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战后台湾佛教史料的查找与运用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5日
来源:不详   作者:阚正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战后台湾佛教史料的查找与运用
  一、前言
  战后台湾佛教的发展,不同于清代与日据时代。研究清代台湾佛教的发展,主要还是必须依赖官方档案文献;而日据时代台湾佛教的发展,除了总督府正式的文书之外,(注1)由官方所主导的期刊,如《南瀛佛教》,(注2)近年来成为研究日据时代台湾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而日据时代无论官方或民间所发行的报纸,似乎也成为研究者的一项利器,例如《台湾日日新报》等。另外,日据时代日本佛教各宗的布教资料,如曹洞宗的《宗报》等,也是研究者必须加以注意的。
  至于战后台湾佛教的研究,在史料运用上,基本上虽也有来自官方的文献史料,但是由于内容的深度及广度不足,所以研究者运用的并不太多。不过,最近一些地方县市已开始从事地方志的编纂工作,特别是宗教志,或许将会有不同的面貌出现。(注3)
  战后台湾佛教的研究,与清代或日据时代不同的原因,并非因为缺乏资料,而是它的史料特别庞杂,因此在运用上有其难度。
  战后台湾佛教是站在“人间佛教”的面向上开展出来的,因此特别注意文字的弘法,其主要目的是厘清神佛之分、法义之辩,所以佛教的杂志、期刊就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创办。故利用相关期刊进行研究,是其中最重要的。其次,法师、居士的日记、回忆录、追思录或年谱,也是有效处理历史相关事件的参考。其他的还有如同戒录、讲经集、特刊、寺志、沿革志等,也是研究当代台湾佛教所必须搜罗的。以下就按照散见在各处的普遍资料来加以说明。
  二、重要佛教期刊
  战后台湾佛教的发展基础,有一大部分是奠基在文字弘法上,而文字弘法最主要的呈现就是各种期刊的创办。虽然,各类期刊或有宗派修行属性,但创办的目的都有一个清楚走向,就是“人间净化”。以下就来谈谈各类期刊的历史与所收藏的单位。
  (1)台湾佛教:创办于1947年7月,是国府迁台前一份联络省内佛教界的重要刊物。当时的发行所是设在台北市东和禅寺,(注4)并以台北市佛教会的名义发行,何时停刊并不清楚,至少发行到第二十七卷(1973年)。
  因此,如果要利用《台湾佛教》,东和禅寺当是首选。笔者在多年前曾往借阅,但该寺所藏仍属不全,缺第一卷至第五卷,第六卷至第十七卷完整,第十七卷之后又告不全。不过,第一卷至第五卷的部分,中坜圆光佛学院特藏室有影印留存,但前一、二卷并不完整。另一个可能的管道是台北市佛教会,笔者多年前曾在该会见有部分卷数。
  (2)海潮音:《海潮音》月刊是两岸佛教刊物中最长寿的,为太虚大师(1890-1947)于1920年所创办,1949年4月,大醒法师(1900-1952)将海刊的发行转移至台湾,历任多位发行人及主编,至今不辍。保存《海潮音》最完整的,当属其发行地台北市善导寺。去年大陆影印并出版了1949年之前的《海潮音》,据知善导寺也收藏了一套,今年(2004年)9、10月间位于新店的国史馆也引进了一套,所以欲利用海刊者,善导寺图书馆或国史馆是方便的选择。
  (3)人生:1949年5月由东初法师(1907-1977)所创办。《人生》杂志在刚开始时,由于经济的问题,前一、二卷时停时办,而从1961年11月发行至第十三卷十二期时,因为主编圣严法师闭关在即无人接手而停办。《人生》的复刊是圣严法师在日本完成博士学位转赴美弘法回台之后,即1982年8月。早期《人生》的历任主编,如圆明、张少齐、成一、星云、广慈、幻生、心悟等,皆是江苏省籍。目前完整收藏早期《人生》杂志的处所,一是法鼓山中华佛研所,一是台北市华严莲社图书馆。
  (4)觉生与新觉生:《觉生》与《新觉生》的创办人都是林锦东(日式僧人,法号宗心,1923-1977),《觉生》的前身是导源于上海的《觉群》。《觉群》在台复刊后,由林锦东任发行人,主编是朱斐,由于朱斐倡导净土,推崇印光大师的思想,因此使《觉群》脱离原本太虚大师所创的风格。当发行到第七十六期时,星云法师投书表示不满,朱斐于是有了另起炉灶的打算,(注5)《觉生》就在这样的气氛之下诞生了。1950年6月20日《觉生》发行试刊号,同年7月31日创刊号正式发行,发行人为林锦东,社长为李炳南,主编为朱斐。不过,朱斐在《觉生》发行到第三十期(1952年12月)时,还是辞去主编一职,另创《菩提树》杂志。《觉生》在朱斐离开后历经多任主编,最后在1963年元月将《觉生》更名为《新觉生》。
  《新觉生》所走的路线颇异于当时台湾佛教的刊物,大量译介日本佛教论著及消息,这样的风格即使林锦东过世,还是由其夫人林金銮(后出家,法号心观)维持著。《新觉生》何时停刊并不清楚,至少发行至第二十二卷(1985年)。
