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解脱’更优越或更完美的了。”  世尊如是说。阿难尊者踊跃欢喜。 【中译节录】 (一)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杂阿含七一○经及一○二七经)(二)有七处善,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种观义——观察[1]阴[2]界[3]入,方便思惟其义。综合上述南北传圣典可以知道,修习安那般那念能够离欲而进入并住于各种解脱的境界中,这就是心解脱。在各种境界中又以七个善巧(七处善)来观察阴、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5269625.html
  • 原始佛教的无我观

    的集、灭、灭道迹、味、患、离,这样就是七处善、种观义,依著这七处善,种观义的方法实践,尽于此法得脱离一切烦恼,以至可以自知作证得超越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佛陀的这些教化后来就被称作蕴观、处观、界观,...hellip;。   ()当观色空,如是观者,则为正见;……。   当观受空,如是观者,则为正见;……。   当观想空,如是观者,则为正见;...

    陈琼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62954608.html
  • 从《七十七智经》看“法住智”之意义

    相似巴利本《七十七智经》第七句义的两个面向,但是巴利本却无明说后四相是泥洹智。  这里顺便说明,成实论主在卷16“忍品”中有说“无常、苦、无我”[50]为种观义,比照上述,少了“空”,这是为什么呢?...卷16(大正32,370c23-27):“问曰:经中说:‘若行者有七方便、种观义,于此法中,速得漏尽。’是何智耶?答曰:七方便名闻慧、思慧。所以者何?心未定者,作如是观,谓此是色、色集、色灭及色灭道...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3554817.html
  • 达观法师: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

      、观察对象   《杂阿含经》说:“比丘!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正方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种观义。”佛陀教行者可从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另一说是指...、宿命等。   二、有学佛的人,虽有听闻无常,但无深入了解,所以无常对他们并无影响力。   、有修行的人,常以个人偏见,将法分大小乘,认为无常法门是小乘非大乘。   佛于《金刚经》上,分明这样...

    达观法师

    达观法师|无常法门

    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3/11213332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