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藏传佛教>> 菩提道次第>>正文内容

“菩提道次第广论”简介

       

民国八十二年六月三十日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11日
来源:福智之声:佛法要义   作者:日常法师讲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值遇“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因缘

  民国五十五年我在狮头山出家,到现在已经快三十年了,佛法说任何事都是缘起,我先略述自己三十年学佛的因缘,希望能对大家有鼓励作用。最初我所接触的佛法不是今天要介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而是时下流通最广泛的念佛法门,它是末法时期最殊胜的法门,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当没有法的时候,大家只有念佛了,为什么没有法?了解佛法的人都认识这就是业,一切都是业决定的,我们宿生造了相应的业,这生感得相应的果;因为我们宿生造的是末法的业,这生感得末法的果。如果不想修学佛法就另当别论,如果想修学一定希望把错误的减轻,乃至于彻底净除,好的把它增长,乃至于究竟成佛。今天我们有幸还能感得一点佛法,不能再造损毁佛法之因,我们求功德,而功德当中最好的是供养三宝,如理如法的修行,反过来,损法是严重的一件事。因此如果法衰微了,要战战兢兢保护法,如果法还存在,更要谨慎保护最殊胜的法。

  寺门口那棵老榕树快十年了,还是老样子,但周围房子的面貌却改变了,这提醒我们世间是无常的转变,但是佛法性空缘起之法却是亘古不变,什么样的因缘就感得什么样的果报,我相信诸位都跟我结了颇为相似之业,才能一起接触佛法。那么,我们为什么学佛呢?诸位想想:世间人都很忙,忙什么呢?一个目标:离苦得乐!痛苦,希望能拿掉它;快乐,希望得到它。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千变万化,而走入宗教寻求解决的人却很少,因为,世间人认为这是迷信。一揽子世间的、出世间的目标是共同的,都是为了离苦得乐,那我们为什么选择佛法呢?因为苦乐真正的原因只有佛法能够正确的教导我们,怕痛苦,唯有把痛苦的因拿掉,乃至彻底的净除,痛苦自然会消失。譬如生病,好医生找出病因,你照著他指示的方法把病因拿掉,病岂不痊愈吗?找快乐,快乐的因到底在哪里?照著它去搞,不就得到快乐了吗?找到苦乐的因,从根本上下手。当然,不是目前能真正得到快乐,但“因”对了,“果”自然会出现。譬如想扒分,先念书获得扒分的知识,因为这是扒分的因,佛法也是如此,为了离苦得乐,找到佛法,就应该把佛法教导我们的苦乐的真正原因彻底了解,然后照著方法去搞,苦乐问题自然解决。

  不幸的,现在是末法,佛法的样子还在,但内容已缺失了,甚至快到隐没的阶段,使我们无法照著它得到我们所希求的果。譬如科学,虽然科学的书籍还在,但是没有好的老师也没有好的学校,学生无人指导也无处学习,那本书岂不形同“天书”?末法时期亦复如此。藏经、寺院还在,但是能够将藏经里佛说的意趣如实完整说明的已凤毛麟角。正法时,佛在世,佛说的法是究竟圆满的,愿意学的人只要下多少工夫就可获得多少果实。像法时,法本身还是很圆满,但能够依法实践的人减少了。长此以往,书还在,学校也在,但是没有人有能力把法的内涵如实如量的告诉我们,这就是末法的特征。此时很庆幸的留著一个法,到了极乐世界由阿弥陀佛亲口告诉我们法的内涵、苦乐的问题,这就是念佛法门的状态。

  开始接触佛法,我也念佛,而且念得相当得力。那么,是什么因缘使我从念佛到遇见广论乃至于全神投入呢?最初的转变是我遇见了当代大德印顺导师,他告诉我:“像你这样念书识字的人,应该读读佛经。”起初,我读起来觉得没有什么兴趣,慢慢深入之后,发现对念佛蛮有帮助的,于是信心大增,因而生起接触经教的兴趣。虽然局限于念佛持戒方面的经书,但也是我深入经藏的渊源。

