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苦即烦恼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艾雅珂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要觉悟,只有一个地方有可能,那就是——心。换句话说,我们的内在都存有觉悟的种子。如果不是如此的话,遵循性灵的生活便毫无意义了。既然我们都赋有这种潜力,去滋养这种子便是一个明智之举。

假使我们的花园有种子,又能去滋养它们的话,就有机会丰收。我们必须浇水、除草、避免花木受到昆虫的伤害。我们必须看护花园里的一切是否整洁。如果土里没有种子,滋润它便是一种愚笨的行为,而且不论我们多努力,都不会有结果。但是,既然种子存在,就有机会获得成果。我们的心也是同样的,都藏有各种杂草,必须生活在相对的世间、生死的轮回中。所谓的杂草就是错误的知见,源自於自身的好恶。我们面对人们、面对种种经验和情境时,从某个形态里,目的都是为了从中获利。可是我们又怎么可能永远如愿所偿呢?

不管是人、事、经验都不能以这种心态来看待,它们只是它们,不论它们有利我们与否,不论它们是否使我们更加自大,那又如何?我们“贪爱生存”的心不断成长,在面对一切事物时,都是以“我能从中得利吗?”的立场来衡量,这样只会不断造成我们失望,直到有那么一天我们能改变态度为止。

我们可以在自心中寻得轮回与涅槃,一如苦与乐同时存在。这似乎像是到百货公司挑自己想要的东西一样,为何不挑对我们有助益的呢?如果我们到店里买一些不能使用的东西,这不是很愚痴吗?更何况,同时、同地中,一切我们所需的他们都有卖,那么为何不买呢?一切能让我们和他人快乐的事物,都能在自心中求得。虽然所有的东西都有卖,但人们却一再地挑选无益的东西,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多数的人都不曾听过或训练过自己去做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取择。如果不学习去做取择,那么禅坐便毫无意义了!如果一切事物在未发生前就已注定,不能更变,这就是宿命论。佛陀指明这是一种妄见。如果宿命是真的,我们便没有理由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也没有理由要早上起床,只须成天待在床上就得了。不论如何,我们的确有取择权。我们可以决定早上起床或整日躺在床上。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凌晨是打坐最佳的时刻,也可以跟自己说,一大早起床有多愚笨,不如赖在床上。我们都有能力说服自己,这便是取择,对不对?我们可以看到,在任何情况里,我们都拥有取择权。

有时,也许较棘手的情况会发生,例如:虐待、偷盗、胁迫杀人或毁谤。我们因而认为有理由为此感到沮丧。这又何必呢?我们有选择不接受痛苦的权利啊!我们能去觉发自己内在的潜能,以改变我们的心。只要我们愈是选择善的反应,例如:平静、慈爱等,心就愈能惯性地快乐起来。但抉择若愈做愈错,心便会回复到不快乐的状态。我们愈是让自己生气,心就会变得更加容易生气。道理其实很简单,只须要在自己心中造就善的习气就对了。如此一来,便有助於禅坐,使之开启门扇,打破自我的妄执。

虽然我们很清楚自己的我执,但仍无法将这种领悟牢记於心。知识与经验间有很大的差异。只要我们仍企图在世间寻找一个立足点,不论是富贵、名望、友谊、知识、领悟或任何事物,终有一天仍会受逆境所迫害。人们到底在追求些什么?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快乐。我们想要美丽的形色与声音、美味与舒适。但是,我们能不断地经验这种种吗?或是世间上有一种快乐是不须仰赖感官的吗?来自内在的声音会轻轻地传颂著,快乐其实须以清净为本,而苦则是一种烦恼(杂染)。当我们对此有初步的概念时,都会有些惊惧,所以通常都会排斥它。大多数人经常发现自己不快乐,但却不想接受如此巨大的烦恼(不快乐)。可是,如何方能使不快乐(苦)成就我们的德行呢?如果我们对别人所受的苦感到不快乐,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那就是,尽我们所能地协助他减轻痛苦。否则,当不快乐(苦)最终落入情绪化时,将会扰乱我们的思绪。

在佛陀入灭前,阿难尊者站在佛陀床前,涕泪悲泣时,佛陀谴责阿难。这表示阿难尊者仍未开悟、仍未去除贪爱。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好了!阿难,你为何悲泣?难道是因为这具衰老的身躯,终须毁坏而悲伤吗?”

阿难回答道:“我是因为我的导师即将远离我而哭泣。”苦的产生是由於抗拒与排斥的缘故,也就是贪求避免事实的真相。抗拒与排斥是瞋怒的一部份,因为没有任何事能如我们所愿。如果我们依然在世间法中寻求满足,就表示我们仍未见“法(真理)”。但这也不表示我们必须去寻求不满足。事实上,两者皆无,有的只是吃、喝、睡、消化、谈话、沉默、看、听、尝、闻、触和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我们可以在那儿找到满足或不满足呢?一切皆无所得,一切皆是“如是”罢了!

