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下(一)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31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下(一)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颂

  益西彭措      讲授

  目  录

  丙四、第四问题:修行时应观察(观)修,还是安住(止)修  7

  丁一、宣说他宗  7

  丁二、分说自宗  9

  戊一、总说  10

  戊二、分说  43

  戊三、消除对自宗的邪见,并成立自宗为殊胜正道  58

  己一、超离一切执著的入定智慧是大乘道的正行  59

  己二、以此说明阿底约嘎是一切续部的究竟处,一切乘的顶峰  65

  己三、抉择其义的宗派超胜一切道乘之理由  72

  己四、一切经续、窍诀的究竟密意与光明大圆满无二,并均源自大圆满  83

  己五、宣讲凡夫也能修持大圆满法中的殊胜智慧  100

  丁三、摄义  104

  丙五、第五问题:胜义谛和世俗谛何者为主要  108

  丁一、破他宗  108

  丁二、立自宗  129

  戊一、宣说二谛无偏双运之法性乃一切经续窍诀无误之密意  129

  戊二、以证悟双运法性程度的不同来区分续部的高下  146

  戊三、破除对此观点的妨难  155

  己一、破析轮回不清净的观点  155

  己二、破析上下续部见解无高低的观点  162

  己三、以见解的不同安立九乘法的次第  166

  戊四、摄义  187

  丙六、第六问题:什么是六道众生的共同所见境  191

  丁一、分别破除偏颇的他宗  193

  丁二、成立无垢的自宗  226

  戊一、共同总说  226

  己一、现空双运的平等法性  226

  己二、破除无法建立正确的量与非量的妨难  231

  庚一、自宗能成立现量与比量且并非无意义  232

  庚二、他宗不能成立正量  235

  庚三、自宗能成立正量之理  240

  辛一、暂时成立二量  240

  壬一、见不清净世俗的观现世量  240

  壬二、见清净世俗的净见量  242

  辛二、最终成立一量  244

  辛三、自宗不共特法是安立大清净法性  247

  戊二、分说净等大无别之双运法性  251

  己一、偏袒于现或空都不能建立共同的所见境  251

  己二、宣述净等无别真谛之双运法性  258

  庚一、基远离偏堕的现空双运究竟实相是净等无别之真谛  258

  辛一、宣说胜义之大等性  259

  辛二、成立世俗之大清净  259

  辛三、宣说究竟界智无别双运之真谛  271

  庚二、地道净秽的各种显现  278

  庚三、如是证悟与否之功过  282

  己三、成立大净等之理及生起定解之功德  284

  戊三、以不可思议之方式归纳其义  287

  丙七、第七问题:离戏大中观是否有承认  291

  丁一、遮破无有承认之观点:  292

  丁二、引述龙钦巴尊者将有无承认分开安立的善说  296

  丁三、遮破依此而着重建立有承认之他宗  300

  丁四、追随龙钦巴尊者广说自宗  312

  戊一、自宗将有无承认分开安立  313

  己一、出入定或因果二中观  313

  己二、实相大中观无有任何承认  318

  己三、现相中有各自名言二谛之承认  319

  戊二、断除对此之诤论  325

  己一、断除自宗有相同过失之诤论  325

  庚一、提出诤论  325

  庚二、断除诤论  326

  辛一、区分开现相中后得的心识与实相中入定的智慧之差别故自宗无过  326

  辛二、以此理能遮破其它邪见  333

  辛三、宣说自宗所许之二谛无有相违之过失  336

  庚三、摄要宣说:经教中的所有破立之理互不相违  340

  己二、断除二者同力真实之诤论  342

  己三、宣说二谛分开承认及其必要  347

  己四、宣说将因或道中观胜义之承认许为自宗,而将世俗送于他,则有教理妨害  351

  戊三、以此理宣说是显密诸宗之道要  355

  己一、总说显密共同之道要  355

  庚一、略说  356

  庚二、广说  358

  庚三、摄义  364

  己二、别说显密道要与见解之差别  366

  己三、以此类推余义  368

  乙三、本品末义:随喜赞叹及摄义之教言  370

