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60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明代女性之观音画研究

    中华书局,1984年,册二  59李小江、朱虹、董秀玉,《性别与中国》,  60李玉民,《观音》,故宫文物月刊  61李春燕,《《红楼梦》:中国女性文化性格的荟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2673387.html
  • 江灿腾:晚明《物不迁论》的诤辩研究(2)

    59)同前注。  (注60)《卍续藏经》第九十七册,页七五八,上。  (注61)所谓「真心宗」即「如来藏」思想。从延寿的〈宗镜录序〉开  头一段,即可明白:「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  ,无能...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4273400.html
  • 王政与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统治与弥勒信仰

    杨坚一家原即信佛, 杨坚幼年寄在般若寺由比丘尼智仙抚养,十  三岁方始还家(注58),智仙曾言:「儿当大贵, 从东国来,佛法当  灭,由儿兴之」(注59)。 杨坚为帝之后,自称:「佛以正法,付嘱  国王...史研  究》,2卷3期,页1-26。  注35 《魏书》,卷114,,页13。  注36 同上。  注37 同上。  注38 见佐藤智水,《东洋学报》,59卷1-2期,页  27-66。  注...

    陈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4373401.html
  • 晓云导师禅画中的儒佛(禅)思想

    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59。   [xxix]曉雲法師,,《中國畫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6月再版,頁256。   [xxx]此畫創作1952年,於自西天竺返港後,曾展於法國巴黎,於...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2273436.html
  • 刘逢军养生感悟100条

    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59、运动有两点禁忌:一是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二是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   60、运动的作用...

    刘逢军

    |养生|防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20235073469.html
  • 玄奘法师对律宗之影响

    No.735。  [10]同上。  [11]同上。  [12]同上。  [13] 元照:《芝苑遗编》卷上,电子版《卍续藏》第59,No.1104。  [14]《中华佛教百科全书?道宣》,佛学电子辞典V...

    照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1873472.html
  •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人间佛教”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改造”为“人间净土”;另一方面则是要“佛化”人间,把人间变为“佛的宇宙”。[59]   4、“人间佛教”形成的历史条件与思想渊源   近现代以来“人间佛教”之历史溯源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这一思想形成...立天:《人间佛教的界说与人间正道的实践》,《中华佛学精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页。  [59] 郭朋:《太虚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582页。  [...

    董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173504.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有情皆依食而住,其中“识”也扮演关键角色,是乃依“识食”(vi??ā?a ahara)而赖以维生,得以延续生命。[59]而此由“识”而生的连续感,亦被以“流”(stream)作描述而被强调,即“识”之...59, a2)  [8] 《杂阿含经》卷1:“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灭道迹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色。如是,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宋朝的佛经翻译

    卷,  59、《菩提心离相论》一卷,  60、《大乘破有论》一卷。  以上五部经论译于景德二年(一00五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六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3.html
  • 唯识五遍行心所及其与现代心理学相关概念之比较

    五蕴心理学———佛家自我觉醒自我超越的学说》59页,惟海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2月。  [8] 《佛教的认识论》第21页,中国佛教协会出版,净慧主编,1990年6月版) ...

    廖乐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77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