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34篇,用时1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止观双修

    念念归一为止,了了分明为观。但止时决不能离观,观时决不能离止。止若无观,心昏沉;观若无止,心必散乱。故必二者双修,方得有效。   一、对治浮沉心,应双修止观。静坐时,若心浮动,轻躁不安,应修止...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84538914.html
  • 范古农答:修习止观,所谓回光返照,乃照何处。若谓照我心,我心究又在何处。若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能生心,何谓无住。

    问:修习止观,所谓回光返照,乃照何处。若谓照我心,我心究又在何处。若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能生心,何谓无住。   范古农答:修习止观,止是定,观是慧,乃定慧双修之法。先止一切杂念,提起自心慧照,不照外境,返照内心,心无形相亦无住所,不必求其住处,有住则有著,应无所住,但一味回光返照,不起分别,惺惺寂寂,方是定慧均等,止观双修之法。来问既能生心,何谓无住,是未明金刚般若之旨,以菩萨无住相布旋,应...

    范古农

    |范古农|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7193012776.html
  • 论“修持止观”

    、净土念佛、天台观心等诸多法门。各宗派在修持理论上虽多有融通之处,但各宗自成体系,天台以“止观双修”为主;禅宗以“顿悟成佛、无修之修”为主;净土则提倡“念佛往生”等修持方法;以示中国佛教的修持特色。天台主张“止观双修。定慧双开”来源于当时佛教分成的两大派系,北方佛教重“禅定”南方佛教重“义理”。在《慧思传》中记载“宏门义重,至于禅法,盖蔑如也”盛行义理的是《般若》、《三论》、《成论》基本上都是大乘...

    门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50060523.html
  • 由定发慧

    定发慧”、以定为本的路子,而是强调“止观双修”、“定慧力等”,他指出:  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乌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与观、定与慧是自相会通、圆融无碍的,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圆融统一。这样,智颉就把止与观、定与慧由传统佛教的“二法”改造成“不二法”。不难看出,这里所谓“定慧并重”、“止观双修”,并不是简单地主张...

    张风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03153719.html
  • 九华山诗文中的佛教思想

    幽寂寥、瞻远恬静的佛教圣境中。值得注意的使,九华山诗文对佛教强调卓然孤存的生命态度的宣扬,在客观上围塑造中国文人的享受但不放逸、睿智但不自负、自觉但不自卑的人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止观双修的实践观 ...华山诗文作者在游历九华山的过程中。由“寂”悟到“空”,最终“寂”与“空”浑然一体,彼此难分。九华山诗文所展现的由“寂”入“空”、“寂”、“空”的山水世界,其实正是对佛教所倡导的“止观双修”修行之道的诠释...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14958616.html
  • 当前社会与佛教

    五蕴等种种积习,澈底整顿,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止观双修”,修止(定)又修观。  修行不是神秘或神经兮兮地与“神”往来,修行也不是教条式的拿起传统道德规范来约束自我,前者可能因感染“神”的自我迷惘而非...,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止”的修行使人不散乱,“观”的修行使人不昏沉,止观双修就能做到不散乱、不昏沉、心平气和、神智清明,面对五蕴,如实知,如实见,生理有生理的因缘,感受有感受的因缘,想像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63352811.html
  • 佛教天台宗简况

    建立“三谛圆融”并“止观双修”的修行方法。“一念三千”,天台宗认为心是世界本源泉,智顗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即中”(《摩诃止观》),这就是“三谛圆融”,如此观察世界,即把握“诸法实相”(佛教之绝对真理)。“止观双修”是天台宗一切修习方法之概括。“止”(亦作“止寂”或“禅定”)是使所观察对象“住心于内”,不...

    天台民宗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45960521.html
  • 欲盖弥彰

    喜怒哀乐和一切情识没有发动的时候,这是什么气象?那不是一念未生,不落边际,中道未失之时么?烈风暴雨和四季寒热不曾到来的时候,这是什么境界?那不是一尘不染,万象宁静,太和保合之时么?这个道理蕴藏在人人性海中时,便叫中和。推行到交际一边,便成忠恕。划入大菩萨修证的界域中来,便叫圆修六度。  怎样叫圆修六度?能寂定,不妄动,然后中道不致失坠,便叫做禅那波罗蜜(即止观双修),能放开度量,容受一切而不较量...

    雪 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05753745.html
  •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诗文中的天台宗思想

    天台宗所崇尚的孤立独存的生存境界,对扭转士人日益奴性化的趋势无疑大有裨益,因此,柳宗元作品中的孤幽之境在客观上为重塑中国士人的理想人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止观双修的修行方式柳宗元山水作品中最令人...山水世界,其实正是对天台宗所倡导的“止观双修”的修行之道的诠释。什么是止观双修呢?天台宗始祖智曾说:“法性常寂即止义,寂而常照即观义。”  (《摩诃止观》卷二),所谓“止”指的是熄灭、静虑;“观”即观心...

    梁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00080824.html
  • 天台先驱慧思佛学思想初探——关于早期天台宗思想的几个问题

    藏》卷46第476页下。)  不过,在较后来的《小止观》中,当论及止与观、定与慧的关系时,智凯即已开始跳出“由定发慧”、以定为本的路子,而是强调“止观双修”、“定慧力等”,他指出:  当知此之二法,如...不二”的圆融统一。这样,智凯就把止与观、定与慧由传统佛教的“二法”改造成“不二法”。不难看出,在智凯这里,所谓“定慧并重”、“止观双修”,并不是简单地主张定与慧、止与观这两种修行方法的外在的平等并重,...

    张风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504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