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四·九、广开导依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3日
来源:   作者:韩镜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卷四·九、广开导依

 

  【论文】

  四·二四四 后、开导依。有义:五识自他前后不相续故,必第六识所引生故,唯第六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广诤三依不同中,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依。于中有三师说:一、难陀等常徒义,二、安慧等解,三、护法释。此即第一师说。

  【述记·卷二十七】

  即是难陀等常徒之义。文分为三:一、辨五识,二、辨第六,三、辨七八。此等即初。

  此依,居末,故复言“后”。“开导依”名,如前已释。

  此师意说如《瑜伽》第一“五识六业”中,第四业云:唯一刹那了别。彼第三云: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俱生1,亦非展转无间而生。故大乘中,五识唯一刹那,必不相续,终始必然。

  又彼第三云: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或余五识中随一生2等。故知五识自类前后,及与他前后,皆不相续,如前数引非自力生。

  彼第三又云:说眼识等随意识转3。亦唯以意识为无间依。第七八识,于此无力,不引此生,非此开导。故前五识,各唯依六。

  【论文】

  四·二四五 第六意识自相续故,亦由五识所引生故,以前六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一难陀等常徒义中,第二辨第六。

  【述记·卷二十七】

  或由五识所引生故。彼第三云:五识无间必意识生4,故是此证。即明了心后生意识,即以自及五识合八识中,“以前六识为开导依”

  【论文】

  四·二四六 第七、八识自相续故,不假他识所引生故,但以自类为开导依。

  【疏翼】

  第一难陀等常徒义中,第三辨七八。

  【述记·卷二十七】

  “自相续故,不假他力所引生故”,但自类为依。

  问曰:平等智起等时,何非此5依?

  答:彼先自生,但由六识6令其转变,非由今引,方始生起,故非此依7,彼力疏远8。

  此常徒义。

  【疏翼】

  以上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中,第一难陀等常徒义讫。

  【论文】

  四·二四七 有义:前说未为究理。

  【疏翼】

  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依中,第二安慧等解。

  【述记·卷二十七】

  安慧等解。文有其二:一、破斥,二、申正义。破中有三:一、总非,二、别破,三、结。此即第一。

  拨前全非,故言未究。

  【论文】

  四·二四八 且前五识未自在位,遇非胜境,可如所说。

  【疏翼】

  第一破斥中,第二别破。

  【述记·卷二十七】

  下、别破斥。文有其四:一、破五识,二、破第六,三、破末那,四、破第八。破五识中,初、纵,后、夺9。此即纵也。

  前师五识唯一念生,今先破此,故言且如前五种识等。

  谓五识有三位,若论多分,可一念生:一、未自在位,二、率尔遇境位,三、遇非胜境位。上一“位”言,通下二处;次一“遇”言,贯下第三10;后“境”之言,复通第二11。若此三位,可如汝说,除此三位,余应相续。

  【论文】

  四·二四九 若自在位,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任运决定,不假寻求,彼五识身,宁不相续?

  【疏翼】

  第一破五识中,第二夺。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夺中,即成三夺:先翻“未自在位”12。翻第一位,此有二说:初、不正义者,初地亦得转五识故。若正义者,此位即八地以去,皆能任运。此于有漏五根,亦能得互用故,无漏殊胜,非前位故。然此举胜,故说如来。

  次、致“等”言,意摄余者。诸大菩萨,方始能然,余不可尔。谓佛世尊“于境自在”,转变皆成,以眼闻声,“诸根互用”,不假分别,恒缘于此,故名“任运”;更无疑虑,故言“决定”。无所未知,即无寻求,恒决定缘,此五识身何不相续?《瑜伽》第一、第三13等说:若于此不决定,五识之后,起意寻求心,为先未决故14。诸佛先决,故无寻求。

  彼论复言:前三心15是无记。诸佛心善,故无寻求,亦应诸佛无率尔心。若以此时境至为论,假说有者,以于此境今初见故。若皆已见,故无寻求,已曾见竟16,无率尔心。即诸佛率尔心时亦名决定,亦名染净,亦名等流,于一时中,具四义故,然但有三17。余人之境,有所未知,故心前后,佛则不尔,非此未定后方定故。显五心者,谓“自在位”,即翻第一,“未自在位”五可间断,佛即相续。

  以前,总是以事望理难18,次当更说为非此19过。等流心后,亦得相续。

  【论文】

  四·二五○ 等流五识,既为决定、染净、作意势力引生,专注所缘,未能舍顷,如何不许多念相续?