  丙一、随喜并敬赞,祈劝请为他人开显此法灯  370

  丙二、宣说受持胜法之法器  378

  丙三、摄要精藏真实之教言  379

  乙四、归摄宣说的所有要义  386

  甲三、后善结义  388

  乙一、发起胜心智慧作答  388

  乙二、慈悲利他而造  388

  乙三、依此能获胜乘妙道当依止之教言  388

  后  记  390

  丙四、第四问题:修行时应观察(观)修,还是安住(止)修

  分三:一、宣说他宗;二、分说自宗;三、摄义

  承接第三问题,第四问题仍然是讲修法,但角度不同,第三问题论述安住正见的究竟正行修法,第四问题论述的是从前行修法到正行的修法。

  丁一、宣说他宗

  首先流浪者提问:

  修习胜乘正见时,观察安住何应理?

  在修习胜乘正见时,是应该观察修(观)还是安住修(止)?

  “胜乘”是指第三问题中所抉择的善证的无念,即显宗的大中观、密宗的大手印、大圆满等的修行方法。有说先以教理观察法界本性,而后安住,有说不经观察,一开始就极放松而安住,有说始终需要观察,到底哪一种是合理的呢?

  仙人首先列出他宗的见解及理由,然后提出自宗之见,并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再一次强调,破析他宗并不是以烦恼心自赞毁他,而是以此返照我们自相续中的同类见解,了知这些见解的正与邪,以及正见所对应的修行次第,再在具体修行中作合乎实际的调整。宣说不同正见的这些祖师并不是没有证悟,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所以才有能力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作或了义、或不了义的宣说。

  先是第一种他宗:

  有谓不察安置修,观察障蔽实义故,

  不察笼统而安住。

  有的认为自始至终无论出定还是入定,都不能观察,只需安住修。他们认为一切的观察分别,都会障蔽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实相,而种下轮回生死之因,所以从一开始就应笼统安住。

  “有谓”是指噶举派部分弟子、宁玛派部分弟子和摩诃衍等,他们用水中月亮的影子作比喻,说月影不可能抓上来,水一搅动连影子都看不到了,如果没有这种行为,月影才能看得到。观察也是分别心,比如在闻思了知了很多的显密大小乘法相后,分别心会增多,因此不应作闻思抉择正见、忏罪积资等各种前行,不观察极放松安住才是了义的修法,才能证悟法界的究竟本性。

  接着是第二种他宗:

  有谓唯一需观察,无有观察之修习,

  如同睡眠无利故,时时必定需观察。

  另一种观点恰好相反,认为自始至终都必须观察,若无观察就同睡眠一样,不会产生丝毫的断证功德,所以必定需要观察修。

  这是格鲁派一些论师所持的观点,如《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止观章中,在广为破析前代中观论师认为究竟中不须观察及摩诃衍的“无念和尚”一开始就不观察而安住的见解后,宗喀巴大师接着论述:没有观察的放松安住肯定不会有遣除烦恼业障、生发大悲心、证悟空性等的功德;或者先稍作观察然后安置修习,犹如睡觉前略加观察,那么睡眠就同于打坐修法,亦可以产生断证的功德。前代中观论师们有此过失。

  对下根者来说情况的确如此,没有抉择定解,只是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坐上一两个小时,无非是散乱昏沉,跟睡觉没有区别,不会有任何利益。宗喀巴大师因此提出不论出定、入定乃至安住法界的究竟本性时,唯一修习的就是观察,否则就成了摩诃衍的“无念和尚宗”。

  丁二、分说自宗

  分三、一、总说;二、分说;三、消除对自宗的邪见,并成立自宗为殊胜正道

  宁玛巴自宗认为:先须观察,中间观察与安住交替进行,最后在见到法界本性后是安住而修。

  戊一、总说

  修习不得偏执为,断定观察或安置,

  修行不能简单地偏执为仅观察修或仅安住修。

  一般不察安住修,虽能成就仅寂止。

  然修未生定解故,脱道一目即定解,

  彼舍不能断除障。

  若一开始就不观察安住而修,这样虽然也能有所成就,但最多也只能成就初禅前的欲心一境,然而只这样安住修止的人,因没有产生出对胜义止观大双运的定解,而定解又是解脱道的唯一眼目,因此舍去了定解,就象舍去了双眼一样,不能在修行中断除障碍及其习气,也就不可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解脱。

