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8篇,用时2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关於《中观论颂》各品结颂的性质——以十八为中心的一个探究

    关於《中观论颂》各品结颂的性质——以十八为中心的一个探究作者: 觉冠(佛光山丛林学院讲师)  提要:《中观论颂》的传统注解家与古来的研究学者几乎皆一致肯认龙树的哲学思想与般若经典之间有著相当...,《中观论颂》各品的结颂经常是“改写”自某些未曾明言的大乘经典,而吾人若不能溯源其“改写”的出处,则往往会错解该一结颂的确切意义。本文拟以《中观论颂》十八为中心,探究该品结颂的性质,一方面介绍...

    觉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0662528.html
  • 论解脱

    知识(transforming knowledge)之模型,并设置了获得这种知识的判准。4换言之,尽管龙树的思想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他却不以为真实是无法表征的;相反的,在《中论》十八中龙树竭尽语言的...这个问题,在《中论》十八中,龙树由对自我的考察开始,龙树逐次说明对真实的知识(先锋:龙树是把佛法误导向形而上学的罪魁祸首。他讲对自我的深刻内观之认识论转向了对“真实”的认识论,从而忽视了人之成为人...

    赖惠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0354307.html
  • 四念处的实修与利益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再生死轮回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解脱之道。一些佛徒以为自己若解脱之后,不再来世间度众生、说法,未免悲心不足,于是就有这样的声音:「今是学时,非是证时。」(《小品般若经》十八,大正...中,亦不说三十七独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涅盘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大智度论》,大正藏25.197中~下)可见通达佛法的人完全接纳四念处及三十七道品。虽然佛法在中国弘传,...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61040489.html
  • 帕奥禅师答:修行四界分别观之后才能分析名色法出自什么经纶?

    ,如果止行者不想先观照名法,而想要先观照色法,他应当采取和纯观行者相同的步骤。根据《清净道论十八》中的指导,纯观行者培育心清净的方法如下:「若纯观行者,或止行者想要从照见色法开始修行观禅,而非从照见名法开始,那么,他们应当依照十一中定义四大的部份所叙述的种种方法当中的一种,简略地或详尽地来辨别四大。」 根据《清净道论》的这些指示,不具备任何禅那基础,而想要直接修行观禅的人必须先以简略法、...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四界名色法

    http://www.fjdh.cn/fjask/2009/09/09032590428.html
  • 胜义谛与世俗谛的论争

    是拜言语之赐,而仍属于语言(vohara)的范围。“不得第一义”里的“得”,在梵文里是指“使某物显现”的意思。一般而言,中观论者很少使用正面的方式来说明诸法实相,以龙树来说,似乎只有在《中论》十八...vyavahara之义,也就是不依靠言语,不论是世俗“谛”的言说或第一义“谛”的言说,我们便无法对第一义有任何的讲论。   [第一义仍可藉言语来加以讲述]   本来第一义是无法被描述的,在《中论》十八...

    万金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11024783803.html
  • 空性与暴力:龙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不期而遇的交谈

    karma)而来的「烦恼」(klewa),而「烦恼」依次由「分别」(vikalpa)和「戏论」(prapabca)所产生(《中论》?十八?5颂)。[17]根据月称(梵Candrakirti,约七世纪顷)...十八?7颂中所阐明的: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盘。   「本来面目」只有在「心所行境」(梵citta-gocara)以及言语活动之「所诠」(梵abhidheya)停止运作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40369899.html
  • 《金剛經》主題研究(上)

    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十七、究竟無我分)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十八、一體同觀分)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第二十、離色離相分)  「如...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第九、一相無相分)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第十、莊嚴淨土分」)  「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十三、如法受持...

    田光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81239150.html
  • 略論南方上座部佛學

    發端時卽已有其根據,聲聞等始於厭離,佛始於悲,所以發展就各各不同了。南方「論事」十八三章,特別破斥北道派所主張佛無慈悲的異說(北道誤解悲和貪着為類,所以有那樣主張),用意卽在這上面。  第四,南方...眞實的「補特伽羅」(詳見「論事」第一六、七、八章,第二九章,第八二章,又第一一、二章)。這些主張都和從上座部分出來的化地部相同。不過化地最重要的一種主張是佛在僧數,它的涵義說佛和二乘(聲聞、緣覺...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1839969.html
  • 性空思想研究的一个面向:判定“《中论》是《阿含》通论”的综合省思

    各品结颂的颂义,若未能溯源自相关圣言量的出处,掌握其确切的意涵,往往会错解颂义。  以十八〈观法品〉为例,Lindtner采用1923年由南条文雄所校定的《楞伽经》版本,认为该经488偈颂与《中论...并未违反梵文颂文的结构,而内涵上则一方面保留了注释传统中对于该颂强调‘寂静智’的看法,另一方面又深化了该诗颂的意涵,同时彰显出佛陀的无生智,及声闻的灭尽智”[46]。以三智为线索来理解十八的核心—“...

    黄瑞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1944438.html
  • 《金刚经》主题研究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十七、究竟无我分)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十八、一体同观分)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第十、庄严净土分”)   “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十三、如法受持分)   “诸...

    田光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12979494.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