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9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汉传佛教忏悔思想研究

    79   一、三皈五戒与忏悔 71-76   二、十善业戒与忏悔 76-79   第三节 无相戒与无相 79-90   一、禅宗无相戒 79-83   二、无相戒与无相 83-86   三、无相的演变 86-90   第四章 中国化的忏悔法门 90-163   第一节 忏仪行法之源流及实践 90-105   一、忏仪行法之源流 90-97   二、修忏实践的形态及其变迁 ...

    刘亚明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250686721.html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

    其必正觉也。“四弘愿”者:愿度,度苦也;愿断,断集也;愿学,学道也;愿成,成寂灭也。灭无所灭,故无所不断也;道无所道,故无所不度也。“无相”者,非所也。“三归戒”者,归其一也。一也者,三宝之所以...相止观。轨善成德,莫至乎一行三昧。资一切戒,莫止乎无相。正一切定,莫至乎无念。通一切智,莫至乎无住。生善灭恶,莫至乎无相戒。笃道推德,莫至乎四弘顾。善观过,莫至乎无相。正所趣,莫至乎三归戒。正大体,裁大...

    宋 明教大师契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3161512.html
  • 浅谈忏悔

    便谓罪灭。  无相,指一切罪业,皆从一念不了心生。若了心性本空,罪福无相,则一切法皆悉空寂,罪从可处生。如偈云:   心若无住,妄依何立?  妄既不立,夙障自除。    忏悔还需要“诚恳”,否则算不上...浅谈忏悔   无染  作者无染,江西佛学院正科学僧  忏悔,梵语忏摩,华言悔过,两义兼举,故名忏悔。名修未来之善果,悔名改以往之恶因,谓修行未来之善果。改以往之恶因,名忏悔。由此,可以推出 ...

    无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4449709.html
  • 金刚五礼

    般若经》系统,是大乘破除妄执的代表经典,阐述无相的中观正见。而在佛教的忏悔法里面,有分“理忏”和“事忏”两种,理忏是一种“无相”,如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在《坛经》中把“无相”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而六祖慧能大师据说又是闻《金刚经》开悟的,《坛经》中的“无相”与《金刚经》有无必然的连系,姑且不论,但其义理的相通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事忏是一种借诸仪式,...

    达 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0441657.html
  • 六祖坛经的祖本及其演变略探

    、四弘愿、无相无相三归戒」等法。由于无相戒等是在曹溪山传授,所以法海将曹溪山的开示置于大梵寺的开示之后,并将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成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兼授无相戒...235c)   证明3:宋代契嵩禅师于至和元年(1054)作了一篇《坛经赞》,所赞的《坛经》内容次第是:「定慧为本、一行三昧、无相为体、无念为宗、无住为本、无相戒(见自性三身佛)、四弘愿、无相、三归戒...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2447808.html
  • 关于《坛经》八则

    一妙心而统乎三法,故曰大也。“无相戒”者,戒其必正觉也。“四弘愿”者,愿度度苦也,愿断断集也,愿学学道也,愿成成寂灭也。灭无所灭,故无所不断也;道无所道,故无所不度也。“无相”者,非所也。“三归...入道,莫至乎一相;止观轨善成德,莫至乎一行三昧;资一切戒,莫至乎无相;正一切定,莫至乎无念;通一切智,莫至乎无住;生善灭恶,莫至乎无相戒;笃道推德,莫至乎四弘愿;善观过,莫至乎无相;正所趣,莫至乎三...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4455104.html
  • 忏悔的力量

    开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的人往往轻看了忏悔这个法门,认为太简单,很低级。其实忏悔是一个很高深的大乘法门,有取相忏、无相等等,这里有很深的道理,佛经里讲了很多。简单地讲,就像我们欠了别人的钱,...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85575926.html
  • 《金刚经》相关的忏法初探

    在佛教的忏悔法里面,分“理忏”和“事忏”两种。理忏是一种“无相”,又称观察实相忏悔,即过去、现在所作一切罪业都是由心而起,如果...坛经》中把“无相”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而六祖慧能据说又是闻《金刚经》开悟的,《坛经》中的“无相”与《金刚经》乃至金刚忏法有无必然的联系,姑且不论,但...

    达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0441658.html
  • 说“无念为宗”

    烦恼、愚痴、迷妄立时瓦解冰消,而如如自性则可即时开显。  论忏悔,佛法中有理、事忏与律忏之分,六祖所传无相为基于 理忏之忏法。 [62]  p. 282  所谓理忏者,指修行者通过观诸法无性而灭罪障...罪福无主”),另一方面亦不再生起新的罪业(“众罪云消”)。这成为六祖无相之经典依据。  无相具体内容为何?六祖云:   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除,自性若除即是;前念后...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642618.html
  • 说 “无念为宗”

    之邪见、烦恼、愚痴、迷妄立时瓦解冰消,而如如自性则可即时开显。   论忏悔,佛法中有理、事忏与律忏之分,六祖所传无相为基于 理忏之忏法。   p. 282   [62]所谓理忏者,指修行者通过...于过去之罪业(“罪福无主”),另一方面亦不再生起新的罪业(“众罪云消”)。这成为六祖无相之经典依据。   无相具体内容为何?六祖云:   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除,自性...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3761316.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