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佛学研究的生命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 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OOO年三月,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开始筹办,不少好心的人士感到忧虑:办这样的中心,有人来读吗?九月,香港大学教务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在评估该中心创立之前景时,不少教授亦忧心忡忡:在这样以唯利是图为主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愿意花费昂贵的学费读这样的学位呢?讨论的结果是先试办一、两年,若每年有十人报读,便算成功。自二OO一年一月起,本中心先后招收了四名哲学硕士和两名博士生。二OO一年三月,为了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佛教,本中心先后为社会学院和文学院的本科学生开设了两门选修佛学课程(《佛教与人生》和《品尝禅味》)。二OO二年九月,校方又鼓励本中心为全香港大学的学生增开设一门通识教育课程——《金钱、爱情与道德》)。仅最后一门课程,今年就有一百一十个港大学生选读。二OO二年二月,香港有史以来首届佛学硕士课程招生消息公布后,各方反应热烈,报名人数多达九十八人。经严格选拔,共招收四十六名学生。九月,佛学硕士课程正式开课。二OO三年五月,本中心又招收了六十名新生,作为第二届佛学硕士课程的学生。首两届佛学硕士生人才济济,当中有职业医生、律师、教师、上市公司高级行政人员、艺人,甚至是已退休的专业人士,当然也不乏热心的佛教徒和法师。与此同时,两年来,本中心举办的各种形式的佛学研讨会、专题讲座、工作坊及其它活动有四十多次,每次讲座座无虚席,有时听众多达上千人。在以唯利是图占主流文化的香港社会,为甚么会有这么多人热心研究、学习和听闻佛法呢?这正是本文探讨之重点所在。本文将以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教研为背景讨论佛学研究的生命力。
  一、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教研特色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之所以在开办短短的一年多来就吸引了几百名本科生来选读本中心的佛学课程,还有一百多名学生专门攻读佛学硕士课程,其关键是佛学课程的设计独特。佛学硕士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应用性。它隶属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显示了它在实践上的定位。本中心的课程特别强调把佛教理论应用在临床心理、调解、心理辅导等学科,这些都是很实用、很入世的,彰显佛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佛法对解决心灵种种问题的究竟效用,因此深受现代人的喜欢。
  《佛教与人生》是本中心为香港大学社会学院和文学院的本科学生开设的第一门选修佛学课程,主要从三方面探讨快乐幸福之人生:
  (i)大环境——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清明,影响每个人的命运。鉴于此,本课程从(1)佛教的财富观;(2)佛教对战争与和平的教化;(3)佛教对贤明君主的教法等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人间净土之理想社会。
  (ii)小环境——家庭的和睦、工作单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心境。改善的方法为(1)四梵行;(2)四摄六度;(3)三学;(4)五戒的现代意义。
  (iii)个人环境——若暂时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小环境,那么可从如下三方面去认清自我,提升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求得永恒的幸福:(1)四圣谛;(2)缘起法——宇宙人生之真相和(3)业力——个人主观能动性之重要等。
  《品尝禅味》是本中心为香港大学社会学院和文学院的本科学生开设的第二门选修佛学课程,重点探讨禅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禅和心灵开发、禅与自我觉醒以及如何才能使禅融入现实生活。
  因以上两门课程反映良好,二OO二年九月,校方又鼓励本中心为全香港大学的学生增开设一门拓展课程——《金钱、爱情与道德》,本课重点讲述金钱能使人生活舒适,爱情能使人感情丰富,道德能使活得充实,并给人生活之方向。有一百一十个本科学生选择修该课。应实际需要,本中心打算明年再为全香港大学的学生新增加一门拓展课程——《禅与心智发展》。
  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佛教不一定属于老年人的佛教,年青人照样可以从学习佛法中受益,只要课程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系、并能解决他们实际问题。
  二OO二年九月起,佛学硕士课程正式开办,首届共招收四十六人,开设了十四门课。今年新招收六十名新生,课程也增加到二十门。在设计课程时以继承和发扬为宗旨,将课程分为二大类:
  (1)以继承传统的佛学研究为基础的理论课程有: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概论
  中国佛教概论
  近代中国佛教史
  宗教、仪规和神秘现象
  日本佛教概论
  藏传佛教概论
  佛教实践和佛教文学在西方的发展
  佛教寺院制度
  戒律学研究
  佛典导读与翻译
  唯识学
  印度佛教史
  部派佛教对阿毗达磨法之辩论
  瑜珈师地论
  佛教艺术和思想对印度和亚洲文化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化
  巴利文入门
  中级巴利文
  梵文入门
  藏文入门
  高级藏文
  (2)强调佛法的实际运用的课程有:
  心灵辅导与心理咨询
  正念禅、减压与心理治疗
  佛教调解
  佛教智能的科学基础
  佛教、科学和福利
  自我觉醒:佛教的理论与实践
  心识研究
  上座部佛教的社会哲学
  如何教授佛教