  《觉群》在台“复刊”的早期数卷,新竹市福严佛学院图书馆有影印收藏;至于《觉生》与《新觉生》,林锦东与其夫人所住持的台中市宝觉寺,虽存有零星的数卷,但是极度不全。(注6)
  (5)菩提树:《菩提树》杂志是朱斐于1952年12月8日所创,本刊应是战后台湾佛教界一份较不具山派色彩且极为出色的刊物。《菩提树》所属的教界新闻,几乎都是朱斐一个人亲自操持,当台湾其他的佛教刊物还是以台湾佛教为重心时,《菩提树》就增辟了“世界佛教通讯”(后合并为“国内外新闻版”),更自第二十七期(1955年2月8日)起开辟“佛教新闻英文版”。由于朱斐个人的健康因素,当发行到第四四五期(1989年12月)时,就无条件将刊物让渡给台北市灵山讲堂的净行法师。除了发行风格有了巨大的改变外,可能是经济因素的关系,维持了四、五年的时间,《菩提树》最终也停刊了。
  目前有完整收集《菩提树》的是台中市“李炳南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于凌波,不过,净行法师接手后的《菩提树》仍不完整。
  (6)狮子吼:《狮子吼》杂志原创于1940年12月15日大陆广西,创办人为道安法师(1907-1977),但也仅发行到第二卷第一期(1942年4月1日)就停刊了。1962年4月,道安法师以“学术季刊”为号召,《狮子吼》于焉在台“复刊”,但自第二卷第一期(1963年2月)起,脱离学术季刊的风格,强化了佛教版面。《狮子吼》的内容丰富其实不亚于早期的《海潮音》,是战后台湾佛教界极具深度与广度的刊物。
  1977年初,道安法师圆寂,狮刊在哀伤气氛中停刊三个月,后历任多位主编,到了1985年8月,因内部出现人事问题,发行人兼松山寺的住持灵根法师宣布停刊,但由于海内外教界关心电话殷至,翌年的二月再度复刊。不过由于内部编辑的人事问题,狮刊发行人灵根法师以“年事渐高,法体今非昔比,摒除繁务,长期修养”为由,于1994年6月出版最后一期后,宣布停刊。(注7)
  收藏《狮子吼》最完整的当属台北市松山寺,目前全套合订本仍多,甚至当年在广西所发行的狮刊亦有影印本留存,这与创办人道安法师注意文教事业有很大的关系,而其学生灵根法师克绍箕裘亦是要因。
  (7)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月刊的创办人是白圣法师(1904-1989),由于白圣法师来台后,积极介入中国佛教会的会务,是故急需一份宣导会务及政令的刊物,1956年10月正式创刊。《中国佛教》月刊的风格曾有两次调整,一是在白圣生前,一是在圆寂后。
  《中国佛教》是战后台湾佛教界少数长寿型的刊物,在净心法师的主持下,至今仍出刊不辍。收藏《中国佛教》月刊最完整的,应属台北市十普寺,而且所有白圣法师的遗物,也都存留在十普寺或圆山临济寺。
  (8)觉世旬刊:《觉世》旬刊,原创办于1957年4月1日,它是集体合作的结果,创刊之初首由张若虚任发行人,南亭法师任社长,摩迦(星云)法师任主编。《觉世》旬刊在当时是发行最密集的刊物,可能是这个因素的关系,使得经济屡屡出现问题,直到一八七期(1962年4月21日)转由星云法师主持后,《觉世》旬刊才不再受经济上的困扰。
  《觉世》旬刊交到星云手中时,正是整个佛光山事业体将起飞之前。某个程度来说,一方面《觉世》旬刊强化了佛光山的能见度;另一方面又是与信徒之间联络沟通的重要刊物。2000年4月,随著《人间福报》的创刊,《觉世》旬刊也完成了它的阶段性任务。
  目前《觉世》旬刊自创刊号至转移至星云手上的前数卷,台北市华严莲社有完整收藏;星云接手之后的《觉世》旬刊,佛光山及部分重要分支道场(如台北市松山道场)应有收藏。
  (9)慧炬:《慧炬》杂志创办于1961年11月,它的创办不同于佛教界的宗旨取向,它原是为大专青年发行的刊物,在战后大专学佛运动中发挥了关键性的角色。如果要探讨整个大专学佛运动的过程,《慧炬》杂志是不能或缺的。如果要运用此一资料,位于台北市的《慧炬》杂志社有完整的收藏,目前该刊物还持续发行中。
  以上所介绍的刊物是比较重要的,当然还有其他发行不数期就停刊,或目前仍在发行的刊物也是值得注意的。例如要研究个别宗派及法师,如果该派下有发行期刊或纪念集,直接前往该山派下查询是最好的,像是在中台湾深具影响力的圣印法师(1930-1996),就发行过《慈明》、《慈声》杂志;又如要研究中台山或惟觉法师,该山所发行的《中台山》月刊(原刊名《灵泉》月刊)是不能错过的,完整版也必须亲到该山。
  战后台湾佛教刊物,一般都是以服务自身宗派为主,这是其特色,但是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也曾在法义争辩与厘清上有著辉煌的过去,所以在研究个别宗派法师上或有助益,但要宏观地来看整个台湾佛教发展,恐怕力度要加大,搜寻的资料也要更广才行。

