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70篇,用时2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四禅八

    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乃至进入。   我们要进入四禅...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依司机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弃除了“我执”。“”之意既是了...

    妙音一叶

    |止观|慧|禅定|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3/1420588294.html
  • 四禅八

    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乃至进入。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1942351.html
  • 四禅八禅学基础知识

    四禅八禅学基础知识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乃至进入。 ...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513787504.html
  • 略谈灭

      大  纲  一、前 言  二、之思想背景  三、与死亡的差别  四、有心与无心之诤  五、与无想定之差别  六、与解脱之关系  七、菩萨能否入  (一)菩萨的特色  (二)能入与否之问题  八、结 论  【参考书目】  一、 前 言  “”是建立在四禅八之上,经典记载为无心,但它真的是完全“无心”吗?它的思想演变过程如何?有关这些问题,在部派中有著不同...

    释印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3745245.html
  • 如本法师答:佛门中有“八解脱”的名词总是不明其义,请慈悲开示好吗?

    灭受想定又名,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除受想的功,则一切皆可除,所以称为。 ...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之中了,所以称具足住。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355812525.html
  • 菩萨十地略说

    灭谛为胜义谛。   六地名现前地,现见缘起的真实性,般若智慧现前,圆满般若波罗密。小乘三果与大乘六地,可入,六地之前,没有广大的悲心与高度的智慧,不能入此一切心识的活动,是圣者所修之,不共外道。对此,小乘认为是除前六识的心心所法,大乘认为是除前七识的心心所法。另外,唯识认为是有为法,而中观认为是无为法,有部认为有实体,而经部、唯识、中观都认为无实体。要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0156701.html
  • 如本法师答:何谓“无想果”?

    夫人入无想定,得无想果。”   无想定(梵语asamjna—samapatti)。指能于中心想不起,犹如冰鱼、蛰虫,但不能断惑而证入圣果,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乃心,心所(心之作用),即使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求证得无想果所修之禅定;与并称为二无心。   此定为凡夫及外道所修,即彼等误信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果报为真悟境,又修...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7440612624.html
  • 心不相应行法

    相应;生灭无常,故名为行;是行蕴所摄的不相应法,故名不相应行。这不相应行,总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七无想异熟、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亦得名。论其体,即从彼厌心种子上具有的遮防功能立名无想定。这属于第四静虑广果天,体是有漏,唯外道所修,圣者们是不修这的。  (6):这是由无漏圣智引起的无心。《成唯识论》卷七说:“谓有无...

    正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5648286.html
  • 第七识与假悟

    小乘佛法所说之意根。末那识,由如来藏所生,非有形色,故名为末那识。  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的体性。  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的,所以说...死亡、无想定与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存在地审度一切法,所以说它“审”。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2265111.html
  • 止、观、慧义释

    安那般那念)和一差别(又称四界差别)。   除了近行和安止以外,尚有刹那。简述如下:   近行:是初禅之前分心的一境性,虽有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但尚未稳定。   安止:是四禅定和四无色。   :因在四禅定和四无色之上,所以又称第九次,能入此者唯三果、四果阿罗汉圣者。此之心、心所皆不转起,身、口、意三行皆安息。   刹那:于第三项解释。 ...

    陈慈兰

    |止观|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213337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