  因此初学者不能仅以安住的方法修行,应观察而修。

  “止”是为了使分别心稳定不动,使胜观的智慧顺利无碍地产生。若初学者不具备止的功德,则观察修时即使偶尔可以相似地安住心的本性,产生相似的无漏智慧,但不可能稳定、增上,也不可能持久,不能得到真实的胜观。犹如在山顶上点起一支蜡烛,山风吹来,就会飘摇不定,很快就被吹灭了。但如果一开始便只是一味极放松,就成为堕落旁生的因。萨迦班智达也说:下根人仅修止多数堕入旁生,少数修得好的也只转生到色界、无色界。

  但是真正的止也很难修成,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断五过,依八种对治行,以六力、四作意而次第修九住心”后,才成就最低的寂止,然后再成就色界的禅定,次第而至无色界禅定。

  未知法性修何者?修俗妄念有何利?

  如同盲人趋入道。

  象这样不知胜义法性的人,又能修什么呢?无非是在修庸俗的妄念罢了,但是修庸俗的妄念又能产生什么利益呢?就象盲人走路,不但到达不了目的地,而且还会处处遭遇到危险。

  不但修大中观、大圆满,即使是修外前行中的无常、因果及内前行中上师瑜伽这些法,也应先产生定解,才会真正产生修行功德,如果只泛泛思维,没有产生定解,则对轮回也不会产生出坚定的出离心。

  欲学佛、弘扬佛法的人,闻思与修前行最为重要。哪里有闻思,佛法就在那里长住,佛法的加持力也容易体验。

  无始迷乱之习气,颠倒贪执自性故,

  应用百般方便力,若未勤察难证悟。

  众生因为有从无始时来积累沉淀的迷乱习气,反而对清净的自性产生了颠倒的人我执与法我执。因此应该用佛陀所传授的各种理论方便,进行精勤的观察,否则难以证悟。

  初学者欲遣除相续中的坚固实执,需要很深细、稳定的殊胜定解,对中下根人来说,生起定解最好的方法是闻思象《中论》、《入中论》、《定解宝灯论》等深法。但在闻思过程中,应注意不能泛泛听过,只学个大概,应对科判以及颂词的直接、间接意义都作深入分析。如果通过闻思经论,学得了佛菩萨的世俗智慧,就会知道在世俗中何者应取,何者应舍,能清楚修行的方向与自己目前的程度,信心、出离心、大悲心也就日渐增上。如果不闻思,只停留在赞叹佛法加持不可思议,上师成就、神通不可思议上,对遣除相续中的障碍仍无太大助益。

  不净世俗中最了义的怨敌是产生烦恼、执著的分别心,修行的目的也就是调伏分别心,使相续中渐渐产生信心、出离心、大悲心与空性等功德。名义上是活佛、堪布、堪姆、空行母……如果没有这些功德,还是与凡夫一模一样。

  信心、出离心与大悲心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圣者菩萨,都是修行的动力与检验修行的验相。它们既是前行,也是正行。如大乘一地菩萨亦是对佛菩萨、僧众、佛法生起信心,才增上对法界的证悟。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颂释》的“注疏”中说:一切出世的功德都来源于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一切世俗的福报都来源于对众生的大悲心。

  菩萨的近取因是菩提心,菩提心的近取因是大悲心。有了大悲心,才能恒时欢喜地精进于利乐众生,无有疲厌。释迦牟尼佛正是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信心,对轮回生起了出离心,对众生生起了大悲心之后才证悟成佛的。否则,尽管我们得到了最殊胜的密法灌顶和传承,若定解、前行修法都不具备,证悟依然是空中楼阁。

  在以胜义理论观察法界本性,产生定解的同时,我们还应致力于做绕塔、顶礼、念诵等各种证悟的助缘方便,比如要收获庄稼,种子是最重要的,但除了种子外,还需养料、阳光等各种助缘。得到过殊胜灌顶传法的人,往往忽视了这些方便力,这点应引起重视。

  如果在每次听法、修法或作其它善事之前,先思维无常,生起出离心,再生起大悲心与菩提心,则一切事业都成为清净的解脱资粮。如果这些前行不具足,也没有因证悟而已任运产生这些前行的功德,则即使表面上看来积累了许多福报,实际上烦恼与傲慢会比以前更多,成为日后后悔之处。