  另一个转变是在二十年前,我到美国后所遭遇到的种种。未到美国之前,不管在哪一个道场,生活都很单纯,除了念佛看书还是看书念佛,说起来很可笑,三年内总共参加两个法会,以致于佛事上的仪轨、梵呗等都没有机会学习。到了美国之后,住在华侨圈子里,为了带动大家,样样事情要亲自动手,这下可惨了,好在我的依止阿阇黎——仁俊法师,他是我一直感念敬佩的师长,法师的法器敲得好,唱念更是第一把,我就在老师谆谆的教导下认真学习。由于参与各种佛事的因缘,扩大了生活层面,涉猎的佛法也增广了,除了汉系外,还接触北传的,如日本、韩国,南传的,如泰国、缅甸等,乃至遇见西藏的藏系佛法。

  原本我对藏系有很深的误解,但因为那段时期的接触了解,让我对藏系有个崭新且深刻的认识。这或许和当地的民族融合性有关。纽约是个有名的“万国博览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此彼此相融,这种风格使人心胸开阔,进而以包容的心情与人相处,以欣赏的态度接纳别人,我就在这种奇特的因缘下发现藏系有其殊胜的特长和内涵。如果我们不故步自封而能敞开胸怀,善学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对我们修学的助益是不可小觑的。如果我们能全心全意为正法久住而努力不懈,即使是末法时代,我们仍然有机会优化自己的“业”,这个概念是我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我的转变绝不是胡搅瞎碰,而是具足内外条件。外在条件是有师长介绍引导藏系的内涵,其内涵包括了理论上的完整无瑕,实践上的可修可证,让我感到相应甚至完全信服。内在条件是自己肯不肯去除己见接纳,及有没有具足智能辨别。

  内在的条件尤其重要,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非洲的珍稀动物——犀牛,已经濒临绝种,很多国家就想尽道道制定法律保护它,甚至专门为它设立一个“动物保护区”,让它在保护区内安全的生长。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捕捉犀牛带至保护区的人,其动机是爱护犀牛免被残忍的捕杀,但犀牛能了解吗?不!以它的“痴”性不但无法了解,且因无始以来的习性,使它一看到有人要捕捉它,即本能的逃跑,甚至于顽强抵抗。我们仔细的观察自己,是否也有这种心态?隐藏在我们八识田内的观念其实是涵盖六道的,如果所遇的境和自己不相应,尤其贪嗔现起时,我们的反应和畜牲是没有两样。这是一个多么可怕愚昧的观念呀!这种心态会阻碍甚至断绝我们进步的机会!我们要认真的思考,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人,看到一件事,是否也像犀牛一样内心就生起排斥的念头呢?

  今后,诸位善学广论后,会发现广论也明白的告诉我们:不是佛不救我们,是我们内心的障碍没有去除,使佛没辙儿救我们,外支已成,内支不具呀!所以,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在纽约能认识广论,是因为没有心生排挤,才能进一步认真学习,终至发现这个教法实在是美不可言。那时,再回过头,看看我们汉系的教法,才真正地有一番以前从未有过的了解,我终于体会什么叫“末法”了。汉系、藏系本来都是佛的教法,经论就是经论,只是如果没有师长教导是无法了解其中真实的内涵。从此,我发现,以前我认为懂的其实不懂,不懂的也搞懂了,更重要的我一直无法在佛法上向前跨的难题也一步一步的解决,这真是让我欢喜无比。

  我恳切的告诉诸位:我从我的师长及《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授得到太多太多的好处!所以才会尽心尽力的介绍给出家众和在家众!真希望你们一起品尝甘露法味,而后优化自己努力增上!现在我叙述一位广论学员的心声供诸位参考,这一位同学工作很忙碌,身兼数职,但是他对“佛法”很有好感,对广论更是好乐,我问他:“你为什么能在百忙之中读广论呢?”他的回答是:他目前经营的事业当中,管理的理念,最精华的部分都在广论中,他把广论说的道理用在生活上,结果走得一帆风顺。诸位,佛法把世间的真相说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人对境时的起心动念,你们不妨努力,会有不可思议的感受!

