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慈善是一种快乐疗法”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李静 小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台湾“八八水灾”的第二天,邱玉芬的手机就变得异常忙碌。8 月中旬,她组织慈济会在上海为“八八水灾”灾民举办了一场祈福会。一年365 天里,邱玉芬有350 天都在慈济会忙碌。她做着一份不拿薪水、自行开支的慈善工作,每年几十趟的飞机票、住宿和餐饮等费用完全都是自理。在她看来,“慈善只是身边的一件平常事,是一种快乐疗法;无论身份高低、经济状况好坏,人人都能做得到。”

  上海大渡河路168 弄22 号大楼,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所在地,是地图上暂时无法找到的一幢全新的建筑物,隔着马路、停车场和绿化带与苏州河遥遥相望。

  8 月16 日中午,楼内正在举行一场400 多人参加的祈福会。楼外有着一种不忍破坏的安静,而楼内为台湾“八八水灾”灾民举办的祈福会,正与远在台湾的慈济大爱电视台的赈灾晚会同步进行。大屏幕上,灾民们失去家园,亲人远去的哀号让在场所有人数度泪流满面。已过退休年龄的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委员邱玉芬正在会场忙碌。在身着慈济会统一的深色制服的人群中,寻找中等身材的邱玉芬一点也不难——鲜艳的口红使得她画着淡妆的面部格外生动;大声而略带嘶哑的笑能让人马上记住她。

  台湾“八八水灾”的第二天,邱玉芬的手机就变得异常忙碌;无论是台商,还是大陆了解慈济的人们,都在询问如何为救灾尽一份力。邱玉芬告诉他们设在台湾的赈灾专用账户,以及在上海办祈福会的消息。

  在此次台湾“八八水灾”救灾过程中,共有14.8 万慈济志工在救灾一线工作。截至8月31日,慈济累积向台湾“ 八八水灾”的灾民提供热食近70 万份、生活包6 万份、环保毛毯近4 万条、家庭医药包9000 多份;并向2 万多重灾户发放慰问金。此外,台湾慈济基金会还对灾民制订中长期重建与安置工程计划,选择适宜土地,以全新的建材为受灾户兴建可以抗17 级台风和7 级以上地震的永久住宅。


在地震灾区工作108 天

  1966 年4 月,慈济创始人证严法师带领30 位家庭主妇在台湾花莲普明寺建成“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并于1980 年成立“财团法人佛教慈济善业基金会”。如今,慈济的慈善事业已遍及60 多个国家。

  邱玉芬并不愿意被称为慈济在上海的负责人,她更愿意称自己为“最早在上海传播慈济慈爱精神的志工”。

  1993 年,邱玉芬只身一人从台湾来上海经商。行李中除了公司资料,她还拖了一皮箱的慈济书籍,她说要把慈济精神和慈善事业传播至内地。对于那时仍在使用粮票的上海人来说,义诊、捐赠和建学校等还是不可思议的事,知道的朋友都认为邱玉芬是在水泥地上播种,吃力不讨好。

  第一年,邱玉芬每天下班后都要打几十个电话。在马路上碰到台湾口音的人,她马上过去攀谈。凭着这种毅力,最终她感动了几十位在上海的台商,他们成为上海慈济的核心力量。

  15 年后的2008 年2 月,民政部才正式批准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大陆发起成立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这也是首家由非大陆居民出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会。

  在回顾慈济的上海之路时,她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悲天悯人的煽情细节,曾经的非议、阻力与困难如今都成为过去 ,直到提及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她的口吻才变得沉重起来。

  1999 年台湾中部大地震时,慈济最先到达受灾现场,向灾民伸出援手。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远在台湾的慈济总会第一时间还没了解到救灾工作的困难程度,首批慈济志工由邱玉芬、生产“康师傅”方便面的顶新集团董事魏锦霓等16 位台商组成,他们原本的任务是去调查灾情。