  在对法界实相作精勤观察的同时,还应对相续中的傲慢与嫉妒也作精勤的观察,在五毒烦恼中,傲慢与嫉妒很难被觉察到,因为产生傲慢与嫉妒心时,分别心只见到了自己的功德,而见不到他人的功德。

  我们还应恒时精进,因修学功德的增上与精进程度成正比。非上等根器的人,只精进一两天、一两年不会消除无始时来累积的坚固习气业障。即使做世俗法,只精进一两天也不可能圆满。佛法中没有一个不可超越的神祗,只要精进,无论何人都能证悟成佛。

  我们现在很幸运地遇到了《定解宝灯论》,三世诸佛所传的法,再也没有比《定解宝灯论》更清楚明了,这是诸佛菩萨大菩提心的结晶。如果在闻思后不精进去修,则如同去了如意宝洲空手而还,还是根器低劣、没有福报的一种表现。诸佛菩萨也不可能象甩石头一样把我们无因无缘地甩到西方极乐世界或究竟法界,因为世俗因果不会错乱。佛曾教诫说:“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欲想要解脱成佛,对听过的佛法应该理解一个修一个,理解两个修两个,如同吃饭,不会说今天不吃,留待以后再吃,修行也同样不能往后拖。

  因此我们应按上师、佛菩萨的教言去做,上师们就象指路人,给我们指明了道路,我们自己不走,还是到不了目的地。

  下面解释应勤察的原因:

  何故贪执此迷乱,与见真义相违故,

  极为串习有暗中,实义光明真难得。

  为什么要勤察呢?因为众生无明的贪执对法界本性产生了迷乱分别念,这与能见到法界真实义的修法相违,在这种经过了无数次串习的轮回黑暗中,很难见到真实法界的光明。

  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分别心很粗重,不象菩萨出定时那样,仅仅有种子而已。我们相续中出世的智慧一丝一毫都不具有,而无明却延续不断。愚者一般只以为发生贪、嗔、嫉妒或做了杀生、偷盗等才算是做了恶业。其实愚夫异生从早到晚都一直处在不断生灭的无明中,起心动念大多属于恶业。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地藏菩萨说:“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如果不闻思、不在修前行的基础上勤察,就很难突破这层无明。

  上面是总的情况,下面是上根者的特例:

  往昔修学之宿缘,成熟上师加持故,

  观察生住来去时,虽有通达实空义,

  彼者罕见极少数,全都如是不能证。

  有的弟子,以往昔的修学宿缘成熟作为近取因,并以成就上师的加持作为助缘,在上师指点了心的本性,自己观察了分别心的生住来去后,就能通达法界真实空性的意义,证悟成佛。但这样的情况极为少见,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以这种方式证悟。

  密宗的金刚上师有三种:灌顶上师、窍诀上师与传密续上师,金刚上师与佛功德齐等,但恩德比佛更大,因为佛出世时,我们因业力、因缘的关系没有值遇,而现在的金刚上师正在象当年的佛陀那样摄受我们,使我们能超离轮回,证悟成就。

  获得金刚上师加持的近取因是信心,它就象打开上师加持库藏的钥匙。佛曾对舍利弗尊者说:证悟胜义谛唯一的因是信心。密宗中最主要的也是信心,信心大的证悟快,信心小的证悟慢,无有信心的不会证悟。《杰珍大圆满》中说:密宗的根器主要不是指福报、智慧、三摩地,而是指信心,信心大的是上根利器,信心小的根器则低劣。借助于信心,才能获得金刚上师的加持,证悟心的本性,如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即欲证悟成就,要么积资净障,要么猛厉祈祷金刚上师,如果不经过闻思,定解不具,不精进于积资净障,不守持三昧耶,也不修上师瑜伽,则肯定不可能证悟。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证悟佛果必需通达如来藏了义的本性,而这又必须凭借对上师坚定不移的信心。

  莲花生大师说:如果对上师有信心,又理解了心的本性,则放牛人都可证悟,如果没信心,又不知心的本性,即使班智达也不可能证悟。因此在密宗中,比分别智慧、精进及三摩地更为重要的,是对上师三宝稳定、不退转的信心。