  三、传记、回忆录、年谱与纪念集
  佛门人物的传记、回忆录(或口述)与纪念集,也是拼凑佛教史非常重要的资料。最近几年,台湾佛教几个比较大的山派领导者都非常热衷于出版个人传记,这是个人争取“历史定位”之举,而出版社也以出版佛教领袖人物的传记为诉求,一方面是“顺应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不能说没有商业的考量。至于回忆录,像台湾早期常看到的倓虚法师所著的《影尘回忆录》就颇脍炙人口,至今还有出版社在出版。近几年国史馆纂修卓遵宏与协修侯坤宏就持续于佛门人物的口述,是非常值得教界注意的。年谱及纪念集方面,是佛教界比较常见的,通常都是法师或居士往生,由其门人师友写纪念文,慎重一点的还在文末附年谱。一般修谱似乎都是在其本人百年之后,但这也未必是定律,像现在生前修谱的也所在多有。

  近年来山派领导人的传记出版极为普遍,就某种程度来说,是要为自己作“历史定位”,藉由出版来扩大影响力。由于传记的撰写者不乏知名作家,不过作家并不是历史家,在他(她)们的“生花妙笔”之下,所呈现的尽是当事者美好的一面,许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在运用这样的资料时要非常小心。以下就是目前个别山派的领导人所出版的传记。

  (1)佛光山星云法师及门人:关于星云法师的个人传记,最早的一本是由一些作家及新闻人对星云个别的观察或经验集成的《人间佛教的星云》(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主编是资深新闻人陆铿。个别性的散文或许比较不容易完整呈现星云的生平理念,因此,符芝瑛以贴身观察及访谈所得而撰写的《传灯──星云大师传》(台北:天下文化,1995年),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尝试。由于这本书在市场有不错的反应,(注8)符芝瑛及天下文化“打铁趁热”,紧接著出版《薪火──佛光山承先启后的故事》(台北:天下文化,1997年),介绍星云的门人,文中共收录14位重要门人。(注9)有了以上两本书籍出版的良好影响,知名作家林清玄再以星云法师的口述及回忆为基础,撰写成《浩瀚星云》(台北:圆神,2001年)。不过,《浩瀚星云》一书由于星云法师对中佛会及部分法师有相当露骨的批评,据说也引起部分教界的震惊与不满。当然要研究星云法师的开山弘法历程,以上三本传记或有助益,但仍是不足的。

