩萨为说妙法,闻者皆得不退转于无上道心。未来弥勒下生人间成佛时,随佛降世,第一见佛闻法,获得解脱。如经云:“修诸净土,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结跏趺坐。……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因此,欲求往生弥勒净土者大可不必疑惑和忧虑。
  (2)往生难易:修习西方净土法门,以往有观弥陀法身,观弥陀报身,报土及称念弥陀名号等方法。时至末法,众生根机暗钝,由《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所倡导的观法身、报身、报土等法都不能相应,唯有由《阿弥陀经》所提出的“称名”一法来传承弥陀净土法门的命脉。如《阿弥陀经》云:“舍利佛,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就是说往生弥陀净土的最低条件要具足信愿,并持名至一心不乱,才有把握。现今众生,平时惛沈、散乱严重,要命终时做到“一心不乱”,非常不容易。所以现在最为流行的“万修万人去”的弥陀净土法门也鲜有成就者。
  修习弥勒净土法门,虽有九品往生之不同,而往生的最低条件如《弥勒上生经》说,修习者即使是犯戒造恶众生,能闻弥勒名而行忏悔,罪速得清净,再造立弥勒形像,香花等供养、兼加礼拜、系念、命终即可感得弥勒菩萨及诸天子来迎而往生兜率净土(详见本文第四部份──修习方法及成就之差别)。这些要求人人都能做得到,因此,对于兜率净土凡愿往生者,弥勒菩萨无不垂慈接引。
  (3)诸经赞叹:随著西方净土法门的普及,大家对它都十分注意,知道释迦佛在其它经中对它也加以赞叹,如《华严经》等都劝令往生。而汇归三乘于一佛乘、历来在大乘佛教中居于崇高地位的“经中之王”──《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品》却说:“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生兜率天上菩萨所。”由此可知,释迦佛也并未忽视弥勒净土法门,而忽视它的只是后世众生。所以,唐代以后的大德们偏弘西方净土法门,若站在整个佛法的立场上来说,是有失公正的。这正如印顺导师所说:“一部份净土行者,以为‘南无阿弥陀佛’,一味阿伽陀药,学佛尽此就足够了!从全体佛法来说,这是有所见而有所蔽,算不得圆正。”(见《妙云集.佛法是救世之光》)
  由以上比较可知,弥勒净土法门是与我们十分有缘而又颇为契机的法门,愿广大的众生依此方便而渡过苦海、到达涅槃之彼岸。
  原载于香港《内明》283期 (1995年10月1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