  【疏翼】

  第二夺中,第二翻率尔遇境。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乃至引《大论》云:故非二识互相续生,是翻第二率尔遇境。初、出理,次、引证,后、重成。

  此意,亦如“未自在位”。其五识等流者,其五心中既为第三“决定”、第四“染净”,第六意识“作意”引生,如睹佛像,专注一缘,未休睹来,名“未舍顷”,意、眼二识俱并未舍,“如何不许多念相续”?

  此则出理。

  【论文】

  四·二五一 故《瑜伽》说: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疏翼】

  第二翻率尔遇境中,第二引证。

  【述记·卷二十七】

  次、引论文。

  第三决定无记心后,方有第四染净心生,引五识等等流心起。《瑜伽》第一:五识生时,三心可得等,此文可解。如彼论中第一抄解20。

  五心次第,如别章释21。

  “而彼不由自分别力”者,显是意识所引生义,其文易了。

  【论文】

  四·二五二 彼意定显,经尔所时,眼、意二识,俱相续转。

  【疏翼】

  第二翻率尔遇境中,第三重成。于中有二:一、设递相续救,二、以理成教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既引论已,下重成。

  非五识身一念即灭,可言五识互相续生。彼若解言五识定断,若尔,何故言“相续转”?

  递相续生22,非眼识断已,唯有意识,后复眼生,可言相续。

  【论文】

  四·二五三 既眼识时,非无意识,故非二识,互相续生。

  【疏翼】

  第三重成中,第二以理成教难。

  【述记·卷二十七】

  论主难云:既眼识时,非无意识,五识断已,后意识生。若尔,此是意相续生,如何乃言五识相续?如眼识时,无意识,意识时,无五识,更递生故,可互相续。此既不尔,故非二识互相续生,名为“相续”。

  此第二以理成教难。

  【疏翼】

  以上第二夺中,第二翻率尔遇境讫。

  【论文】

  四·二五四 若增盛境相续现前,逼夺身心,不能暂舍时,五识身理必相续,如热地狱、戏忘天等。

  【疏翼】

  第二夺中,第三翻“遇非胜境”。

  【述记·卷二十七】

  次第三、翻“遇非胜境”,以教成理难。自下,文有三:初、标宗,次、引证,后、理成。此初也。

  若遇中境,不能逼身夺于心故,可许暂舍五识不续。设许不续,若遇胜境逼身夺心,或双逼夺身心,即五识身亦应相续,境增胜故。此位正在“未自在位”。

  其如何等?

  举现事者,“如热地狱”,火增盛故23;“戏忘天等”,“等”愤24恚天,总言即是欲界上四天,无别处所,但乐憎者25。

  《瑜伽》第五,四句26中云:欲界诸天,不别言处。如《毗婆沙》第一百九十九有二说:一云“住妙高层级27”,二云即“三十三天28”,若准《瑜伽》,即上四欲天,以下二天可相杀故29。此善恶人,缘强难舍,故五识身定有相续。

  释唯一念文30,此据率尔境平等故31。

  【论文】

  四·二五五 故《瑜伽》说: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为意根。

  【疏翼】

  第三翻“遇非胜境”中,第二引证。

  【述记·卷二十七】

  五十二说,文言通故,六识明知,互为缘也。

  【论文】

  四·二五六 若五识前后,定唯有意识,彼论应言:若此一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或彼应言:若此六识为彼一识等无间缘。

