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不论如何,请担负自己的那份命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志翔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担负起自己的命运其实意味着创造命运,因为命运不是一个现成地摆在前面的欲望金苹果,它是一幅需要你的亲手描画才能呈现的画作,是一棵需要你的劳作和努力才能生长的果树。

  前段时间到凤凰城旅游,路上一直在读沈从文的《湘西散记》。有一天,坐在寂寞的舟船上返乡的沈从文对着清澈的河水,注视着夕阳下的拉船人,忽然领悟到了某种生存的智慧,心中似无渣滓,透明烛照,他的心触及了人类的哀乐,心中泛起温暖的爱。他说,他本来是悲悯着所有那些“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但现在却是满怀了感动:“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

  旅途中,沈从文还见识了一位非常有特点的77岁老头儿,他是一个临时纤手,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像古罗马人那么健壮,长眉大鼻像极了托尔斯泰,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青石上用很大劲头谈价钱,拉完纤后又蹲在石头上一五一十认真地数那折合成银洋才9分的钱。沈从文为这么一个老头儿震动了:“人快到80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著。”沈从文在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人为什么而活下去?他想没想过为什么活下去这件事?”

  几乎人人都经历过这么一个思想的黎明,在淡淡的雾霭中努力要瞥见“活着”的晨光微熹。作家史铁生说,他要写作,要为自己寻找一至一千个活下去的理由。他不希望生命变成一个纯粹的生物过程。世界上几乎每个伟大的哲学家也都在如此提问,并且试图作出解答。他们有时候被描绘成带领人们穿越城堡或迷宫的向导,有时候被视为看林老人、灯塔守望者、设置路标者,但更多的时候却被称作一群死不悔改的“撞墙的人”,因为他们经常走到那些没有出路的绝境里,明知此路不通还要埋头猛闯,于是只能头破血流。但他们乐此不疲。邓晓芒教授在一篇哲学论文里曾列举了大量哲学家因为“爱智慧”而酿造的悲剧:毕达哥拉斯执著于戒律而被杀;恩培多克勒投身于火山口;德谟克利特自毁双眼;苏格拉底甘饮毒酒;芝诺自愿上吊;帕斯卡尔和斯宾诺莎因贫病交加而早逝;尼采神经错乱;海德格尔身败名裂……至于那些从事着“危险事业”的诗人,更是义无反顾地闯入命运的雷区,撞进人生的死角,试图截获存在的真正密码。

  沈从文发出“这人为什么而活下去”的疑问,说明这位悟性极高的作家也忍不住要“撞墙”了。他也开始品尝到了“形而上的烦恼”。但他同样不可能找到答案。活着的人也许不自由,但他们是自在的;也许不自觉,但他们是自然的。他们“担负了自己的那份命运”,远离了形而上的追问,沉醉于形而下的快乐和忧愁之中。对他们来说,人生的密码就藏在他们所挣得的每一粒粮食里、在家园炉灶每一束亲切跳动的火苗里、在孩子们每一声天真的啼哭里、在为了生存而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里、在他们偶尔绽放的每一道笑纹里……

  人生需要求索,需要反思,但也许真的不需要想太多、想太玄。中国古代的哲人说:“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无置疑、不证自明的东西。我们需要的只是担负起那份属于自己的命运。多年前看过汤姆·克鲁斯主演的一部电影《大地雄心》(Far and Away),里面那位男主角刚到新大陆的时候穷困潦倒,生活几乎难以为继时仍然颇为豪迈地说:“This is my destiny!”(这是我的命运)担负起自己的命运其实意味着创造命运,因为命运不是一个现成地摆在前面的欲望金苹果,它是一幅需要你的亲手描画才能呈现的画作,是一棵需要你的劳作和努力才能生长的果树。而那最成功的作品、那最丰饶的果实,就是你自己,就是你曾经历的人生。

  在孤独的大地上,人们在繁忙中沉沦。我们都想摆脱繁忙,都觉得自己营营役役,离本真的生存越来越远。可是,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本真生存并不是任何漂浮在沉沦着的日常生活上空的东西”,繁忙恰是我们必须承当的责任。正是在繁忙的实践中,我们的人生才得以在世界中展开,使得活着的可能性变成了一种现实。而中国传统的所谓虚静恬淡、逍遥无为的“审美人生”其实恰恰是萎缩的,孱弱的,是对本应担当的命运的逃避。逃避者必定囚禁于自身,缺乏活力。劳作者的肩膀上挑着命运的重负,他们的生命才能得到良好的发育,从而神定气足,精力弥漫。也许只有在劳作之余,静坐于船头,抽着烟斗时,那流动的河水才会带给他们一丝微末的人生慨叹。那片刻的静坐和形而上之“恍惚”虽然无法穿透生存的迷雾,但也已经足以令他们对此生有一个交代。沈从文是对的,他应该对那些朴野的船夫心生敬意,他应该对那个像托尔斯泰的近80岁老纤手表示惊叹,即使他们似乎毫无思想,满嘴野话,或者因为1分钱而大声争吵,被人看成“又老又狡猾的东西”。

——摘自《中国青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