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7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满目苍凉”到“一片生机”

    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过:“念迷凡夫,后念悟佛;念著境烦恼,后念离境菩提。”相信,超越“满目苍凉”的境地,人人都可以进入“一片生机”的新境界! ...、瞋、痴不断,就有喜、怒、哀、乐。境由心生和因境生情,都说明了人心的难以调治。   佛法则正是疗救人心的一剂良方。   佛说:“众生迷境,被境所转。以利逐幻而迷失本性,以至发狂身死。若能转物,同...

    释惟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90154188.html
  • 一念悟 解千愁

    同一的,对“我”的错误认知,误以为“我”为实有,颠倒梦想由此而生,烦恼随之而来。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化我们的思维,树立正见,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把烦恼转化成菩提,获得快乐的人生。   三、悟觉烦恼 菩提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凡夫佛,烦恼菩提。念迷是众生,后念悟是佛。念著境烦恼,后念离境菩提”。换言之,菩提与烦恼本身并没有绝然不同的实体,分别只在一念之间的迷与悟。...

    净因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5674635.html
  • 谈谈“无念、无相、无住”的重要意义

    之中,无出期。这正像六祖所说的“凡夫佛,烦恼菩提、念迷凡夫,后念悟佛;念著境烦恼,后念离境菩提。”(《坛经·般若品》)。可见,成说与否在于迷悟之别、在于心念是否能远离一切外境而“心不...虽遇曲遇直、一点也不滞留,每个念头都不执着,始终与自我本心相契合,就显露自我本心了。  “无住为本”,以无住为根本。《维摩诘经·观众生品》说:“从无住为本,立一切法”。念念之中不思境。“于诸法上,念念...

    王协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5268309.html
  • 禅学的真义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佛,烦恼菩提,念迷凡夫,后念悟佛,念著境烦恼,后念离境菩提。十二部经,皆因人置,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不悟...颜回所乐为何事”?程子授学,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且常令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未发之气象”。此与禅家参透“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又有什么区别?陆象山说得更为明显:“宇宙吾心,吾心宇宙。”故宋明新儒学内在...

    东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34371046.html
  • 菩提心的特征及实践-认识菩提心(7)

    贪嗔痴烦恼及所缘影相,长劫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菩提心则代表了觉悟的力量。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言:“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菩提心,无有二相。”凡夫和圣贤的区别,关键就在于“迷”和“悟”一念间,“念迷凡,后念悟佛;念著境烦恼,后念离境菩提”。发起菩提心,标志着有情生命的觉醒。这一觉醒,驱散了无明长夜,照破了生死迷梦。菩提心的修行中,必须以觉悟为本,于念念中保持觉醒,观五欲六尘...

    济群法师

    |菩提心|出离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1/11232933811.html
  • 浅谈真正见解

    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念迷凡夫,後念悟佛。念著境烦恼,後念离境菩提。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承当下来。凡不信自心是佛,向外驰求,寻名逐句,或以玄妙奇特为道,在妄境上弄精魂的,都与禅旨相违背。故学禅之人,唯须识取现一念,不起虚妄分别,直心直行,在一切时中,更不间断,如此便与禅旨相符,也得真正...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0439211.html
  • 六祖惠能禅学思想述评

    列出他们评论过的六祖偈或六祖禅语,然后提出我的不同看法。  一、六祖偈:  “念迷凡夫,后念悟佛;念著境烦恼,后念离境菩提。”(《六祖坛经·般若品》)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说教,有很大的欺骗性...凡夫,后念悟佛;念著境烦恼,后念离境菩提”,我认为要联系《心经》开头几句来理解,更重要的要通过如法修证来悟解:当世人念未能进入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时,以已受污染之眼光来看世界,无非是五蕴六尘...

    杨佛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1948806.html
  • 学佛的三解脱门

    :“著境生灭起,离境无生灭”。他又说:“念著境烦恼,后念离境菩提。”生生灭灭与不生不灭之别,原只在著相不著相的关键,著相则是心意识系著我、我所,不著相则是悟入寂灭无分别法,此寂灭无分别法是八地...一、 言  美国加州洛杉矶蒙特利公园市的法印寺大门,有对联句,上书“登解脱门”,“入三摩地”,登解脱门相当于八正道的正见,入三摩地相当于八正道的正定。佛教的自觉,是以正见为主导,以与正见相应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54140448.html
  • 禅门不可欺 (1)

    《六祖坛经》复云:“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念念若行,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佛,烦恼菩提,念迷凡夫,后念悟佛。念著境烦恼,后念离境...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如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云:‘初地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等,不同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后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4751366.html
  • 禅思想在中国的变化和主要特点

    中说:“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至佛地。”《坛经·般若品》中还说:“念迷凡夫,后念悟佛;念著境烦恼,后念离境菩提。”这就是说,人获得觉悟,不过在一念之间,在前...唐末时湮没无闻。弘忍的弟子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慧能和神秀。这两人分别成为禅宗里的两个派别--南宗和北宗的代表人物。禅宗在后来有较大发展的主要是南宗。而南宗后来又先后形成三个系统,:菏泽神会系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55853484.html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