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篇,用时1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魏书·释老志》与初期中国佛教史的研究方法

      《魏书·释老志》与初期中国佛教史的研究方法   葛兆   《魏书·释老志》是中国最早关于佛教历史和思想的全面记载。它的史料价值表现在:(1)它所记载的元魏僧官制度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制度的...他们了解的是“业缘”、“三世”、修行的必要、归依三宝的重要、什么是六道、什么是五戒等等,最多是“四谛”、“六度”、“十二因缘”;而不是“空”、“真如”、“涅架”、“如来藏”等等,他们关心的是自己所生活...

    葛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82378746.html
  • 情感与想象

    死”,那是“沉睡着的人类共同的原始意象”(C。G.荣格《个体无意识与超个体或集体无意识》转引自葛兆《道教与中国文化》第388页),当宗教或艺术唤起这种感情时,便产生巨大的震撼心灵的力量。  宗教形式...秽土”化为“西方极乐净土”,把宗教的“恐惧”化为慈悲,把凶神恶煞的天王化为“护法”,把人生烦恼与菩提化为“从莲花中再生”的形象。把三世因果、十二因缘玄奥的教义化为形象而漂亮的“斯巴霍”(藏密艺术中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73539107.html
  • 唯识学的生命流转思想

    ,立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页。  [ii] 葛兆《十年海潮音》,载《葛兆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人,渐渐圆满福德智慧资粮。如此一来,轮回就有...确立身业和口业的相对独立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唯识学的业果理论应该有新的发展,而不能只停留在唯识古学阶段。唯有把握动机、行为和结果的统一,才能如实了知由二世一重因果的十二因缘所交织而成的重重无尽的生命网络...

    孟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3749692.html
  • 道信:禅宗的创教者

    十二因缘的。  禅虽然只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但它毕竟是可直达修行的终极目的的一种上乘的修行方法,它的终极目的往往伴随着种种神通的出现和觉悟。当禅修到其最高阶段时。方法与终极目的分别就成为无限小以至于不可辨...没有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就不会有后来慧能的《坛经》。道信在禅宗理论的建立中的地位,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  一个宗教流派的形成与自立,组织与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葛兆先生说,“没有组织就...

    方 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00461424.html
  • 走向平等的经学观---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

    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众生乐著三界窟宅,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无余涅槃,益复甚难!徒自疲劳,唐自枯苦。[7]  由于深深悲悯众生的...,其内容即“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3842782.html
  • 走向平等的经学观——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

    ,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无余涅槃,益复甚难!徒自疲劳,唐自枯苦。[7]  由于深深悲悯众生的愚迷和痛苦,佛才起而说法传教: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2644447.html
  • 峨眉、乐山探佛理

    上海市佛教协会 1990年版  《佛教历史百问》 业露华著 中国建设出版社 1989年版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方立天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禅宗与中国文化》 葛兆著...平等”,修行后脱离苦海到极乐世界,所以深受除婆罗门以外种姓的欢迎。  佛教包括佛、法、僧“三宝”,佛指教主释迦牟尼,法指教义、佛法、经典,僧指信徒。佛教基本教义有“四谛”(即真理)、“十二因缘”等。...

    严林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70154641.html
  •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上)

    以宋恕为中心来探讨这一问题。  晚清知识份子的佛学兴趣已为学界所注目,如张灏、王泛森、葛兆都有所言及。张灏指出了大乘佛教中所含蕴的超越意识与「否定逻辑」不时会浮现出来,对正统儒家思想作出挑战与冲击7。王泛森认为,唯识学中的转化理论在晚清被复兴了,到清末民初唯识的批判方向明显的转移到社会政治上去8。葛兆提出了戊戌变法前后知识人佛学兴趣的问题,他认为佛学思想的一些因数「可能是瓦解固执的传统意识形态...

    杨际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0470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