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公益2.0来了 全民公益时代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徐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公益1.0的特征是被动、不可持续、捐赠渠道单一、得不到反馈信息;公益2.0的特征是主动、可持续性强、捐赠方便、与受益者之间的互动性强。在中国这样一个公民个体越来越主张个人权利的时代,公益2.0的出现,无疑会引起个人参与公益的极大兴趣。我们可以对公益2.0所带动的全民捐赠抱有希望,但普及慈善知识、推动慈善法规完善、加强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人人可公益’需要现代化公益,需要公益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从公益1.0上升到公益2.0。”9月4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利在扶贫基金会的办公室,做了“心基金—10699999现代化公益服务管理平台”的主题报告,首次向社会公布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经过长达3年的摸索、研究,并逐渐完善的公益 2.0模式的雏形。

公益1.0捐赠不问结果

  大多数人参与公益时有这样的困惑:到银行、邮局汇款捐款要排队,捐款是否到帐不知道,捐款用于何人不知道。比较遗憾的是,很多公益机构并未针对这种情况,创新公益产品。

捐款人在通过传统渠道捐款后,只能通过电话等形式与公益机构进行沟通交流,公益机构只能通过印刷品、官方网站发布报告等形式向捐赠人公布捐款使用、项目执行和受益人发展、成长情况,捐赠人和受益人之间、捐赠人和捐赠人之间缺少交流、互动。这种传统的公益模式就是公益1.0。

  1年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了公众捐赠现状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捐赠信息反馈急待加强,个人税收减免政策杠杆作用未有效发挥,“捐赠渠道不方便,不快捷;对善款落实缺乏信任;捐款个人之间渴望交流互动导致了公众们不愿意捐款。”

  无疑,想调动起个人捐赠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公益的热潮,传统的公益1.0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种需求。而一直试图开发全民慈善资源的扶贫基金会,在清楚个人不愿意捐赠的“症结”所在,经过3年的摸索,公益2.0模式已经初具模型。

公益2.0多元的互动

  9月4日,扶贫基金会与优视科技达成公益2.0战略合作关系,对方将充分依托其手机上网支付技术,为扶贫基金会提供手机上网捐赠平台服务,支持中国扶贫基金向公益2.0转型。

“每4个手机用户当中,就有1人在用手机上网。”优视科技总经理俞永福说,把捐赠渠道从传统的捐赠渠道,转变为以通信网、互联网为龙头的绿色捐赠通道,从此公益事业将由“受益方主导向捐赠方主导”过渡。“公益事业从捐完就结束的‘缺乏参与’时代,转变为‘捐完才刚刚开始’的时代。”

  扶贫基金会设计的公益2.0版全民公益模型是,通过手机、银行、网络月捐5元设立个人爱心基金。在这个模式下,建立了依托于现代科技的捐款渠道和公益查询通道,并搭建了捐款者和受益人之间的互动平台。在设立的客服中心,将为捐赠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搭建了现代化的公益管理服务平台。

而为了培养全民的慈善意识,扶贫基金会也有一系列的举措:开发手机报,通过手机报进行培训;通过12114查询平台实现间接培训开展中短期公益专业化培训;建立首家慈善学院等。

艰难的“慈善现实”

  目前,中国企业捐赠额占据慈善捐赠总额主体地位。据统计,在常规状态下,企业捐赠总额和社会个人捐赠总额的比是80:20。尽管汶川地震中,社会公众捐款458亿元首超企业,让人们认识到社会中蕴藏着巨大的慈善资源,但今年个人捐赠数量下降说明,在正常状态下,那种全民慈善的状态是不可再现的。

在常规状态下,中国全社会的捐赠资金大约为200亿元。而垃圾处理行业每年的收入也超过这个数字,甚至每年全国的宠物的交易额也超过200亿元。难怪李利感慨,整个中国的公益事业规模干不过一个企业,也干不过收垃圾的行业,甚至干不过宠物市场。

  在这种“残酷”的现状下,扶贫基金会的公益2.0尝试,在不景气的全民公益的环境中有“破冰”之意义,给沉闷的个人慈善领域带来了令人兴奋的创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预见的是,融化个人慈善的坚冰,绝非扶贫基金会一家之力所能完成。扶贫基金会为客服中心所设立的最高目标是:让心基金的优质客户流失率控制在10%以内。不过李利也承认,这个目标在短期内是不太可能实现。

  公益2.0的技术平台的搭建已经初具模型,但对于实现全民公益时代的目标来说,只是走了万里长城的第一步。到底如何持续地去撬动全民公益这项浩瀚工程,扶贫基金会除了需要不断的完善技术水平,还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做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