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道生的顿悟学说分析早期禅的圆顿与次第观念的由来

    而顿。 如果比照这  些说法与刘《无量义经序》中所记生公顿悟之说,其间的意义连贯性可谓  不证而自明。其序云:  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罗汉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树王之谓。  斩木之喻,木存故尺寸...之谈”。  刘的《无量义经序》在精括道生的顿悟论风格时就说“忘象得义,顿义  为长”。道生的《法华经疏》卷上也说:  得无生法忍,实悟之徒,岂须言哉……夫未见理时,必须言津,既见  乎理,何用言为?...

    龚 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1849353.html
  • 南三北七教判之说

    而有此看法。“胜鬘”、“金光明”下是顿渐二教所摄而阐明佛性常住,所以叫它作不定教。其次萧齐隐士刘虬在他所作“无量义经序”当中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分作七阶。然而据净影慧远的“大乘义章”说:刘虬也把一代...

    黄忏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15055641.html
  • 佛性与顿悟

    成佛说在当时被认为是异说,受到教内围攻,甚至被开除出僧团,南下庐山依附慧远。后来南齐隐士刘虬作《无量义经序》,提高“入空必顿”的观点,也主张顿悟成佛。南朝宋文帝和孝武帝对道生...

    蔡惠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23464644.html
  • 试论“渐修顿悟”与“格物贯通”的异同

    共同的特点:都认为“顿悟”是修行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刘虬在《无量义经序》中说:“生公曰:道品可以泥洹,非罗汉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树王之谓。斩木之喻,木成故尺寸可渐;无生之证,生尽故其照必顿。”⑦ 在道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322、303页。   ⑦刘虬:《无量义经序》,《大正藏》(九卷),第383页。   ⑧惠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四八卷),第351页。   ⑨程颢...

    刘 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55370318.html
  • 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 -- 东晋外国罗什“般若”与本土慧远“涅槃”之争(2)

    也。[91]这段文被后来的渐悟者所引用而出现在南齐刘昼的〈无量义经序〉中:立渐者,以万事之成莫不有渐,坚冰基于履霜,九成作于累土。学人之入空也,虽未圆符,譬如斩木,去寸无寸,去尺无尺,三空稍登,宁非...世代的两件事。  中国佛教界顿、渐问题的产生,既不始于道生,也不始于慧远,而是远在道安时代就开始了。南齐刘昼在〈无量义经序〉中讨论顿渐问题时谓: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3845817.html
  • 东晋慧远法师〈法性论〉义学的还原

    “无有”、“无无”同于“非有”、“非无”。 稍后的南齐义学大家刘□,由其所写的〈无量义经序〉(注29)中亦可看出其论空的精义: 法性从缘非有非无。忘虑于非有非无,理照斯一者,乃...〈无量义经序〉(注32)皆引用了〈法性论〉的部分内容: 道朗亲与谶公涅槃经译场,〈序〉中即用〈法性论〉来引出涅槃之常、乐、我、净: 夫法性以至极为体,至极则归于无变,所以生灭不能迁...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5548441.html
  • 云楼佛教艺交杂录(上)

    云楼佛教艺交杂录(上)  陈祚龙  (一)、齐刘蚪的「无量义经序」  就在严可均校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九五八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全齐文,卷二十,刘蚪文,页二九O七——二九O八之中,载有一篇题为「无量义经序」的「玩意」 (自後简称「底本」)。而这篇艺文,实际现在「大正藏」,第五十五卷内收梁释僧祐结撰的出三藏记集,卷第九,页六八之中,我们并可见到其原有文字之形影(自後简称「...

    陈祚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23267972.html
  • 东晋慧远法师《法性论》义学的还原

    然统其要归,则会通二谛。以真谛故无有;俗谛故无无。 「无有」、「无无」同于「非有」、「非无」。 稍后的南齐义学大家刘□,由其所写的〈无量义经序〉(注29)中亦可看出其论空的精义: ...涅盘经序〉(注31)及南齐刘□的〈无量义经序〉(注32)皆引用了〈法性论〉的部分内容: 道朗亲与谶公涅盘经译场,〈序〉中即用〈法性论〉来引出涅盘之常、乐、我、净: 夫法性以至极为体,...

    赖鹏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3673948.html
  • 禅宗“顿悟”浅释

    无量义经序》所说)而大乘经义,从来都是“悟理必顿”的。②’-  《坛经》中对“顿渐”作了如下解释:,  人皆称南能北秀,扮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  人有南北。法即...

    蒋均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1351286.html
  • 窥基的判教思想

    义经序〉,约时序把佛说界别为“七阶”。(注23)比较引文所出的“五时”和〈无量义经序〉所出的“七阶”,可见两者的纲领相若。(注24)又依引文所述,“五时教”是指佛陀一生说法的五个时段,它们各有独特教旨和...…或有恐怖 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注4)故无一教定顿 定渐。又《无量经义》言:我得道来四十余年,常说 诸法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无此无彼,无得无失,一 相...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346840.html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