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库>> 以戒为师>> 忍恶无嗔>>正文内容

消除嗔心、化仇为友的最好方法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10日
来源:摘自《修心七义论》   作者: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对于我们的仇敌来说,他曾经伤害过我,想尽一切办法打击我,怎么可能对我有恩呢?因此,对于仇敌就很难生起感恩心。如何破除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呢?我们可以对仇敌进行观察,观察他对我们究竟有没有恩德。

  首先,思维一切众生都是父母。现在的仇敌在过去生中,也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这是肯定的吧!因为我们的心识在不断地流转变化,而现在的心识是由过去的心识变化来的,这样一直往前推,我们轮回无数,就受生无数,每一个众生都必然做过自己的父母。过去的父母和现在的父母有没有区别呢?没有区别。就像二十年前和五十年前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父母,对我们的抚育之恩是一样的。

  其次,我在过去扮演过各种角色,在这无数的角色之中,肯定曾经伤害过现在的仇敌。现在果报成熟了,导致他来惩罚我,我当然得坦然承受。因为不作不受,我既然造了这个业,就必然要承受这个果报。这是由因果法则来决定的,并不关他的任何事,所以我没有任何怨言,自然就宽容了他。

  再次,从业能增长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他的损害而使业报提前成熟,我将来必然会感受更大的苦报。因此,他损害我的这种种行为,实质上是为我消业的表现,让我免受将来的更大痛苦,所以不能仇恨他,反而应当心存感激!

  往昔,他因为慈爱我们,而心甘情愿承受苦难,并造下诸多不净恶业。如今,为了给我们消业,他又将继续造业,继续感受种种业报的痛苦。而我们却不但不知道惭愧和感恩,反而生起仇恨的心,这是一个什么道理?无始以来,我欠他的实在太多了,在他做父母的时候,因为慈爱我,抚育我,而心甘情愿地造下了无边恶业,以致在恶趣中承受了无量痛苦。现在因为隔世的原因,他不再认识往昔的爱子,而沉沦到仇恨咒骂自己亲人的地步。明白了这些因缘,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才对,又怎么能仇恨他呢?

  我们本来就欠他太多,现在又因为自己的恶业感召,使他对我们生起了烦恼,进而造业。这些业报要是成熟的话,他将承受多大的痛苦啊!想想这些如母众生即将面临的处境,实在令人悲悯同情。在恶业的牵引下,这些如母众生犹如盲象一样,又将向着三恶道的深渊狂奔。目睹此情此景,我们怎能无动于衷?既然作为人子,就应当承担救拔他们的责任。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因我而受苦,我不去救拔,谁去救拔?经过如此思维,我们就生发了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是如何产生的?此时此刻,我怎么会有这种心态呢?看来这也是对方的加持。我现在有了菩提心,就可以消融我爱执,消融这个导致生死过患的祸根,而这种菩提心正是因他而生起的。他对我有着如此深恩,几乎就是把佛的果位亲自放在我的手中!

  经过这样一层一层地思维推理,你还能再仇恨他吗?肯定是恨不起来了。这是一种化仇为友的最好方法,对于消除嗔心是非常有效的,能把我们的嗔恨转化为感恩之心。这种转化都是通过如理抉择而来,而不是那种简单的自我安慰。比如整天念“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也许能起到一点作用。但是“忍字头上一把刀”,你忍的背后潜藏着更大的仇恨,等到忍无可忍时,爆发出来的仇恨更为强大,它就不能真正化解你的嗔心,不能使你解脱这种烦恼。

标签:菩提心|嗔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