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从信解行证修学佛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信解行证修学佛法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举世尽从梦老,谁人肯向死前休。”修学佛法有四个层次,即信、解、行、证。
  信
  古德说︰“有信无解,增加愚痴。有解无信,增加邪见。”经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进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有四种︰一、现事可信。如开悟人,亲见亲闻的事。二、比知可信。如桌四脚,触类旁通。三、譬喻可信。若人欲知佛境界,当观其心如虚空。四、贤圣所说可信。因佛菩萨有六种神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谓︰“月可热,日可冷。佛说四谛不能不信,苦不可以令乐。”
  信又分为迷信、邪信、正信三种。
  一、迷信。中国民间颇多迷信的事,可由习俗观之。例如︰烧观音衣、地主衣、七姐衣、女神衣、观音帽。为死去的人烧往生钱、添寿纸、纸楼房、纸汽车、纸佣人、纸电器、纸船、纸马、大光宝、大元宝、金箔、银箔、金砖、银砖、冥票、路票、净水符、五龙符、贵人符、百解符、转运盘、日月盘、长禄马、圆禄马、烧纸寄冥库︰︰等。拜祭先人要在山头放鞭炮。结阴间夫妻,殡葬要用宝物陪葬。追悼仪式大事铺张,中国人穿白色丧服,西方人穿黑色丧服。粤人长子要为父母担幡买水,北方人长子要摔焚纸盆。参加丧礼后要跨火盆,扶灵者不可看棺材。死后要计算死者何日回魂。家有丧事者,百日不得向人贺寿或赴宴。新年要贴挥春,将家俬、年花等摆在风水位。出门要择日,逢七不出门、逢八不归家。以上种种过年过节,红白二事,各地皆有各地之迷信。每个人的观点与角度可能不同,其实,如以佛教之立场来看,这些均非正信佛教仪式,乃民间迷信习俗。
  二、邪信。中国民间流传很多邪信习俗,例如︰打卦、问卜、求签、测字、看相、算命、巫婆、仙娘、驱鬼、弄神、扶乩,还有悟善社、同善社、白莲宗、白云宗、白莲教、轩辕教、南无教、弥勒教、龙华教、高台教、天理教、有道教、天帝教、全真教、太一教、八卦教、闻香教、天真教、巴哈教、九宫道、五斗道、一贯道、道德会、正一道、净明道、三教同源、五教合一、义和团、青红帮、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卍字会、哥老会、大刀会、小刀会、太阳神、月亮神、宇宙神、成就神、破坏神、山神、树神、门神、石头神、草木神、灾星、凶星、北斗星、南斗星、九曜星、七姊妹等等,不一而足。以上这些信仰,不能称为正信佛教徒。
  三、正信。应该相信因缘果报,因即习因,由种而生。缘即助缘,助成习因。果即习果,习因于前,习果于后。习有三义︰一、现行。二、种子。三、习气。有习因习果而感其报,宇宙万有,并非天造,亦非地设,更非人与,自种如是因,而结如是果。所谓︰“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凡夫小乘人,认为以“业造”生万物,权教人认为以“识造”生万物,实教人认为以“真心所现”生万物。业是造作之义,如身取舍屈伸等造作,名为身业。音声屈曲造作,名为语业。意之思维造作(审虑思、决定思、发动思),名为意业。身、口、意有善、恶、无记三性,作善业必生善道,作恶业必生恶道,无记业不定。如身作杀、盗、淫;口有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有贪欲、嗔恚、邪见等十恶业,即堕落三恶道。如果相反,身能放生、布施、梵行,口能说诚实语、质直语、和诤语、柔软语,意能修不净观、慈悲观、界分观。则种十善,即生三善道。
  业有定业、不定业,有漏业、无漏业,及非有漏非无漏业。定业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业不定受果报。有漏业成分段生死。无漏业生方便有余土。非有漏非无漏业生实报庄严土。又有引业与满业,即第六识引起的诸猛力恶业,能引发为三恶道种子;假使能引起诸猛力善业,即引发为三善道种子。所引起种种业,能圆满成异熟果报,故称满业。
  又多业引多生,如杀多人,多生为人所杀。又一业引多生,如帝王一怒伏尸万里,多生堕三恶道。又有共业与不共业,共业共生一处,如吾人均住这个世界,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受报相同。不共业各各生处不同,有情相貌端正丑陋,也各有不同。又有强力业与劣力业。强力业为善对治力强,加功用行,有增上缘,可以转重报为轻受。相反,强力业作恶重,引致重善业而轻受。劣力业者与此相反,善恶果报,均未能转。佛经有说︰“若我圣弟子,有广大胜业,善熏其心,诸所造作,有量之业,不能牵引,不能留住,亦不能令堕在其数。”有十种业,不受果报︰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
