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欧美佛教>>正文内容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五台山圣境全图》略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田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五台山圣境全图》略述
  作者简介:田萌(1981- ),女,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城市史。
  目前,关于五台山古舆图的研究中,所涉最多的就是对敦煌壁画《五台山图》的研究。[1]《五台山图》绘制精美、场面宏阔,是一幅难得的佛教胜境地图。但是,除此之外,带有明显地理要素的其他佛教胜境图却也比较少见。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的《五台山圣境全图》就可以做为这方面的补充。
  《五台山圣境全图》为刻绘,色泽艳丽,采用传统山水画的方法,以鸟瞰方式展现了五台山五座台顶的全景,均采用形象表示法。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寺庙、宝塔、灵迹、行宫、林泉、村庄、道路,各色人等,并用图的形式表现佛教传说,十分生动。图题用汉、蒙、藏三种文字表示。
  根据图左上方的图题,这幅地图的底板刻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五日,版藏慈福寺。图下方有“五台山圣境诗”及图说,全文如下:五台山圣境诗———三世诸佛称清净,法照三界及万方,文殊变化通凡圣,三宝诸仙即此身,真容久在清凉境,人人敬礼无所观。大华严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2]来□□众于中止□,有菩萨名文殊施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而演说法。又宝藏陀罗尼经云,佛告金刚□□□,言我□□后于此南瞻中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游行说法,□□□□天龙八部□供养,斯言可谓审□,此五台一小山图,未能尽其详细,四方善士凡朝清凉胜境及观此山□□□□□□□□□□生能消一切灾□疾病,享福享寿,福禄□长,命终之后生于有福之地,皆赖菩萨慈化而得也。□大□□督宗□己佛之徒桑葛阿麻名格隆龙住大发愿亲于刻造此板以施四方善士,如有大发愿印此山图□功德无量。
  这段图说为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五台山圣境全图》的刻绘目的,即慈化朝拜胜境与游览五台山的“四方善士”;同时使胜境之状能够流传,以为后人稽考,这与其他很多文字或图绘作品的目的是相似或相同的。二是该图绘的版刻制作者为“桑葛阿麻名格隆龙住”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也藏有两幅名为《五台山圣境全图》的舆图,根据《舆图要录》的记录,一幅时间为同治年间,没有作者,另一幅记录为“道光二十六年造”,作者为“格隆龙住”笔者通过观察所谓同治年间的那幅舆图,图上没有国会图书馆藏图下方的“五台山圣境诗”等注记,也没有署名和时间,但两幅图的内容却极为相似,很有可能是后来根据道光时候的刻版重新刻绘的。另外一幅笔者还没有机会看到,但从时间和作者来看却很相近。现在慈福寺藏有一块《五台山圣境全图》的雕版,据称为道光二十六年该寺“喇嘛桑葛阿麻名”所雕。查“格隆”为藏传佛教中比丘的戒律性称谓,常常用来自称,所以格隆龙住与喇嘛桑葛阿麻名应该指的是同一个人,可能为自称与他称之别。可以推测,国家图书馆所藏道光二十六年的《五台山圣境图》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图大概都是来源于慈福寺的这块雕版。
  雕版的来源地慈福寺,在五台山诸寺庙中名声并不显赫,也是一座年轻的寺庙,道光初年刚刚修建完成。但是,现今流传所见的五台山图中却不见诸如菩萨顶、罗寺等这些享有崇高地位的寺庙所刻印或绘制,而这幅来源于慈福寺的胜境图,看来其流传倒是颇为广泛,这大概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测绘角度来说这幅图的方向并不明确,也不像其他舆图那样好确认,但五座台顶的方位在图中是明确标示的,图的最中心为台怀镇塔院寺,右上侧标示为“北台”、图上部最左为“南台”。同时有一个很小型的用城墙圈起来的城,注文为“五台县”,而现实地理情况是台怀在今天五台县东北。图中的大小寺庙约有五、六十个,青庙均采用红墙青瓦的颜色,黄庙则用金色屋顶,用散点透视、立体画法表现的这些寺庙殿宇楼阁、院落房屋都十分详细精致、层次分明。五台山的特别之处在于藏传佛教在管理上属于两个体系,但青庙、黄庙共处一山,从图上可以看出青黄二庙各具特色、各族僧众和睦相处的独特风貌。这与康熙、乾隆的屡次西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满族皇帝尊崇喇嘛教,顺治年间就将菩萨顶由青庙改为黄庙,成为清代诸帝每次朝山的中心,康熙年间又将罗下面,就具体分析这幅《五台山圣境全图》的内容。