所谓的生与死绝不仅止於我们的生日与祭日,相反的,它的意思是指念头与感觉在刹那间的生与死。整个人类(生命)的范畴里,也只是这样而已。假如我们寻求一个永不消失的满足,那是找不到的,但感到不满足也同样是一种不智之举。我们所须寻求的,是潜藏的究竟真理,也就是无自体性与无个体性。

我们如何才能寻获呢?假如我们能在禅坐中专注,终会达到觉知觉醒的境界。在那一刻中,我们可以经验到,世间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再加诸於我们什么,也无法从我们身上夺走任何东西。我们知道这点的唯一原因,是因为觉醒可以让我们随意安置。我们既然可以在此刻将觉醒安住在我们的家,心想:“ 我的朋友都在那儿,我想到那儿去。”由此可见,不论我们的觉醒到那儿,念头比将随之而至。

因此,为何不将我们的觉醒放在世间一切都空无义意的事实上呢?我们不须将觉醒放在:“我要去寻找一样能使我绝对快乐的东西。”的心思上,因为我们大家都曾尝试过,却不曾有人成功。各位皆是聪明人,然而却没有人找到世间绝对的快乐,反倒总是相信自己在某方面做得不对。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觉醒放在世间一切皆无实体的真理上,那么,我们也许真的能寻得究竟的喜悦。

在生、死不断迁流变化中,没有任何一点可以让我们去执著。同时,对於真正的满足并不能外求,也有所体悟。它是源於内心的,因而使我们不再寻求无意义的知识、财富和财产。我们可以在禅坐中,当心觉知到呼吸间或念头间的空隙时,有那么一刹那的经验,那就是——此刻除觉醒外,别无他物。

别无他物,那又为何不去注意它呢?心会说:“也许可以在空无一物中找到些什么。我仍在寻找,可不想空手而返呢!”是星星、月亮、太阳、云朵、猫狗、小鸟、鱼儿、莲花,到底是什么呢?是人类、小孩、成人?叔叔、母亲,还是父亲?到底选谁?谁能带给我们圆满呢?我们可以从上述中开始寻找,这比认为自己所选的是正确的,因而能在世间法里找到究竟还要好。

“苦”会在我们一无所求、觉悟没有任何事物值得拥有时远离。当“苦”远离时,就不须再做任何抉择,因为此刻,我们内心的百货公司,将只贩卖一种东西,那就是快乐与平静。但是,当乐与苦同时存在时,我们必须明了,后者(苦)是源自排斥的缘故——不是得不到所爱的,就是得到我们所不愿的;乃至世间的事物中得不到如我们所愿的,或依然将我们的快乐寄於空花水月当中。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快乐也许藏在未曾碰面的神秘人之中。一个经验苦,又不知真相的人,如何能带给我们快乐呢?就如同自然界一切的生灭,有生就有死,又犹如树、鸟、猫、花,都是一模一样的。虽然我们可以谈论这一切的种种,可是,我们跟它们并没什么两样。问题是我们夸大的自我意识,却尊称自己为万物之灵,一切生命的最高者。

就因为我们可以思考,便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如果我们能正思惟的话,为何还会有刹那间的不快乐呢?这便不怎么有道理了,对不?我们必须透过禅坐的过程来领悟,方能告诉我们,其实心不须背负如此的重担。只要心背负著喜与恶的重担,一定会经验到“苦”。

犹如一位背著沉重行李的挑夫。我们对此都已习惯了,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但在禅修中,我们却可以经验到一刹那的完全轻安,毫无挂碍。日常生活中又为何要提如此的重担呢?既然这一切都没有价值,便不必要拥有它;如同行李箱里装满了无用的砖块一般。如果思绪有任何价值的话,我们既无法保住我们的思绪(念头),又难以将它们取回,这不是很可怜吗?

假如能在禅坐中经验到一刹那间的轻安,不带任何心理负担,无疑的,这会给予我们继续修行的动力。如此一来,轻安的感觉与不思虑未来、不执著过去,将会是我们快乐的泉源。

恩芭帕利是佛陀时代的一名妓女,而鸯崛摩罗则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两人最后都开悟了。如果他们执著过去的话,就永远不可能证得解脱。但众生都紧紧执著於芝麻绿豆的小事。他们执著别人说的话,或是他们所作的回答,乃至他们做过的事或没做的事。人生的舞台真是虚妄。但我们又为何这样做呢?其实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我们没有快乐来助长自我的话,就必会拿苦来助长自己。

不妄想未来,或是忆念过去,便能实际地空掉心理的负担,当我们能在一刹那间丢弃这些念头时,就会领悟到,其实我们是忙碌於完全不必要、使人疲备的心理活动中。

如果我们两手各提一百磅的东西,我们可以选择从早提到晚,或是把它们放下,你要选那一个?我们会选择放下对不对?我们的心也有同样的选择机会。禅坐就是在教导我们这种选择。如果我们知道苦就是烦恼的话,那么,每次它们生起时,就可以告诉自己:“我对这件事的态度一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将苦和贪著相形比较,然后放下,如此一来,你将成为这世上鲜少的众生——一个永远自在的人。

摘自眼中微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生命之光
下一篇:生命之爱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