  【疏翼】

  第三翻“遇非胜境”中,第三理成。

  【述记·卷二十七】

  下、理成也,其文易解。

  若五识间断故,前后定唯有意识。彼32第三说眼识率尔心后,定有意识寻求。此后或时散乱,或是耳等识生33。故非眼识后,许耳识生。以此中言眼识后,唯意识,不言五识生故。即五十二应云:若此一意识为彼六识缘,乃至此六识为彼一意识缘,以前后定唯有意故。

  【疏翼】

  以上第一破五识中,第二夺讫。

  【论文】

  四·二五七 既不如是,故知五识有相续义。

  【疏翼】

  第一破五识中,第三结。

  【述记·卷二十七】

  结五识也。

  上来第一、破五识身不相续义,自他五识无无间缘。

  【疏翼】

  以上第二别破中,第一破五识讫。

  【论文】

  四·二五八 五识起时,必有意识,能引后念,意识令起,何假五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别破中,第二破第六。于中有二:一、难六以五为依,二、五无心位应以七、八为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二、破第六意识以前五识34,不以七、八为开导依。有二。

  谓《瑜伽》第三,说五识身35随意识转;及七十六36、《集量论》等云:五识俱时必有意识37。即此意识能引第二寻求意识生,即以前念自类意为无间缘,何假五识?

  若前一念独起五识,后方意识寻求心生,可如所说五为意缘。既不如是,故知意识不以五识为开导依,五识自无胜力故。

  第一、破意用五为依。

  【论文】

  四·二五九 无心睡眠、闷绝等位,意识断已,后复起时,藏识、末那既恒相续,亦应与彼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破第六中,第二五无心位应以七八为依。中又分二:一、立理,二、例同五识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此下第二、难第六意令以七八二识为依。

  五位无心,第六识断,此灭定等有无第七,如常徒说38。此等五位,唯有七八二识相续,后出无心时,第七八识应与第六意识为依。彼先间断,此恒续故。如在定中耳闻声等,意虽不同缘,然为耳识依,以意先有故,此耳39间生40。故五位无心,以七八识同彼定意,以此断意,同彼耳识,故理应尔。

  【论文】

  四·二六○ 若彼用前自类开导,五识自类,何不许然?此既不然,彼云何尔?

  【疏翼】

  第二、五无心位应以七八为依中,第二例同五识难。

  【述记·卷二十七】

  难前师说彼灭定等——《对法》第五以先灭心“虽隔刹那”,为无间缘,中间都无自41心隔故——唯以自类为依,不假他七、八者,五识体虽断,无一自42心隔故,应如彼意不以意为缘43其五识!

  此既“不许然”,以先意识为无间缘,不以自类五识为缘,彼灭定等第六意识,何故即尔?是即意识不假五识,亦是六以七、八为缘,例同五识用意为依。

  【疏翼】

  以上第二别破中,第二破第六讫。

  【论文】

  四·二六一 平等性智相应末那初起,必由第六意识,亦应用彼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别破中,第三破第七。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三、六为七依难。

  彼44先七八各自为缘故,即显末那名通无漏。虽即六识转末那得,名为第七,实非第七,不通净故。不尔,违经。初地初心第七识俱平等性智,由先念心——世第一法,二空观有漏心——引生,故七应以第六为依。唯于此时,要由第六方引生故,即准余时起平等智,义亦应尔。

  【论文】

  四·二六二 圆镜智俱第八净识初,必六、七方便引生。

  【疏翼】

  第二别破中,第四破第八。于中分二:一、以果中识难,二、以因中识难。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四、八以六七为依难。于中有二,先、果中识难。

  此识唯在金刚心中,此有二说,如前已解45。此位之前,得二智故,故此时第八以六、七为依,余时无故。

  【论文】

  四·二六三 又异熟心依染污意,或依悲愿相应善心,既尔,必应许第八识亦以六、七为开导依!