“菩提道次第广论”简介

  释名

  现在,我简略地向各位介绍这本书:《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就是我们祈求的果——佛果,佛是我们尊崇敬仰的人,是一个觉行圆满的人,佛是梵文,翻译成中文是“觉者”,觉悟世间的真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我们祈求彻底的离苦得乐,而达到的目标就是佛。“道”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次第”是努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广论”就是详细说明从凡夫到成佛这一条路,使我们了解后照著次第努力实践,结果就会出现。

  正法的时候,佛陀的条件高,众生的根器利,佛陀视个人的根器即能应机解决每个人的问题,根性利的众生也能够把佛所说的经教,从浩瀚深远的教诲中提纲挈领,依教奉行而解决问题。末法的时候,具足像佛那么圆满的善知识少了,众生的根器也越来越钝了,要想通晓一切圣教,真是难如登天,因为不仅没有时间精研,即使有时间,也看不懂经教的真正含意。幸好,有一个大善知识——宗喀巴大师,掌握佛法的全貌,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提炼出来,规划出一条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成佛次第,搞为凡夫成佛的指针光标。所以,广论这本书就像一张“藏宝图”,依著它,可以正确迅速的找到宝藏,你愿意将它置放一旁吗?诸位,广论确有其殊胜的内涵,一定要珍惜并善加利用啊!

  道前基础

  这本书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前基础”。我们不管学习任何知识或搞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有妥善的准备工夫,搞为往前跨或更深入的基础。比如建造一栋摩天大楼,要先勘察地形,请建筑师规划,看看这块地是否能负载得了这栋摩天大楼?然后才可以一层一层往上建。道前基础就是“心理准备”。前面叙述的犀牛故事,明白的告诉我们,如果不认清一件事对我们有殊胜的利益,要去接受它是很困难的;同样的,一个圆满的教法,如果我们心理上不准备接受、甚至排斥,或者虽然不排斥,但对它要引导的方式,我们不懂或误解,一样起不了任何效用。因此,道前基础就是教导我们:既然得到了殊胜圆满的教法,应该准备什么?要具足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才能趣入,进而修学?广论告诉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要思惟人身难得易失,才会策励自己修学佛法。

  下士道

  第二部分是[下士道]。透过道前基础的准备和认识后,趣入佛法所修学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一、念死无常,二、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呢?为了要离苦得乐,既然要离苦得乐,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三宝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于其他宗教啊!这个道理何在呢?要解决困难一定找能真正帮助我们的人,贫穷的人找富有的人救济;被官司缠身的人要请律师辩护;要离苦得乐当然要找究竟圆满解决苦乐问题的佛。所以皈依三宝是理智的抉择,不是莽撞的瞎碰。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要具足四个条件,第一:他自己已解脱一切怖畏,彻底究竟圆满解决。第二:他有能力帮助我们,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于他的人。第三:他愿意帮助我们,以大悲心遍救一切众生。第四:他能普利一切有恩无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护一切有情,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即使是屡次伤害他的提婆达多,佛依然救度他。至于供养与否都无关紧要,佛真正欢喜的是我们依著他教导的方法如理行持,因为佛的目标是救我们,他把自己解决的方法如实告诉我们,还得靠我们自己依法实践才有可能弹出生死轮回。以上四个条件唯佛真正具足

  有人曾如此质疑:“皈依佛后仍然要依法行持,皈依耶稣后只要信就得救。”那么,教堂里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虔诚信徒,都得救了吗?又有人质疑:“佛法也说是信佛啊!”不错,佛法也讲“信”,但佛法讲的信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藉著对佛的信心进入佛法,趣入后听闻佛说的道理,以智能去体认苦乐之因,弹出生死轮回。佛世时,正是印度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有九十六种外道,大名鼎鼎的有六种大外道,都是绝顶聪明的一时之选,佛和他们论辩晓以真理,不但摧毁外道似是而非的论调,更赢得他们的信服。这证明佛说的道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佛的方法是可以修证的,因此我们的正皈依是法。皈依法后,要把痛苦彻底解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痛苦的因要拔除,造成快乐的因要深埋,断证的过程是点点滴滴努力,不能一步登天,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分分断证”。禅宗顿悟的真实内涵就是分分断证,绝不是立刻就能开悟呀!如果真能顿悟,我也想学佛那样,在十二月八日到尼连禅河畔,天亮时抬头一望即明心见性成佛。真是如此吗?不!佛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修证的结果,而觉悟是最后的一刹那。就像求学,经过无数次的考试毕业了,而拿到文凭也是最后的一刹那。那么,我们从何搞起呢?依因果缘起的法则,一句话:业!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如果能对“共下士道”所阐明的业果法则生起定解,就能常造善业少造恶业,终至止恶行善,而求得人天果报。