  抵达重庆后,一行人才发现,根本去不了救灾前线:可以调动的车辆被冻结,通向灾区的道路需要首先保证捐赠物资通行。从重庆到成都的路上,邱玉芬一直在通电话,总会、私人关系、重庆慈济会成员……所有可以动用的关系都被她动用了,可就是去不了救灾第一线。绝望中,邱玉芬偶然得知国家宗教事务局的一位处长就在成都,刚好要去重灾区汉旺。于是,她找到这位处长,一路跟他同坐一辆车,不断地表达建立服务站的重要性。

  5 月14 日傍晚,汶川大地震第三天,由邱玉芬带队的慈济首批志工队伍终于到达灾区汉旺。现场所见,马路两边的商铺全都塌陷了,灾民坐在断壁上,面部表情已经僵硬。看到有车子开过来,很多灾民凑上去伸手讨要面包和矿泉水。“我手边什么都没有,同行的人出于安全考虑叫我赶紧上车,因为现场很乱。”这时,现场一位灾民的一句话让邱玉芬积聚了一路的悲伤再也无法抑制,“他说:‘放心,我们不会抢东西。’”邱玉芬为此大哭一场。

  直到第二天上午,服务站和煮热食点依然没有建起来。经过近10 个小时的等待与努力,邱玉芬一行终于和最有希望允许慈济设立服务站的罗江县建立了联系。

  2008 年5 月15 日晚8 点40 分,搭载首批台湾救援物资的一架波音747 专用货机在成都双流机场降落。由慈济捐赠的这批物资重达110 吨,包括38000多条毛毯、上万个生活袋,以及价值1000 多万元的灾区急需的止痛片和抗生素等药品。此时,邱玉芬刚刚度过一生中最艰难的30 多个小时。她正在赶往罗江县金山镇的路上,在那里,慈济在灾区的第一个服务站的准备工作已陆续完成。最终,慈济在金山、什邡、汉旺等灾区建起5 个煮热食点及义诊点。从2008 年5 月14 日开始,邱玉芬在地震灾区持续工作了108天。直到现在,她还时常前往四川灾区,打理慈济援建学校的具体工作。


生命接力员

  提起慈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个拥有30 多万笔志愿捐髓者资料、在海峡两岸谱写过多次接力救人传奇的骨髓库。

  正是在邱玉芬来上海的那一年,慈济开始建立骨髓资料库。1997 年,首例来自台湾的骨髓运至大陆后,传递生命希望便成为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 年5 月18 日上午9 点半,三位慈济志工从台湾花莲出发,开始了紧张的护送骨髓之旅,他们必须在24 小时内将台湾志愿者捐赠的1100 毫升骨髓送到上海。三位志工从花莲机场飞往台北松山机场,再搭车至桃园机场飞往香港。但是由于运送当天台风“珍珠”肆虐,三位护髓志工在香港滞留一个多小时,才搭上飞往上海的航班。抵达浦东国际机场时,已经接近晚上11点。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无菌病房内,患者毛女士正焦急地等待着来自台湾的救命骨髓。毛女士的骨髓配对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此前她费力寻觅了两三年都没有消息。经人介绍找到远在台湾的慈济骨髓资料库后,两天内便配对成功。当晚深夜12 点多,来自台湾捐赠者的骨髓被缓缓送入毛女士体内;经过八个半小时的移植,她获得新生。

  当时,邱玉芬一直在医院守护。回想起当天的惊心动魄,她说自己算是现场最镇定的人。无论是从台湾启程亲自护髓,还是在目的地守候,邱玉芬不记得自己究竟跑过多少次这样的接力赛了。
  患者毛女士是台湾和大陆骨髓配对成功的第405 例,如今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800 多例。而随着直航的到来,抢救生命的护髓接力赛也已成为过去式。