  如果一切所作令上师欢喜,也是上师加持入于心间的一个助缘。大成就者萨哈说:“师言入于何人心,犹如现见手中宝。”

  如果没有金刚上师的加持,则修生、圆次第可转生色界及无色界果,但不可能获出世功德而证悟。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虚幻休息妙车疏》中说:“唯依靠观想生圆次第等各个道之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它们还需要依靠行为及增相等。而唯以此上师瑜伽自道之本体就能使自相续中生起实相之证悟,即可得解脱,所以说一切圣道中上师瑜伽最为甚深。”续部中也说:“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续部中还说:“观具恩上师,于头顶心间,或于肢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成就者贡仓巴也说,上师瑜伽是无上的生圆次第:“生起次第虽多修,然修上师为无上,圆满次第虽多修,然诚依师为无上。”阿底峡尊者说:“诸友未得菩提需依师,故应依止殊胜善知识。未证实相之前需闻法,故当谛听上师之教授。诸安乐乃上师之加持,故当报答上师之恩德。”

  历史上即身证悟的大成就者都是对上师有极大信心的人,无论上师显现何种行为,信心都坚定不移,为服从上师教言,宁舍生命也在所不惜。如过去龙树菩萨的弟子龙菩提吃了龙树菩萨的鼻涕后,得到了最究竟的悉地。有人对马尔巴上师让密勒日巴背石头修房子觉得不好理解,好象做这些没有多大意义,但马尔巴上师是成就者,密勒日巴又有极大信心,通过这些苦行,就能消去许多业障,获得上师无比的加持,而即身证悟。

  那洛巴是位精通三藏的班智达,在印度摧灭了一切外道的诤论,他在戒香寺守护北门。一天,空行母对他授记说:你虽然能善知文句,但没有善巧修证的智慧,因此应求上师的教授,修上师瑜伽。那洛巴依止了帝洛巴后,帝洛巴说:我的证悟是通过修苦行、积累福报、清净业障后才得来的,你岂能随随便便而证悟?那洛巴对上师产生不共的坚定信心后,帝洛巴拿鞋在那洛巴头上一打,那洛巴就证悟了。

  无垢光尊者的意子持明无畏洲看了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四心滴》等后,对无垢光尊者产生了“与佛无别”的坚定信念,猛厉地祈祷,得到无垢光尊者的智慧身摄受,加持融入相续而自然证悟。

  法王如意宝对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的信心也使我们感触良深,托嘎如意宝已圆寂四十多年了,但法王直到现在还会在每个晚上都梦到他,而且每次梦到时都充满了崇敬与惊喜。在讲法时,每每提及托嘎如意宝的往事时,便老泪纵横、哽咽难止。

  对有信心的凡夫来说,大圆满是最最简单的一种修法,它具有不共同的殊胜加持力,有缘者白天修白天就成佛,晚上修晚上就成佛。弟子相续中信心圆满,证悟的因缘具足时,上师可用各种方便来加持,使其刹那证悟。许多有信心的弟子在金刚上师解说心的本性时,观察分别心的生住来去而证悟,更有的连这些方便也不需用,上师只需指指虚空,或让看一下清净的水晶,弟子便已证悟,禅宗祖师的传记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

  法王如意宝在讲此处颂文时讲了三位成就上师证悟的经过。

  宁玛派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首先在上师嘉维尼格仁波切面前通达了大圆满心的本性,华智仁波切后来说这时就象天刚破晓。一天,康巴的瑜伽师多钦则仁波切显现大圆满禁行行为,来到华智仁波切屋门前高喊:“华智,你马上给我出来。”华智仁波切听到后,刚跑出门,就被多钦则仁波切一把抓住衣领,这时华智仁波切嗅到多钦则仁波切嘴上的酒气,突然想起他喝了酒,自己不能失礼,正在想时,多钦则仁波切把他摔倒在地,并骂他“老狗”。华智仁波切立刻明白这是上师在向自己解说心的本性,自己一观察,突然大悟,就象太阳已从东方升到了天空。后来华智仁波切把“老狗”作为多钦则仁波切赐给自己的密名,并经常在著作后以“老狗”署名。