  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传统的经教学习是基础,实际运用的课程是目的,其特色是,这些课程与现代社会与现实人生紧密相连、回答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只有学好禅宗的基本理论才谈得上把禅运用在心理辅导临床上。马淑华博士开设的《正念禅、减压与心理治疗》,是基于当今流行的“认知治疗”(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的研究,就是针对当今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等特点,把佛法中“四念住”关于活在当下、留意呼吸、观察身体的痛、静念、用心(mindfulness)等修禅方法应用到西方心理学上,帮助人处理压力,防止抑郁,增加包容和爱心,正确面对自己及其它人。研究证明,静念法可减低长期抑郁症患者的复发率。
  二、时代的潮流
  二十一世纪除了将是科技与信息跃进的年代,更会是精神文明(spiritualgrowth)与自我觉醒(self—awareness)的新纪元。如JohnNaisbitt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精神文明与觉醒,不单是一股“巨大”的潮流,更是现今社会急切需要的化育潜流,以抗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高科技及机械化环境下逐渐受到的破坏。经过几十年的经济蓬勃发展,现今大众经常承受著很多精神上的压力:经济转型、社会动荡、就业前途、公司裁员、职工下岗、负资产、家庭问题、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自杀等问题,时刻都在困扰著社会大众;面对著新的环境,大家都在寻求一个“安心之法”,在“心”与“物”之间取得平衡。这也许是为甚么Damel Goleman的《情绪智商》,JamesRedfield的《天启》和《心灵鸡汤》等培养精神文明和觉醒的书籍成为现时世界最畅销之书的原因。
  佛陀的圣言懿行,经历代大德贤哲之弘扬,广泛流传至世界各地,二千五百年而不衰,历久而弥新。这是一份极可宝贵的人类遗产和精神财富。它过去是,今后仍将是化世导俗、安抚人心、净化心灵之良药。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在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开幕典礼上说:“佛教对人的心理教育、精神教育很重要。在现今社会环境,更是一帖良药。”
  欧美等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各高等学府、民间团体,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深入探究佛陀的思想,为现代人寻求人生的方向,心灵的归依。其重要性更在学术界得到肯定。欧美各地的大学及医疗中心,都在进行著佛教禅修对心理治疗效用的研究。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课程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研究环境中设置出来的。
  三、创立教学、研究的新学科,立足佛学研究为社会实践服务
  反观当今国内佛教界内部的佛学研究和教学,则并不太令人乐观。我曾经对解放前、文革前、文革后三个时期的课程做了一个统计,发现这三个时期各佛学院所设的课程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而且佛学课基本上局限于对某经某论的学习。各佛学院研究生们的研究方法与课题也未有太大的突破。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僧,一旦进入社会,大多数人便有力不从心之感,很难从容自如地将自己的所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无形中影响了把健康的佛教带入主流社会的进程。
  在刚过去的三十年,科技、信息的突飞猛进,使得整个社会形态的发展,超过了过去五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总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人们不仅要面对生老病死等老问题,还要时刻受到新的病菌(如非典)、环境污染、核战争、金融风暴、工作压力、失业、精神迷茫与空虚等新的问题的挑战。人生苦难多。佛学研究与教学若能针对以上新问题,力求立足于社会的需求,试图以种种先进的媒介及崭新理念来诠释千古不变的佛法真理,帮助精神上迷失、痛苦的人们寻觅出路,尽早走出困境,它就有生命力。
  环顾世界各地的佛学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佛学研究若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积极运用佛陀的智慧去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这种研究就没有生命力。为此,要使今天中国佛学研究与僧教育有一个新气象,使之既能继承传统、开拓未来,又能面向社会和走入国际,就必须打破旧框框,突破旧格局,创立佛法研究与教学的新学科。比如说,或迟或早,人人都会面对死亡的恐惧。西方的心理学家,现在已应用藏传佛教对待死亡的一套方法,帮助临终病人走完人生最后的一程。这方面除了念经超度外,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研究、学习,以便开拓人们对死亡范畴之思路,提升自己,进而帮助病人及家属。还有,我们完全可以把佛教心灵辅导、佛法调解、佛法心理治疗、静坐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研究出不同模型的心灵辅导的方法:
  青少年佛法心灵辅导
  大学生佛法心灵辅导
  企业家佛法心灵辅导
  家庭佛法心灵辅导
  婚姻佛法心灵辅导
  妇女佛法心灵辅导等
  如此才能彰显佛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佛法对解决心灵种种问题的究竟效用,这是使佛教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法宝。
  总而言之,佛教正法久住的目的是利益群生,利益群生的具体方法是服务大众(利他);在服务民众的过程中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后,才能在社会中发挥佛教化世导俗这一自身独特的作用;佛教能在社会中发挥他人不可取代的作用后,自然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员,就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同,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佛教自然就会发展,那任何人就灭不了佛教,正法久住才有可能。由此可见,以立足于社会、服务于民众为目的研究、学习佛法,是正法久住之根本,也是佛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