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064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 Samskara

    desire and ignorance [T.2, 88b] ,the translation of samskara by samsara is philosophically impeccable....

    Ven. Hsing-kong

    |english|buddha|buddhism|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3472839.html
  • Zhuangzi and Nagarjuna on the Truth of No Truth

    pp. 88-89) To resist this is to be preoccupied with the welfare of the self: with satisfying its ...

    David Loy

    |english|buddha|buddhism|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2072987.html
  • 明代女性之观音画研究

    博物院,《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石渠宝笈(七)》,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1。  88施闺章,《碑传集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佰辑,沈云龙主编,碑传五十九,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89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2673387.html
  • 江灿腾:晚明《物不迁论》的诤辩研究(2)

    在《莲池大师全集》(四),页三九三一。  (注87)见祩宏,〈华严论疏〉收在《莲池大师全集》(四),页三九三  一──三九三八。  (注88)见祩宏,〈评议先贤〉收在《莲池大师全集》(四),页三九三 ...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4273400.html
  • 晓云导师禅画中的儒佛(禅)思想

    力行。[v]   晓云法师,俗名游云山,广东南海人,民国2年8月21日生,现年88岁。华梵大学创办人,少时读儒书、诗书、五经。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宗教艺术家及教育家。   晓云法师,从事文教艺术已逾半个世纪...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2273436.html
  • 刘逢军养生感悟100条

    87、养生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死神就会找到你。这就是道家所讲的,修炼人要有英雄的气质。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88、当你把什么学问理解到她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时候...

    刘逢军

    |养生|防病|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4/20235073469.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what)之问题,此在阿含的《箭喻经》中即清楚展现此一观点。[88] 甚至,就佛学而言,现今的意识问题的讨论,可能即为一种“无记”(avyakrta),甚而是一种“戏论”(prapabca)。[89]  ...Experience, P.88。  [48] 同上书,p. 85。  [49] 见T02, no. 99, p. 42, a2-3。  [50] 另《杂阿含经》卷2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圣凯法师: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第85卷,第994页中-下。《敦煌宝藏》第23册,第91页下。   [11] 《大乘唯识论序》,《大正藏》第31卷,第70页中-下。   [12] 《大乘四论玄义》卷七,《卍续藏》第74册,第88...

    圣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173538.html
  • 宋朝的佛经翻译

    0年)十一月,当月二十六日表进。  88、《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因集要义论》一卷,  89、《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园集要义释论》四卷。  以上二论译于大中祥符四年(一0一一年)五月,当月三日表进。梵本出自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3.html
  • 戒律与禅定

    samādāya sikkhati-sikkhāpadesu"(AN 3,88)。「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增上戒学。」《杂含》832(大2, ...

    惠敏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527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