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智者之教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2日
来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作者:郑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记》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最古老的教育哲学。年代虽久远,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之光却穿透了几千年的历史,如今依然能够如北斗照夜,引导我们今日之教学,冲破重重困惑和误区,回归教育的本质。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末年与汉初之间,是儒家学派的代表经典之一。文章虽只有短短的一千两百多字,却涵盖了教育意义、教学方法、教育伦理、教育心理、教师地位、教育根本等诸多方面精辟的理念。

本文将从其中所论述之古老的教育进阶作为着眼点,窥探其中所包涵之宏深智慧,以期与更多有志于振兴教育工作的有识之士共同来探索未来的教育之路。

先将文中的这一段陈述如下:

“比年人学,中年考教。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以上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文字,却活脱脱地展现了培养出一个完美人才具体而又具完整体系的教育模式。

为方便读者领会以上内容,笔者将上述文字译为白话:

“每年大学里都有新生人学,国家每隔一年考察他们的学业及操行成绩一次。人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他们的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蚁穴,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段文字的阐述中细细体会,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的教育并非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去塑造一个以德为首,德智并重的圣贤之人。

再从这段文字细细去思量,会慢慢体会出具有长远眼光的古人在教学中所浸透的良苦用心;为了社会长远的安定、和谐、发展,为了个人获得健康、快乐的人生,大学教育是要培养出能够独善其身之人,进而培养出能够以崇高的德行感化天下、以广博的学识令天下归敬、帮助利益天下之人。

回顾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学生中不乏对技能掌握不错的,却很难看到胸怀天下、志向高远之人。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个人即使得到了卓越的技能,却只为一己、不愿顾及整体,这个社会就会出现许多如同个体发展很好、却不断膨胀自己、伤害他人、危及整体的“癌细胞”,最终对于他们自身而言,长远的发展亦是越走路越窄,损人而不利己。

这是我们当今教育中的一个致命缺陷。与此再来与《学记》中的智者之教作一互照,笔者将先人考察学生的内容分为“学识”与“德行”两部分,列一表格,以利于大家方便对照:

学识

德行

第一年

离经(划分句读、分析段落)

辨志(学习的志向)

第三年

敬业(专心学习)

乐群(乐于与人群相处)

第五年

博习(博学笃行)

亲师(亲近师长)

第七年

论学(独立研究学问的能力)

取友(对朋友的选择)

第九年

知类通达(触类旁通、遇事不惑)

强立而不反(见解行动坚定不移,不违师训)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德智并重、以德为指归的教学也不是一跳而就的。它根据一个人心智成长的规律,由浅人深,让学生在明晰而科学合理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循序渐进。每个阶段让学生既不会感到太难而无法达到,又有既定的目标,使学生不敢懈怠,而可以鼓励他们不断奋进。最后的考评不是一纸答卷而是要在生活中能够证明,看他对社会、对人群的影响是不是产生了积极的教化作用。

这种考评标准是一套极有体系的人格与才能培养模式。在这种教学思路的严格要求下,学生自然会对德行的操守不敢轻忽,逐渐养成谨言慎行、独立而友善、胸襟宽广、坚定从道的性情,而这正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迫切需要、迫切期盼的人才!

历史虽已推进了两千多年,但我们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仍是历久弥新。因为它所映照出的不是一个历史时期特定的局限产品,而是一个怀抱长远眼光的智者在社会、人生与大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客观规律。不管历史有多悠久,这种自然规律却是周而复始地从未停止过。在社会人心普遍容易浮躁的今天,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多一份沉静,细细体味这些古老而又深沉的教诲,给我们今天的教学扫去几分困惑、带来几分欣喜,让我们今天的教育园地多几片充满生机的绿洲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