  全知麦彭仁波切是历史上唯一不经过勤修学而显现究竟智慧的大成就者,但也显现了从未证悟到证悟的过程。一天,全知麦彭仁波切去见上师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守门的喇嘛不让进,吵了起来,全知麦彭仁波切力气很大,随便把他们往两边一推,就闯进了上师的屋里。屋里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拥着大氅坐着,头蒙在大氅里,全知麦彭仁波切这时见到上师一言不发,寻思可能是刚才与守门喇嘛吵闹让上师不高兴了,心里有些懊悔,正在如坐针毡,不知所措的时候,上师突然从大氅里伸出手来,抓住全知麦彭仁波切,大喊一声“阿喂!(喂)”,全知麦彭仁波切于是一观察心的本性,当下大悟。

  还有一个公案,一天华智仁波切与弟子纽西喇嘛隆多一起在帐篷里进餐,华智仁波切突然指着桌上一个用糌粑、奶渣、酥油做成的圆状食物,问:“哪里是头,哪里是尾?”纽西喇嘛隆多知道这是上师在向自己解说心的本性,一观察心性,没有头,没有尾,便刹那证悟了。

  修行者应对自己的信心、欢喜心和恭敬心作一鉴别,许多人口中对上师的信心,其实只是一般的欢喜心、恭敬心而已。欢喜心、恭敬心是看到上师有功德、有名望、精通经论、经常示现神通、有许多皈依弟子等,因此内心欢喜、恭敬,前去亲近。若真生起了信心,则无论上师后来显现杀、盗、淫、妄诸多恶业,都自然能看作是调伏自己所施设的一种方便,即使在梦中,也观上师是佛,而不发生一丝一毫的疑惑。纵然自己遭受多大违缘,生多大的病,也不退失信心。在依止上师之前,应先作审慎的观察,应寻找有菩提心具法相的善知识,依止后,应时时观作佛想,任何的行为、教言都看作是上师调伏自己的方便,在未得究竟佛果前,应常常忆念上师的教言,一切祈祷、礼拜等善业都应依上师的教言而做,自己的任何安乐、积累的福报都看作是上师慈悲与智慧加持的结果。因此时时想着报答上师恩德。否则不会获得加持,不可能证悟成就。

  修密法一切加持成就的来源是上师。在金刚上师面前得到灌顶的同时,就得到了三昧耶戒,如果破了支分的三昧耶,则马上忏悔,这样一生中还可得到普贤王如来果位,若对一个金刚上师进行诽谤,则实际上也诽谤了所有的金刚上师,即是破了根本的三昧耶戒,并且也不可能在别的金刚上师前完全忏尽这谤师的过失。

  如果弟子与金刚上师之间没有任何三昧耶的缺犯,关系如金丝一样纯,则弟子以信心祈祷,上师的加持就可融入弟子心间。

  不修上师瑜伽,欲证得心的本性,如门户朝北的房子想要照进阳光一样不可能。

  具足信心,上师的任何言谈举止都会成为证悟的助缘,见到上师都会欢喜不已,上师传法时就更加地欢喜,上师开个玩笑也会很喜欢去听。上师本身就是见解脱,上师法语就是闻解脱。而没有信心的人,无论上师说话、传法,显现各种行为时,他都会生起邪见,他们来世只有到金刚地狱去受苦。

  遇到了很大违缘时,如果心里怀疑:上师真的会不会有加持,能不能遣除这个违缘,可能有点麻烦哦!这样便糟了,如果连这点稳定信心也没有,则修密宗、证悟大圆满很困难。

  有人因自己年事已高,或自叹根器下劣而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属于非理犹豫,完全没有必要。藏王赤松德赞时的大译师贝若扎那来到马尔康附近的嘉慕荣时,遇到了八十岁的麦彭滚波,贝若扎那将禅带系在他身上,禅杖靠于他的腰间,并加持开示上师瑜伽的修法,使其当晚就证悟了密宗大圆满彻却正见,并在圆寂时身体完全消失在法界中,证悟成佛。麦彭滚波年岁已大,也没闻思很多,听了上师瑜伽的修法,心理产生了猛厉信心后成就。因此不必为自己是老人或没深广的闻思基础犯愁。