  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每一次骨髓移植手术都能得到好消息。邱玉芬至今都记得因移植手术失败而去世的杨珂,上海交大附中的初中生,一个生病前刚刚在全市舞蹈大赛获奖的漂亮女孩。在慈济的骨髓资料库中,与杨珂配对成功的是台湾的一个男孩子。孩子的父亲强烈反对他进行骨髓捐赠,母亲以出去玩为借口把他带到了慈济的医院。捐髓手术之前,母亲抱着需要签字的责任书哭了,男孩也因为紧张和犹豫一个晚上没睡着。男孩最终还是决定把骨髓捐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杨珂。移植手术几个月后,出现感染。失去女儿的杨妈妈向邱玉芬哭诉,女儿万分幸运地从台湾得到配对的骨髓,为什么不能再幸运一点点?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邱玉芬对于杨妈妈的丧女之痛感同身受。这么多年过去了,回想起对方的只言片语,至今她依然忍不住流泪。

  乡下穷人家的女儿在帮助偏远地区失学的孩子时,邱玉芬总能想起自己的童年经历。邱玉芬出生在台湾桃园县乡下的一个贫困家庭,在11 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小学时,母亲拉着她的手向三四十个人借钱才凑够几十块钱的学费。母亲说:“时间对于穷人和富人都是平等的,只有把富人休息的时间全部利用起来,才能改变乡下穷人家女儿的命运”。至今,邱玉芬都记得母亲的这句话;所以即便是在上学期间,邱玉芬也从未停止过工作。她拥有10 年的送报生涯,会计、店员、幼儿园老师和推销员这些工作她都曾尝试过。

  大学毕业后,她举债开设了一家外贸公司,从租用别人办公室里的一张办公桌起步。当接到第一单生意时,邱玉芬又兴奋又发愁:兴奋的是终于有生意可做了,但她也发愁没有启动资金。如今,她把这些都当成了美好的回忆,谈起来则笑容满面:“先生当时骑着摩托车载我去银行借钱,开始都没人理我们。”

  那时,她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然后她一边爬山,一边念西班牙文。出差时,她住在豪华酒店旁的小旅馆,与客户谈生意时,才在那个豪华酒店出现。出色的外语能力和一些挖空心思的“小伎俩”,让白手起家的邱玉芬逐渐在外贸圈中站稳脚跟,并最终成长为商界女强人。

  但邱玉芬一度一点也不快乐,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生意上的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让她烦透了心。工作中,一次偶然的赈灾募捐勾起了她的回忆,她记起来,即使在穷苦的日子里,母亲都不忘给邻居家的奶奶留一碗吃的。这次募捐后,她马上决定加入慈济会。“慈善可以把每个人的善良本性激发出来,在给予和付出的过程中,你能学会从别人的错误中寻找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发现自己对家人和朋友的态度有问题。”

  20 多年前,邱玉芬的一位好姐妹在一次募捐时,竟然连100 元新台币都不愿意捐出。此前公司员工常常因为这位姐妹到外贸公司借用东西而抱怨,“新仇”加上“旧恨”,刚加入慈济不久的邱玉芬决定与其绝交。

  回想起自己的这段卤莽经历,她忍不住大笑起来。“每个人的志向不同,有些人可能更愿意在购物、旅游和健身等方面投入,我却把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慈济的慈善事业上,帮助真正需要的人。”在她看来,“慈善只是身边的一件平常事,是一种快乐疗法;无论身份高低、经济状况好坏,人人都能做得到。”

  一年365 天里,邱玉芬有350 天都在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她做着一份不拿薪水、自行开支的慈善工作,每年几十趟的飞机票、住宿和餐饮等费用完全都是自理。“作为志工,喝一瓶矿泉水都是自己埋单的,在做慈善的过程中,看到那么多可怜的人,自然也会捐款。”一位慈济的年轻志工表示。

  如今,邱玉芬的行程安排得非常满。作为慈济会的负责人,她既要调查哪些人需要帮助,也要监督善良的救助是否在按部就班地实施。8 月下旬她去安徽全椒,为慈济第一高级中学的学生们做生活礼仪训练;9 月初则转到苏北,为几百位老人的白内障手术进行前期准备 ;9 月中旬义卖爱心酥,为台湾“八八水灾”募集善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