  修观,可以对治各种恶业。如多贪众生,以不净观对治。多嗔众生,以慈悲观对治。多痴众生,以因缘观对治。若人能知人生宇宙一切万象,皆是业感缘起,名为正信。《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解
  有学者说︰“宗教有数万信徒,不如有十数之理解者。一个宗教得亿兆之教徒,不足为喜,遇亿兆之非宗教徒,不足为惧。盲并非损害于教,而盲从者,乃有大危害于教也。”犹如猴子捞月,以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阿含经》说︰“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解由见闻,而生心解,所谓︰“犹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如对佛法不能理解,纵信佛教数十载,烦恼痛苦,亦不能减少。《菩萨戒经》说︰“四十里内,有讲法处,不去听法,犯菩萨戒。”
  解。要明白大乘佛法,有解始能实行,实行以戒为本,持戒能修福德,解理能开智慧。修行人要有行有解,解行相应,福慧双修,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谛。乘戒四料简说︰乘急戒缓,虽生四恶趣,亦可闻佛法,如八部鬼神。戒急乘缓,虽生人天,不易悟道。乘戒俱急,生于人天,闻法悟道。乘戒俱缓,永堕四趣,无所依怙。根遮四料简说︰根利有遮,生多障碍,处处碰壁。根钝无遮,虽无遮障,但缺少智慧。根利无遮,非单一切顺利,尚有智慧。根钝有遮,折磨很多,愚痴无知。乘戒是因,根遮是果。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普贤行愿品》偈颂︰“智海广无量,不测反增谤,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大智度论》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又说︰“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又说︰“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是名人中牛。”
  行
  修行佛道,是名为行。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华严经》说︰“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所谓︰“解一丈不如行一尺,解一尺不如行一寸。”应要坐言起行,方能得到真实利益。有解无行,名为狂慧,解如火焰,行如水漾,是火燎原,非水莫救。有解无行,易生傲慢,自命不凡,目空一切,行能除我执,傲慢之火熄。古德说︰“行解相应,目足并用,如鸟双翼,如车二轮。”
  证
  以无漏正智,能契合于所缘之真理,谓之证道。所谓︰“悟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因悟而修,即是解悟,未得神通。因修而悟,即是证悟,已得神通。以天台宗分为三类︰一、断见思惑。离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得一切智。二、断尘沙惑。离变易生死,证菩萨果位,得道种智。三、断无明惑。离二种生死,证究竟佛果,得一切种智。
  《占察经》说:四种成佛。一、信满成佛。信于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是为信满成佛。二、解满成佛。依解行地,深解法性,无造无作,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思,心无所布,亦无所欣,是为解满成佛。三、行满成佛。依究竟之菩萨地,能除一切无明法障,菩提之愿行,应皆具足,是为行满成佛。四、证满成佛。依净心地,得无分别之寂静法智,以及不可思议胜妙之功德,是为证满成佛。
  《心地观经》说︰“法宝之中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证果,四法收之,鲜无不尽。”教乃起信,理应生解,行即实行,果是证果,所以教理行果,即是信解行证,一切法门,无不包括。虽言行解相应,方能成为法器,而仍多有能解不能行,或能行不能解,纵然如是,亦胜于无解而不行。古人说︰“能言不能行,国之师也。”佛亦曾说︰“师虽是凡夫,然能说圣法,如食母乳,勿嫌面丑,如采枝果,勿嫌枝曲。”又说︰“能行不能言,国之用也。﹂可为世人作模范,﹁能行复能言,国之宝也。”
  经说︰“世间有五种宝,甚为难得。一者、如来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二者、如来演说正法,甚为难得。三者、能信解正法者,甚为难得。四者、如来演说,能成就者,甚为难得。五者、临危救厄,知回头者,甚为难得。其中随得一宝,即能了生脱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