  【疏翼】

  第四、破第八中,第二以因中识难。

  【述记·卷二十七】

  此第二、以因中识难。

  《摄论》第三说异熟心“依染污”意46;无性染意,即是第六47;世亲染意,或第七心48;故知第八,亦依六、七。此约异生、一分有学。菩萨受生——如《对法》第五——有是愿力者,此要十地大菩萨众为度有情;若分段,若变易,亦由二智善心为缘,第八得起49。

  此说通初地,或说在八地。前说为胜。

  既有三证,故知第八以六、七为依。

  【疏翼】

  以上第一破斥中,第二别破讫。

  【论文】

  四·二六四 由此,彼言都未尽理!

  【疏翼】

  第一破斥中,第三结。

  【述记·卷二十七】

  由前50八识皆有过证,第三结云:彼所说言,都无尽理。

  【疏翼】

  以上第二安慧等解中,第一破斥讫。

  【论文】

  四·二六五 应说五识,前六识内,随用何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安慧等解中,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于中分四:一、申五识,二、申第六,三、申第七,四、申第八。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以下、结正归宗。

  五识以前六识皆得为依,自相续故,他引生故,得次无间生。《大论》第三云:亦非五识无间而生者51,此据多分率尔心语。

  【论文】

  四·二六六 第六意识用前自类,或第七、八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中,第二申第六。

  【述记·卷二十七】

  不假五引故,用前自类为开导依。五位无心时,或第七、八为依,例与五依故52。

  【论文】

  四·二六七 第七末那用前自类,或第六识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中,第三申第七。

  【述记·卷二十七】

  如起大乘初无漏心,亦以第六为开导依。

  【论文】

  四·二六八 阿陀那识用前自类,及第六、七为开导依,皆不违理,由前说故。

  【疏翼】

  第二申正义或结正归宗中,第四申第八。

  【述记·卷二十七】

  第八初起圆镜智时,诸异生等初受生等,以前“六、七为开导依,皆不违理”,由彼如前所说理故。总结成义。

  言阿陀那者,通无漏故。

  此中四缘53,如下54广解。

  【疏翼】

  以上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中,第二安慧等解讫。

  【论文】

  四·二六九 有义:此说亦不应理。

  【疏翼】

  第三广诤开导依或等无间缘依中,第三护法解。

  【述记·卷二十七】

  于中有三:初、总非前,次、申其义,后、总结正。

  即初文也,此护法释。

  【论文】

  四·二七○ 开导依者,谓有缘法为主,能作等无间缘,此于后生心、心所法,开避引导,名开导依。此但属心,非心所等。

  【疏翼】

  第三护法解中,第二申其义。

  【述记·卷二十七】

  下、申其义。文意有四:一、出体义,二、破前非,三、申正理,四、释违难。下即初也。

  “开导依者”,与四缘中无间缘别。但是开导依,必是无间缘;有是无间缘,非开导依——谓前念灭自类心所。“开导依者,谓有缘法”,谓若有法体是“有缘”,即简色、不相应、无为法等。有所缘有力者,能引生故。“为主”者,即简一切心所法等,彼非主故。要主、有力,方可为依。“能作等无间缘”者,简异类、他识为此识依55。或自类识后心,不为前心依;或虽是心,俱时不得为心所依;俱非开导故。故言“等无间缘”,即唯自类。

  前念心王,此于后心及心所法能开避彼路,引导令生,故为此依。此但属心,非诸心所;色、不相应,皆无力故;亦非无为,无前后故;故复言“等”。

  此则第一释依体义。

  【论文】

  四·二七一 若此与彼无俱起义,说此于彼有开导力,一身八识既容俱起,如何异类为开导依?

  【疏翼】

  第二申其义中,第二破前非。

  【述记·卷二十七】

  下、破前非,共有两种:一、诸识不俱难56,二、色、心无异难。下、初难57也。

  说此与彼为所依者,即是要有开导力故。一身八识,既容许有俱起之理,如何自识与他类识为开导依?开避彼处,引导令生,要相有力。他现生处,不障我路,非如自前心,如何他识与此为依?