  内道九乘修法中,上师瑜伽最为重要,它既是前行,也是正行,有了它,不求别的修法都可以,若缺少了它,则最根本的修法就没有了,通过对经、续、论,以及无垢光尊者等许多成就者的传记、教言的观察,可知道最根本的修法即是上师瑜伽。对金刚上师产生信心后,调伏分别心就特别容易,通达大圆满就特别简单,就象甘露丸已到了手上,马上就可吃一样。

  有信心的人自然会知道修大圆满很简单,法王如意宝曾说过:如果掌握了修法,大圆满是最简单容易的修法。当修上师瑜伽,对上师产生了清净、稳定的信心后,会全身颤抖、泪流满面、相续清净,能直接趋入大圆满的本性。相似的信心产生时,相续中会产生清净的感觉,殊胜真实的信心产生时,它的本面即是大圆满的大清净法。这时分别心会自然地直断,而安住于它的本性中,智慧自然显出。平时我们会认为智慧只是装在佛菩萨的心里,其实智慧一直就跟随着我们。智慧就象一间屋子,而信心就是钥匙,所以具足信心至关重要。

  并且有了信心后,世俗的智慧、福报、三摩地、精进、定解等自然会具备,如成就者贡仓巴说:“若修上师瑜伽法,尽除过患德圆满。”从皈依到大圆满智慧根本的近取因即是信心。有本皈依证并不一定表明自己是上师三宝的弟子,因为外道也可同样拿本皈依证。真正皈依戒的因是对上师三宝坚定的信心。

  初学者虽然暂时未生起坚固的信心,但通过修上师瑜伽,念上师的心咒,并亲近对上师有信心的金刚道友,远离持有邪见的人,经常讲说上师的功德,了知上师相续中蕴藏着广大的菩提心与大圆满的智慧,这样慢慢可以产生不退的信心,当产生真正、稳定的信心时,肯定已证悟了大圆满本性。

  我们试着想一想:如果没有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驻锡这里,创办佛学院,我们怎么可能有机会在这里学殊胜的佛法?怎么可能每天供数千水,数千灯,积许多福报?这都是法王如意宝的加持而得来的。我们现在不缺外境的缘,上师是续、经、论及大成就者们所授记的佛陀化身法王如意宝,从上师处得到的灌顶与传承也已不少了,重要的是相续中对上师有没有信心,三昧耶戒清不清净,如果对上师有见佛一样的信心、三昧耶清净,则相续中肯定有相似或真实的证悟,已得到了上师三宝的相应加持。

  可以认为,《定解宝灯论》第四个问题,间接讲述的就是应修上师瑜伽,使相续中产生信心。

  但因为能即身证悟的有缘上根弟子很罕见,所以不但修显宗、即使修大圆满的本来大清净也需先闻思通达中观应成派的正见。

  探寻本来清净义,必需究竟应成见,

  由从离戏方面言,已说此二无差别。

  欲探寻密宗中本来清净的意义,学显宗及学密的中、下根都必需圆满理解究竟的中观应成见,因为从远离戏论这一方面来说,应成见与本来清净是无二无别。

  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观点是不分二谛、没有分别、不作任何承认的大空性,在万法显现的同时,万法在二谛中都不存在,如石女儿一样,这与大圆满无生的大清净一致。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颂释》的“总义”中赞叹中观应成派说:虽然自续派的单空对初学者来说容易理解,也容易修,但应成派的无生大空性是显宗中与密宗究竟观点相同的宗派,许多持明者都曾作过赞叹。因为分二谛,存在刹那法是从分别心这一角度而讲的,而从大空性角度讲,凡夫的刹那分别心在二谛中根本不存在。

  前面也曾讲过:“圣境具德月称师,藏地荣素法贤二,一致密意一同声,成立本净大空性。”并且讲述了大空性的特点:“此法本来是清净,或说本无自性故,因从二谛中未生,可说无生有何疑。”