  但很不幸,因无量劫所造的苦因——恶业未尽,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还须堕落轮转为苦;换句话说:下士道指点我们业的理路,而我们也了解业的特征,但我们凡夫仍在轮回中受苦,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无明!也就是“迷”、“不觉”。对什么事不了解呢?“第一义愚”和“业果愚”,前者是不了解性空之理,后者是不了解缘起相循的因果关系。佛法的甚深义理,性空所以缘起,缘起所以性空,两者是分不开的。阿底峡尊者谆谆教诲并且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就是缘起。经论上告诉我们:“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取空解如芥子许”,虽然因缘的深义大得像须弥山,只要如理如法一步步地走,定会走到山顶,获得目标;相反地,如果忽视误解空见,那就永无成功之日。龙树菩萨曾在《中论》提醒我们:为什么我们对佛说的道理会知见稠林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知见一直在“空”上转,错误的执著使我们不了解性空的真义,不能看见真如本性,不能弹出轮回之苦。因此,为达究竟圆满佛果,只修习下士道是不够的,而是要以此为基础进入中士、上士。所以,广论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说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内涵。

  中士道

  第三部分的“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感其逼迫性策发修学,因此中士道说明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是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为什么世尊不顺因果次第先说因后说果呢?世尊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的原因,就是众生□dL明所暗覆,把痛苦执为安乐,生不起求解脱的心,就如世间人,若不是为生活重担所逼迫,会心甘情愿耐苦耐劳,学习技艺,求职就业吗?所以佛为众生说明总别苦相令起厌离,进而研求苦因。那么,苦的范围是什么呢?依三种受相的不同分为苦苦、坏苦、行苦——遇到苦的事当然苦,这是“苦苦”;遇到快乐的事耽溺于乐受中,但这种感受既不真实又不长久,当乐受变坏时便痛苦无比,这是“坏苦”;遇到不苦不乐的舍受中,因为迁流变动,无常所随逐,感到不安稳,这是“行苦”,有一句话说“花好月圆”,反过来变成“人去楼空”,就是这种状况。

  如果我们能深入观察苦性,就会了解世间的事一无可取而生起厌离心,而下定决心依著方法消除苦因、积累乐因。照理世尊应该接著宣说“道谛”,为什么又先说“灭谛”呢?如果我们不能脱离惑苦,不就永远为世间所绑而安于其中吗?反正一切都不能改变,何必努力呢?因此世尊为启发我们的信心,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灭谛的果就在前面,只要搞对一定会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后面推动著我们往前进;圆满的果实在前面牵引著我们向前冲,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学,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证得究竟寂灭的涅槃。讲到这里,诸位应该能清楚地认识,欲修学佛法先得生起厌离心,否则会贪著世间的安乐,欲救度众生也得靠出离心升华□d迡ㄓ腄A否则自不知苦怎知众生苦?小乘解决自身的问题尚且要厌离心,大乘要度众生不修厌离心可以成办吗?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的必要性,由修习中士道进一步修学上士道。

  上士道与止观

  第四部分“上士道”包括: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决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修学四摄,就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怎样使这个因究竟圆满呢?