  【论文】

  四·二七二 若许为依,应不俱起,便同异部,心不并生。

  【疏翼】

  第一诸识不俱难中,第二难前为后依。

  【述记·卷二十七】

  如萨婆多师六识不俱起,心相障故,可互为依,今既俱生,应无开导。若互为依,互相障故,同小乘等异部之心无并生义。以萨婆多等皆不并生,得为缘故。

  此即第二、难互相望前有依义。

  【疏翼】

  以上第二破前非中,第一诸识不俱难讫。

  【论文】

  四·二七三 又一身中,诸识俱起,多少不定,若容互作等无间缘,色等应尔。

  【疏翼】

  第二破前非中,第二色心无异难。于中有二,第一、难无异中又二:一、例色难,二、违教难。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以下第二、色、心无异难。中有二:一、难无异,二、释相违。此初也。

  八识俱起,多少不定。如五十一等说第八识或一识俱,或乃至七等58。若如前说得互为缘,色法应尔,多少不定!

  言“等”者,一者、体等,二者、用等。“体等”者,前后一法故,如心唯一,乃至受等亦唯有一59。邻次而生,无余自心隔60,故名“无间”61。若许一心为多心缘,应非是“等”,如色等故。

  【论文】

  四·二七四 便违圣说:等无间缘唯心、心所。

  【疏翼】

  第一难无异中,第二违教难。

  【述记·卷二十七】

  若彼复言:色如心等,许是无间缘,心、心所法“四缘定故”。如〈菩萨地〉第三十八“十因”中云:唯心、心所是等无间缘62,亦如《瑜伽》第三等云:四缘能生识63;《摄论》64第一云:心、心所法,四缘定故65;故非色等有等无间缘。

  【疏翼】

  以上第二色、心无异难中,第一难无异讫。

  【论文】

  四·二七五 然《摄大乘》说:色亦“容有等无间缘”者,是纵夺言。谓假纵小乘色、心前后有等无间缘,夺因缘故。不尔,“等”言应成无用

  【疏翼】

  第二色心无异难中,第二释相违。于中有二:一、释《摄论》两释文,二、破救。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彼复难言:何为《摄论》第三云:唯可容有等无间缘66?故知色法,亦有此缘!

  下、释相违。

  《摄论》所说,“是纵夺言”。谓假纵小乘上座部中,经部师色有等无间缘,夺彼因缘,彼无第八心,以色为因故,即是设许色有此缘,无因缘义。不作此解,“等”言无用,谓前及后各有一法相似,名“等”,今不相似,亦名“等”故。

  此设纵言,有二种义:一者、彼部计色有此缘故,此文为证。若尔,何故《摄论》第一云:非经部师唯色等法名无间缘67?第三卷中,约色之中含诸种子,或及心故,说有此缘。彼第一卷据彼无识及种子故,唯有色法,言不得成等无间缘。或第一卷是经部计,第三卷中,上座部等义68。二者,以彼第一论文为正,此义为正。经部本计非必许色为无间缘,以不等故。第三卷中,且设许有,欲夺因缘,非彼计色为等无间。此中,即是色、心前后,前为后因。

  【论文】

  四·二七六 若谓“等”言非遮多少,但表同类,便违汝执异类识作等无间缘。

  【疏翼】

  第二释相违中,第二破救。

  【述记·卷二十七】

  前师复救。

  前但总说“等”字,未更分别。彼谓不然,不遮多少,各一法故,名为“等”也。但表前念是此心、心所,后亦此心、心所,表此同类得为缘者,“便违汝执异类识作等无间缘”,不相依故。八识相望,各各异类,何得为缘?