  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的注疏中也宣说过这个观点:大圆满自体的远离四边等,大部分与应成派相同。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本论第七个问题中说过:“远离戏论大中观,光明自性大圆满,此二义同名不同,较余更无殊胜见。”后一句意为在远离戏论方面再也没有更殊胜的所见法。虽然从能知的修行者方面讲,显密在见道之前有差别,但大中观、大圆满都远离了戏论,在二谛中都无一法存在。又说:“现分方便具胜空,远离戏论大中观,以及俱生大手等,虽有众多不同名。”意即《时轮金刚》等在现分上宣说了显宗没有的清净本尊等与空性双运的方便,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究竟观点也是不作任何承认的大中观,以及嘎举派的大手印修法等,在所知胜义上讲,这些都认为分别心所对的只是四边中的境界,是假立的法,而究竟的胜义超过了分别心。

  大圆满十七大续部中的《应成根本续》说:“般若波罗蜜精华,摄于直断现法中。”意即密宗直断一切现法,安住在大清净的空性中。而显宗的究竟般若波罗蜜多也宣说一切诸法二谛中不存在,都是无生无灭的大空性,在远离戏论的空性反体上与密宗无有任何差异,是密宗的一部分。

  因此在闻思时,应把中观放在首位,虽然五部大论、共同乘的声明、工巧明等都很重要,但世俗中的所知法比天空中的星星还多,在末法时代要详细一一抉择理解实属不易,因此应择其精要,在修上师瑜伽并理解三昧耶的学处,不作违犯后,应认真闻思《中论》、《入中论》、《七十空性论》等,抉择出大空性的正见,为修行打下基础,然后学习密宗的大清净、大平等,便能准确无误地理解,迅速产生相似的智慧。

  闻思中观产生定解后,即使相续中产生了烦恼,也自然能忆念起这烦恼的本身是无生大空性,安住其无生大空性,烦恼便极快地寂灭。

  以前老堪布们给我们讲法时经常提到:如果多闻思中观,抉择心的本性,认识到了无生大空性的正见,并且这个空性习气渐渐深厚之后,便会在产生安乐、痛苦时自然忆念起无生大空性,于是对安乐不会产生贪染心,痛苦也变得很浅薄,他们在困难时期正是忆念、安住在分别念无生的大空性中,故相续中未受痛苦。

  那么是否大中观与大圆满完全一样呢?是否学中观也需灌顶或学大圆满也象中观一样不需灌顶了呢?仙人下面作了回答:

  是为断除空性执,密乘宣说大安乐,

  空乐无别之法界,以离能取及所取,

  如是之理而感受。

  为了断除显宗中对空性的执著,密乘广泛宣说了大安乐智慧,密乘中这个空乐无别的法界,是在远离了能取、所取之后,现量感悟的,这是密宗不共的见解。

  这大安乐是无为法的大安乐,不能理解成世俗有为法的安乐,如衣食饱暖等。世俗有为法的安乐是以刹那生灭的分别心去感受,究其实质还是痛苦。而这大安乐是无为法的胜义本性,故称其为“大”。全知麦彭仁波切给“大安乐”下的定义是:远离了漏法痛苦的本体,是本来清净的大智慧,感受了本来清净的胜义本体。新密宗的《时轮金刚》等把究竟心的本性宣说为大安乐,大圆满窍诀部也把无漏的大清净与大光明宣说为大安乐。

  于是有人会疑惑:显宗的中观应成派宣说的不也是远离四边的空性吗?怎么还会有对空性的执著呢?从所知法上讲,应成派是从所境的世俗缘起显现的万法本身并不存在这一角度进行的诠释,远离了一切的边际执著,抉择了能知、所知均是空性,但从感受(修法)的方面来说,则不象密宗那样是无漏的智慧,而是比量伺察相似修远离四边八戏的分别心,在五十一心所中,这属善心所中的分别智慧。密宗大圆满在了达万法是大清净、大平等、大安乐本体的同时,不共同地从有境的角度,指出了一切清净法都是智慧所显现,一切不清净法都是分别心所显现。因此直断分别心,就能直接趋入大空性、大清净也是大光明、大安乐的本性。

  也就是说,显宗般若把幻化的法与幻化的作者都宣说为所知的无生大空性,而密宗则不注重幻化的万法,而是着重直断幻化的作者,趋入究竟智慧。就象打靶一样,显宗是准确地确定了靶位,而密宗在准确地确定了靶位之后,还射出了箭。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