  广论在最后一部分说到“止观”,止观兼修才能明了见真实义,详细抉择清净正见。以上五个部分不是孤立无关,而是脉络贯穿的,是成就无上菩提必经的过程。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诸位!修学佛法,以远程看,究竟的是成佛,但成佛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大家一听这数字,心就冷了半截,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内容的好坏。若是坏事,即使一刹那也如坐针毡;若是好事,即使长时期也值得等待,三天、三年、三大阿僧祇劫,甚至无量阿僧祇劫也不怕啊!因此并不是一口气立刻修得佛道、证得佛果,而是要步步增上,这就是广论教授最美妙的地方。

  以近程的利益来看,假若能深入学习佛法,并且运用得当,即能优化生活的品质,摆脱命运的束缚,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立命之学”即是明证。了凡先生遇见一位精通命理的孔老先生,为其卜算命运,纤细皆验,使袁先生更加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从此澹然无求,终至悠悠放任。后来又遇精研禅学的云谷法会禅师,为其晓以儒家思想、佛法义理,使袁先生将往日之罪尽情忏悔,积极行善,从此战兢惕励,终至所求必应。诸位是不是也希望优化命运?时值末法,这本《菩提道次第广论》统摄佛法圆满的道理,你忍心把它束诸高阁吗?

  这本书之所以殊胜圆满,是因为它是由世尊传承下来的,圆满的师承需要三个条件:第一、由佛连绵不绝地传承,第二、理路内容完整无缺,第三、延续传承的祖师大德都是有修有证。因此这本书的教法是悲智双运互相摄持,经得起千锤百炼的。

  设立研讨班的意义

  各位是否生起欲学心呢?我觉得自己的根性仅在“学法”的阶段,不够格“说法”、“弘法”,因此,我建议大家向财团法人福智寺弘法中心洽询,加入“广论研讨班”。之所以设立研讨班有其深远的意义,各位是否有这个经验?如果独自研读书籍,虽然书的内容很动人,但总觉得印象模糊不够深入,如果与人切磋研讨,甚至各抒己见愈辩愈明,最后通晓文义刻入心板!这是第一个意义。各位是否有过这个感觉?虽然想学佛,但总被俗务缠身或为世间朋友牵扯,而力不从心甚至退怯不前!如果加入研讨班,看到圈子里同行善友对佛法的好乐心、精进心,自己怎敢放逸懈怠呢?无形中团体就对我们起了保护作用,这是第二个意义。各位对“业”是否真实的认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应该能了解:今天能学习研讨是宿生努力的结果;而今日认真研习是往后继续学习的因。更重要的,只要我们如理如量的努力,所谓“感应道交”,一定感得佛菩萨摄持,使我们今生修学顺利,来生在佛法团体里,这是第三个意义。

  关于来生再来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是念佛法门,到了极乐世界就不要回来了!如果真实信佛,而说到了极乐世界不回来,是完全不合佛法意趣的,为什么呢?学佛最究竟圆满的是成佛,要成佛是不是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要解救一切众生,要解救一切众生是不是要普缘尽虚空有情?如果娑婆世界的众生不救度,符合菩提心吗?那么,再来娑婆世界的时候是不是希望有个佛法团体呢?依“业”的道理,就该在今生造和法相应的业,搞为来生修法的顺缘。

  有一类人肯定下一生再来,但却担心“隔阴之迷”,“隔阴”有什么关系?造的业是善、是恶最重要!认识佛法,了解业的特征,都清楚──“业”其实掌握在我们手中,现在有了圆满的教法,自己能如理行持,眼前增长我们的认识优化我们的生命,将来,受到造下的共业团体的保护,得以生生增上乃至究竟成佛!大家在这个团体中同心同愿,凝聚共识创造共业,生生世世不断优化直至成佛!例如:福智法人团体,聚集了各方好汉,他们放弃高职高薪全心投入,只为追求更高的无上菩提!又如:参加了研讨班越学越欢喜,不断受到法的摄受接引,最后走入僧团,共同为成就佛道而努力!

  各位加入研讨班后,第一轮研读时,听懂了会很欢喜,这时,播下善根种子,不要停,要继续灌溉施肥,一直到开花结果为止。这是我自己多年学佛的经验,《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内涵真是美不可言,这个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希望我们都能用心探索,尝到甘露法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