  【疏翼】

  以上第二申其义中,第二破前非讫。

  【论文】

  四·二七七 是故八识各唯自类为开导依,深契教理,自类必无俱起义故。

  【疏翼】

  第二申其义中,第三申正理。文分为二:一、申八识,二、申心所。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大文第三、申其正理。

  自类眼识等无俱起义故,所以自类前念之识与后为依。

  【论文】

  四·二七八 心所此依,应随识说。

  【疏翼】

  第三申其正理中,第二申心所。

  【述记·卷二十七】

  其心所法,既属于心,各随本识以说所依,故“随识说”。

  【疏翼】

  以上第二申其义中,第三申正理讫。

  【论文】

  四·二七九 虽心、心所异类并生,而互相应、和合似一,定俱生灭、事业必同,一开导时,余亦开导,故展转作等无间缘。诸识不然,不应为例。

  【疏翼】

  第二申其义中,第四释违难。文分为五:一、诸心相应难,二、心所成依难,三、各应为缘难,四、后起由他难,五、诸教相违难。此即初难。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大文第四、释难。于中有五,一、诸心相应难。

  问:八识俱时起,异类相望,不作缘;异类心所,既同生,应非心所导!受、想等法,异类并生,而“互相应”,不相违背、“和合似一”。故《显扬论》69、五十五等云:心、心所和合非不和合,不可施设离别70殊异71。定俱生灭、事业必同、俱取此境,故随一心开导之时,相应心所亦能开导。具此五义故,故得心与心所、心所与心,作等无间缘。

  言五义者:一、“相应”:即所依、时、事、处,四义等同故。二、“和合似一”。三、“俱生灭”。四、“事业同”:三性必等。五、开导同。

  诸识不然,各互相望,不具此五,不应例心所令同异识。

  【论文】

  四·二八○ 然诸心所,非开导依,于所引生,无主义故。

  【疏翼】

  第四释违难中,第二心所成依难。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二、心所成依难。

  问:心、心所法虽异类相望,互作缘,缘义既无差,为依亦应等?

  其心所法非开导依,于后念所引生,无主义故。“依”是主义,心所非依;“缘”是由义,心所亦是。

  【论文】

  四·二八一 若心、心所,等无间缘,各唯自类,第七、八识初转依时,相应信等,此缘便缺,则违圣说:诸心、心所皆四缘生。

  【疏翼】

  第四释违难中,第三各应为缘难。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三、各应为缘难。

  问:八识自类,如前眼识等为后眼识等依,何故受等不唯为后受等依,而眼识俱受与后自俱想等为依?此何故不如著名沙门义想望想,受望受等耶72?

  为解此难:心唯望心,心所别别望别别心所自类为依者,第七、八识随其何位,初转依时,相应信等此缘便缺。自有漏位,未曾有故73,为成此有缘,故心望心所得作此缘。

  问:缘缺何事?

  即74违圣教,减三缘故。即与《摄论》第一等75云:心及心所,四缘定故,言相违也。

  【论文】

  四·二八二 无心睡眠、闷绝等位,意识虽断,而后起时,彼开导依即前自类。

  【疏翼】

  第四释违难中,第四后起由他难。于中分三:一、明第六自类,二、明五识自类,三、明何时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四、后起由他难。

  问:如出五位无心之时,六由七、八先有故生,何不第六以七、八为依?

  彼位虽断,而后起时,彼开导依,唯以以前初入定时,自类为依,如《对法》第五说76。

  【论文】

  四·二八三 间断五识应知亦然,无自类心于中为隔,名无间故。

  【疏翼】

  第四后起由他难中,第二明五识自类。

  【述记·卷二十七】

  以第六意为同法故,但无自类心于中为隔,故名无间缘。

  【论文】四·二八四 彼先灭时,已于今识为开导故,何烦异类为开导依?

  【疏翼】  第四后由他起难中,第三明何时依。

  【述记·卷二十七】

  问:何时为依?