  寺等十座青庙改为了黄庙,[3]这一点在图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大殿多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施以浓彩,显得金碧辉煌。最突出的是中心的塔院寺、菩萨顶,左侧的白云寺、千佛洞,以及罗寺和殊像寺,它们的相对位置基本上与今天的实际情况相符。具体而言,寺庙的主殿大多进行了放大,高大堂皇,并将每个寺庙中供奉的佛像由祥云衬托突出放大于寺庙之外,一目了然。此外,寺院中的佛塔也显然经过了精心的刻绘,包括塔的形制也多有体现。因为今天五台山的寺庙,尤其是佛塔比起盛时已经湮没了不少,对于研究清代中期的佛塔和寺院分布都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这是一幅佛教胜境图,但是,却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内容。康熙二十三年,在菩萨顶山门设官永镇,守护香火供器;从康熙朝开始在塔院寺等处又修建了行宫,所以在图中可以看到不少穿蓝色服装的官兵,形成官兵与众僧人在台怀中心佛教场所的独特场景,他们和僧人主要集中在图的中心部分构成人物主体,可以发现该图在人物上明显是以寺庙僧人和官府的活动、交往为要点的,既有喇嘛的跳布扎场面,又有康熙巡行的壮观景象。其中,重点绘制了康熙巡游时从菩萨顶到罗寺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图的右侧,还表现了康熙在射虎川射虎的故事,形象生动。从这个角度来说,《五台山圣境全图》将不同的事件纳入了同一幅地图,又有了史传化的表现特点。
  除此之外,图中对世俗活动也有很好的体现。图的左、右、上、下都有不同的道路通往台怀中心,在无论是比较开阔的官道还是山间小道上,都分布着各色行人,有衣着华丽的贵人、进香的善男信女、普通的百姓、载满商货的商人。今天,台怀镇从南到北的三条街,依次是营坊街、太平街和杨林街。在图中,相当于今天太平街的地方,画满了小房子,看上去十分繁华、店铺林立,是为寺院和朝山信徒生产银器、铜器和铁木器的手工业作坊和店铺。尤其是山路上载货的驼队,充分表现了五台山世俗商业活动的频繁。这条山路从方位上来看,位于菩萨顶灵鹫峰和北台之间,而图的右上是全图之中表现最为正式、宏大的一座包砖城门,在山门通向台怀的路上,刻绘的正是前文所述康熙射虎川射虎的故事,而京城入山的道路是河北阜平龙泉关入关,经长城岭、射虎川、石嘴、金刚库上山,[4]所以推测这座包砖城门为长城岭,经过的道路是京城进入五台山的东路。这个方向大概确定后,前述画有驼队的山路应该就是通往繁峙砂河的北路,而砂河镇在明清时期商业是十分繁荣的,这幅图传达了当时砂河作为五台北出口与台怀之间的商业联系。同时,图的左下侧绘有很多行人,均是从左往右的方向前进,这应该是进入台怀的西路,这条路是从大同、代州、雁门而来,经过峨口岩头沟。所以,虽然说《五台山圣境全图》所囊括的地理范围没有敦煌壁画五台山图那么大,主要限于“五台”范围之内,以台怀地区为主。但是由于五台山的特殊地位,还是表现出了上述的交通道路,通过朝圣人群、往来驼队的景象来表达不同道路的交通功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该图的地图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形象表现方法的传统舆图,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直观的表现表达对象的自然地理环境。这幅图虽然是鸟瞰图,但是以台怀为中心,周围的山都群峦起伏,五座台顶高耸入云,中心便如盆底,道路与河流蜿蜒期间,使观者很容易理解五台山的地貌。又有各种植物、树木覆盖于山上,飞禽走兽间或闪现,确为一处佳境。村庄则用几间房屋或门楼表示,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比起敦煌壁画五台山图,就内容而言,《五台山圣境全图》的显著区别在于:一是藏传佛教的发展和繁荣,在图中有明确的表现,即青庙、黄庙相得益彰,喇嘛、和尚共同诵经的形象表示。二是政治色彩浓重,敦煌壁画中的一个时代特点是供养人在图中的出现,而清代胜境图中则浓墨重彩的表现了康熙巡行五台山的场景。三是交通道路的变化,进入台怀的交通道路中,东路经过今天河北和南路由太原、忻州入山的道路从唐代到清代都是在图中都有所表现,但是圣境全图中所出现的台怀与砂河之间的交通线则是明清时期的情况。所以,两幅图各自的时代特点非常鲜明。但是,从图的绘制方法和表达形式来看,却可以发现敦煌壁画五台山图和清代道光时期所制的胜境图都是一脉相承,对古代山水画地图的继承和发展,其用平立面结合、多点透视的制图方式又是如此的一致。
  参考文献:
  [1]孙果清.敦煌壁画《五台山图》的初步研究[J].五台山研究,1989,(3).
  [2]文中“□”均为模糊字迹.
  [3]肖雨.清朝诸帝与五台山[J].五台山研究,1986,(1).
  [4]李俊堂.五台山道路小议[J].五台山研究,1986,(4).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