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8篇,用时2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般若金鑰

    人重要? ‧原點的證悟   目录 著者序 林序 作者簡介 導讀 敬告 前言 目錄 第一章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第十四 附錄一 附錄二 感謝詞 後記 附英譯心經 1 附英譯心經 2

    王武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1851668.html
  • 佛陀的古道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页:十二 正精进14页:十三 正念 15页:第十四 正定16页:第十五 结束语 ...佛陀的古道 (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目录】 1页:第一章 佛 陀2页:第二 佛教的观点 3页:第三 佛教的中心思想(四真谛)4页:第一真谛──苦 5页:第四 第二真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5051851.html
  • 密教纲要绪言

    十二 所化机类 十三 即身成佛 第十四 往生净土 第十五 非情成佛 十六 三句八心三劫十地 一、 三句 二、 八心 三、 三劫 四... 第五 灌顶仪式 第六 灌顶种类 第七 四种法五种法 第八 护摩 第九 三种菩提心 第十 阿字月轮观 十一 月轮观五种三昧 十二 五相成身观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63580096.html
  • 季羡林:晋宋时期佛教发展情况

    二分,十二)。   在搜寻经典中,一般说来,也不是漫无边际地乱搜一气,而是有目的,有重点。最突出的重点就是搜求印度本土的佛教戒律。只要了解了当时中国佛教发展的阶段,就会认为,这样做有其必然性。   我在上面已经谈到,僧尼人数日增,僧伽已经形成,这就产生了一个寺院管理问题。人数少了,只需约法三,就能使僧伽生活正常运行。人数一多,就需要比较详备的条例。我举道安作一个例子。梁慧皎《高僧传》卷五《...

    季羡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3568654.html
  • 中国画传神论的佛学渊源——《牟子理惑论》有关神魂不死思想研究

    佛教本体理论)/儒道释 余日昌著博士论文丛书  注释:  [1]《牟子理惑论》是否为汉代所撰,撰者是不是牟融?在佛教史上尚未有定论   [2]见《理惑论》十二  [3]见《理惑论》十二  [4]见《理惑论》十二  [5]见《理惑论》十三 ...

    张景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31966952.html
  • 三生有幸

      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景德传灯录》:“有一省郎,梦至碧严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存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一生,明皇时剑南安抚退官。第二生,宪皇时西蜀书记。三生,即今生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小生久闻老和尚清誉,欲来座下听讲,何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又如魏巍《东方》一部十二:“你住在敝舍,就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3047335.html
  • 《迈向觉醒心理学:佛教、心理学和个人灵性转化之道》导读

    指出我们要坦然面对“个人世界崩溃的时刻”,才能放弃自我坚持的英雄主义,并且接纳自我的脆弱性质和虚妄性质,而培养出真正的内在宁静力量。  本书的十一“心理治疗作为爱的练习”和十二“忧郁作为心灵的失落”之中,作者则指出我们只要肯定人人都有佛性,就能把心理治疗当成发展慈悲心的重要手段,并且不会因为面对个人的虚无感,而产生重度的心理忧郁症状。十三“与情绪做朋友”和第十四“体现个人悟境:促进灵性...

    李孟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30569709.html
  • 《人体使用手册》

    ) 第九、 尿毒症 第十、 糖尿病 十一、 肿瘤及癌症 十二、 结论 后 记 自 序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序 开场白 一篇、 人体的系统 第一章、 人体的系统 第二、 什么是经络? 第三、 人体的硬件结构:五脏六腑 第四、 人体的...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83176432.html
  • 佛教孝亲与中国传统慎终追远的思想

    契嵩(一○○八—一○七二)的《孝论》。契嵩的《孝论》共十二在开篇处开宗明义说:“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第一章〈明孝章〉就说:“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第二〈孝本章〉以父母是天下三本之一:“夫道也者,神用之本也;师也者,教诰之本也;父母也者,形生之本也。是三本者,天下之大本也,白刃可冒也,饮食可无也,此不可忘也。……大戒曰:孝顺父母师僧,孝顺至道之法,不其然哉!不其然哉!”在十二...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22264289702.html
  • 论更敦群培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

    ces-bya-ba levu- bcu-gnyis pa  此文的汉译有三种译法:(1)《巴纳歌》(3),(2)《摩诃伽罗之瑜伽(12)》,(4)(3)《吉祥大黑天之歌信仰瑜伽》十二(5)。...汉译应是《十二》。(7)   (二)Vphags-pa gnas brtan-pa rnams kyi mdo-sdevi sde--snod bsdus-pa las-...

    杜永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594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