  过去无故,曾住现在,将灭之时已能为依,于今时识为开导故。彼设若不去,后不得生故。由前理教,故知不假异类之识为开导依。

  【疏翼】

  以上第四释违难中,第四后起由他难讫。

  【论文】四·二八五 然圣教中说:前六识互相引起,或第七、八依六、七生。皆依殊胜增上缘说,非等无间,故不相违。

  【疏翼】  第四释违难中,第五诸教相违难。于中有三:一、诸前教实说增上,二、别引等无间教,三、辨总别。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五、诸教相违难。

  问:如《解深密》等77:五识由意78引79;《大论》第三:五识引意寻求心生80;《佛地经》、《庄严论》说平等智初起,第八初得净时81;《摄论》82“依染污”;《对法》83依“悲愿84”等;皆云诸识互相引生,此岂非教异类依文?今何翻解?

  此前所引,“皆依殊胜增上缘”中说相引生,名为“无间”,非实是此等无间缘,故不违彼。

  【论文】四·二八六 《瑜伽论》说: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说此为彼等无间缘。

  【疏翼】  第五诸教相违难中,第二别引等无间教。

  【述记·卷二十七】

  八十五卷有四缘广分别义85,正与此同。如《大论》第三86、《显扬》十八云:此心、心所等无间,乃至决定生87。阿罗汉后心,即非此缘,以不生故。

  【论文】四·二八七 又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意根者,言总、意别,亦不相违。

  【疏翼】  第五诸教相违难中,第三辨总别。

  【述记·卷二十七】

  《瑜伽》卷三说:率尔心后,定意识生;又五十二说:又此六识等,名意根等,皆诸识相望为缘;何故今时别识88不为缘也?

  彼论“言总”,遍于六识,意乃别说。六识自类各各相望,亦不违理。即总意言若诸识生,意取决定识,不取一切。今总言故诸识生等,如《摄论》第一云:一法未达未遍意89。

  【疏翼】

  以上第三护法解中,第二申其义讫。

  【论文】四·二八八 故自类依,深契教理。

  【疏翼】  第三护法解中,第三总结正。

  【述记·卷二十七】

  第三、结正。

  故知八识自类为依,深契教理,并无违故。

  【疏翼】

  以上第二广解所依中,第二别叙诸师于三依中,各有异计讫。

  【论文】

  四·二八九 傍论已了,应辨正论。

  【疏翼】  第二广解所依中,第三结归正义。于中有三:一、总结生下,二、颂约几依,三、说二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七】

  自下第三、生下总结。

  因此识依,遂广分别,名“傍论”也。诸识所依,总说颂曰: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及开导、因缘,一一皆增二。

  【论文】四·二九○ 此能变识虽具三所依,而“依彼转”言,但显前二。

  【疏翼】  第三结归正义中,第二颂约几依。

  【述记·卷二十七】

  问:如上说依,遂有三种,此颂中言“依彼转”者,约何依说?

  除无间缘,此泛说故。

  【论文】四·二九一 为显此识,依、缘同故。

  【疏翼】  第三结归正义中,第三说二所以。于中分三:一、依缘同,二、有胜用,三、易知不说。此即初理。

  【述记·卷二十七】

  问:何故唯说彼初二依?

  此有二解:一云:但总聚言,不须分别。种子不离识自体故,亦名为缘。即是正义90。

  二云:以二所依,即所缘故,即是第七缘种等义。不尔,因缘依,此便非有91。无间灭依,此理定无,第七不缘自前念故。

  【论文】四·二九二 又前二依,有胜用故。

  【疏翼】  第三说二所以中,第二有胜用。

  【述记·卷二十七】

  俱依,相近;种子,亲生;又并俱时,故论合说,非无间缘——异时、远故,即是不缘种子等义92。

  【论文】四·二九三 或开导依,易了知故。

  【疏翼】  第三说二所以中,第三易知不说。

  【述记·卷二十七】

  以开导依易故,不说。唯言此依第八本识,余二隐密,所以说之。

  上来第二解所依讫。

  【疏翼】

  以上第二依所问十门分别辨第七相中,第二解所依讫。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