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5篇,用时2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寂静--俱宿命通 断散乱行

    了。施主的妻子自怀孕後,与以前不同的是:总愿意去寂静的地方独处,不愿与任何人群居。施主觉得妻子可能是著魔了?便去找相士观察,相士仔细观察後告诉他:「不是其它原因,而是因为胎儿是个了不起的最後有,使她...寂静。他们用牛奶、酸奶、油饼等来养护育著寂静。小寂静如海莲般迅速地成长。他从小就有忆知宿世的神通。因此,他悉知自己往昔因散乱的过患而多生轮回,遭受极大痛苦。一看到散乱的环境、一想到散乱的过患,他...

    佚名

    |哲理故事|

    http://www.fjdh.cn/wumin/2007/09/19335017026.html
  • 佛教文化:紫金庵罗汉塑像

    处,其最幽折而寂静,莫如紫金庵,今相沿称金庵。庵创自梁陈时,其殿制古朴可爱。殿中有十八应真像,怪伟陆离,塑出名手。余游于苏杭名山诸大刹,见应真象特高以大,未有精神超忽,呼之欲活如金庵者也。&...

    佛教文化|紫金庵|罗汉塑像

    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3/093153325596.html
  • 禅悦

    初禅,“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从禅定起,遍告大众:“极寂静,离生喜乐,极乐,离生喜乐。”【《杂阿含经》卷十七,《大正藏》卷二,123c。】《清净道论》说进入初禅时的喜以...令修习享受到常人无法享受到的“禅悦”或“三昧乐”,是佛教所说定心的一大功用。《增一阿含经》以“禅悦食”(禅食)为五种出世间食之一,《维摩经》卷一云:“禅悦以为食。”意谓由禅定所得的喜乐能提供滋养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60553487.html
  • 宗舜法师:什么是相(像)似正法

    没有读懂原文的错误理解。唐/玄奘译《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一“学处品第一”原文如下:   尔时世尊,告苾刍众:诸有于彼五怖罪怨不寂静,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诃厌,名为犯戒自损伤...邪行,是名第三。虚诳语,虚诳缘故,生怖罪怨。不离虚诳,是名第四。饮味诸酒放逸处者,饮味诸酒,放逸处缘故,生怖罪怨。不离饮酒诸放逸处,是名第五。有于如是五怖罪怨不寂静,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诃厌,名为...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21454370.html
  • 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

    此以无分别体为体。二染净相,非寂静由客尘烦恼故,寂静由自性清净故。三无分别相,分别不行故。”   又论第二《真实品》第一义相云:   “非增非减者净染二分起时灭时法界...阿毗达磨经》十殊胜语,行文之间,长行意有未尽,即另制伽陀,或摄前文,或总余义,综计全论凡有一百二十八颂(其有引用之明文不计)。今细按之,其什之三皆见诸《庄严经论》。此久摄论移一百二十八颂者,由世亲、...

    吕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5966708.html
  • 依止善知识是修道的根本——从《菩提道次第略论》谈起

    “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应堪亲近。何等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除惑,四者德增,五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与定相应,由内摄...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   《大般涅盘经》云:“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又复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远十恶,...

    释成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4039854.html
  • 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无生。‘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诸法因缘生,而忍自然无生。‘烦恼苦垢无生忍’又名‘惑苦无生忍’,诸法实性真如法性无为安住,不相应一切杂染,而忍本来寂静。此意即谓忍知三无性之理,名无生忍。  然旧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35743618.html
  • 以不与取为例试谈因果

    彼五怖罪怨不寂静。彼于现世。为诸圣贤同所诃厌。名为犯戒自损伤。有罪有贬。生多非福。身坏命终。堕险恶趣。生地狱中。何等为五。谓杀生。杀生缘故。生怖罪怨。不离杀生。是名第一。不与取。劫盗缘故。...变化和实现的全过程,该讲解围绕世尊对不与取的定义展开:“有不与取。或城邑中。成阿练若。不与物数。劫盗心取。不离劫盗。如是名为不与取。”,大致有如下阶段,首先,“谓于不与取。不深厌患。不远不离。安住...

    善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2345507.html
  • 谈佛教的“三法印”说

    ?怎样才能简别我们所修学的是佛法而不是邪说?这就要用佛教的“三法印”去简别。所谓“三法印”,即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这三个条件的那就是佛法,凡是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就是邪说...假设,名利、金钱和财物皆是身外之物,只有业力才使随身流转的根本。所以说“诸法无我”。  所谓涅槃寂静,“涅槃”就是灭度的意思,灭除一切烦恼、度脱一切生死,永不再受生死轮回。“寂静”就是指涅槃的一种状态...

    理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1346861.html
  •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三)

    多财而自骄:有因大姓氏而自骄。因其自骄,则必轻视他人,亦轻视其亲族,不相往来,久之,遂变成孤立,无亲无友,终必衰落矣。  一一○、不关心诸欲,是名寂静,无诸烦恼缚,离贪无乱因。  注:人多专注色声香味触,诸种种欲,心意奔逸,不能寂静。但如能不关心以上诸欲,则心志安定,故名寂静。因无诸欲烦恼诸缚,故无贪欲,无贪欲,则心无散乱也。  一一一、有威有猛慧,多人尊敬,若被女色缚,如日罗翭遮。眯  注:...

    皇波折罗禅那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82742089.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