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修习般若胜于财施——试谈对受持般若四句偈等胜于无量财施之功德的理解

    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福智比分第二十四);“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先德有曰:“五度为盲,般若为导”。密乘教法《佛子行三十七颂》亦有云:“慧善导前五度,正等觉佛不能成,故具方便离三轮,修智慧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74962394.html
  • 关于《金刚经》四句偈的考证

    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谕所不能及。(福智比分第二十四)   6.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布施无量阿僧世界七宝)。(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现在所指的“说好话”一样,应该没有特别的指是哪一“句”。   其次严格一点来说:‘偈’者就是偈颂,是五字或七字一句,像中国的诗一样,但没有押韵,韵的诗叫做‘偈’。这和印度所说的偈不同,印度的偈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75362399.html
  • 《金刚经赞》研究——兼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十二)

    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弥勒颂曰: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彼此,理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818等性,咸共入无余。  福智比分...,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670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

    达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1442761.html
  • 《金刚经赞》研究——兼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十三)

    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福智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想、若非有想非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

    达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1542762.html
  • 金刚经之研究(2)

    第五二、五三偈┤└5、相身具足┌第五十四偈───6 、语具足第二一非说所说分┼────────7、心具足└第五五偈────a念处第二二无法可得分┐├第五六、五七偈─b正觉第二三净心行善分┘第二四福智比分...(四)昭明太子三十二分与著世亲之偈释(罗什译本)  (七十七偈)第一法会因由分─第一偈─────第一义种性不断第二善现起请分┐ ┌───第二义发起行相├第二偈─┼───第三义所行住处...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847462.html
  • 《金刚经》四句偈之阐述

    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5. 福智比分第廿四中云:“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谕所不能及。...《金刚经》四句偈之阐述  一、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共有六处提及四句偈,但在《金刚经》全经文中,却从出现此四句偈之文字内涵。此六处出现四句偈品目如下:  1. 依法出生分第八中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75062395.html
  • 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核心的展开

    ,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这是说“一切的善原只是回到事物自身而已”,不是立一个善之 准则以为批判也。   【福智比分第二十四】真福德是 能知福德之空无性才是真福德,故能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到...Consciousness)来迈越田立克的限度,这无心或意识亦可以被了解成一“无相的自我”(Formless Self)。这无相的自我即是一离去执着的自我。   这里呈现出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来。田立克总...

    林安梧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449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