  (2)慈济证严法师:证严法师与花莲慈济功德会的创建历程,一直是佛门的传奇。由已故佛教大德陈慧剑于1981年所撰写的〈证严法师的慈济世界〉一文,(注10)将整个证严法师与慈济功德会推向了高峰。后来这篇文章被慈济功德会印成宣传手册,许多人都是透过它知道证严法师及慈济功德会的。由于当时台湾经济持续地起飞,慈济功德会不断的内蓄能量,完整呈现证严法师心路的传记,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天下文化继1995年《传灯──星云大师传》获得好评后,紧接著在1996年推出由丘秀芷所撰的《大爱──证严法师与慈济世界》,一时也掀起了一股慈济热。丘秀芷的《大爱》知道的人非常多,但是,另一本与《大爱》相仿,由赵贤明所写的《大舍无求──证严法师与慈济世界》(台北:贤志基金会,1999年),却鲜为人知。

  尽管证严法师及其所领导的慈济功德会,是台湾教界内外最知名、也最庞大的慈善事业体,但是,证严法师与慈济的故事是永远说不完的。今年,曾任职于佛光山文化事业体的潘?,继《看见佛陀在人间──印顺导师传》(台北:天下文化,2002年)后,又推出近身采访、观察证严法师二年的另一本力作《证严法师琉璃同心圆》(台北:天下文化,2004年),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证严法师及慈济功德会。当然,要清楚早期证严法师是如何崛起于花莲的故事,第一手的观察是必要的,自1967年起发行至今的《慈济》月刊,就是不可或缺的资料,而这份早期并不多见的刊物还完整保留在慈济功德会台北分处。

  (3)法鼓山圣严法师:前面说过,研究山派领导人的弘法生平,除了传记之外,所发行的杂志、期刊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法鼓山发行的《人生》及《法鼓》两份杂志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圣严法师最早曾出版过个人的回忆录《归程》(台北:东初,1968年),并于1996年推出修订版,原文并没作多大的改变,还是记述到1961年底美浓朝元寺闭关前,增订版所不同的是收录了补述三篇及附录五篇,其中附录有三篇分别是印顺法师、林新居、陈慧剑所撰写的,(注11)这一本自传是了解圣严法师早年出家弘法的重要书籍。

  继《归程》之后,完整地记述圣严法师出家、弘法、求学历程的是《圣严法师学思历程》,这本书是由已故学者傅伟勋主编,1993年7月由正中书局出版,至1997年底已十三次再版。2000年,林其贤编撰《圣严法师七十年谱》(台北:法鼓文化)分上、下两册出版,结合了《人生》等各佛教杂志及圣严法师的著作,完整地将法师生平弘法情况以史料呈现。紧接著是由知名作家施叔青所写的《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是参考圣严法师的传记及亲访后所写的。而由辜琮瑜撰写研究圣严法师禅学思想的专书──《圣严法师的禅学思想》(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是一本全面探讨圣严法师禅学修为的大作,很值得一窥。今年八月,由林煌洲等七位作者合撰《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一书,(注12)主要是透过单篇论文的方式,分析圣严法师弘法事业,虽是旧作新刊,却也是研究圣严法师及其法鼓山事业的重要资料。

  (4)印顺法师:印顺法师是台湾佛教界的重要人物,除了著作等身外,其“人间佛教”的理念,一直是近年来学界、教界所探讨的主题之一。有关印老的生平及弘法历程,主要记载在正闻出版社出版的《平凡的一生》、《游心法海六十年》、《华雨香云》等自传式的作品中,于此就不再赘述。

  这些几乎是印老亲撰的书籍,虽多次再版,但是就像是郑彭寿编撰的《印顺法师学谱》(台北:天华公司,1981年)一样,生平资料一直没再增补,都停留在八十年代左右,这多少为研究印老生平及思想带来不便。不过,据知最近已有学教二界,筹备为印老编撰一部最新的年谱。近年来,像昭慧法师、现代佛教学会与厚观法师等,都曾多次以“人间佛教”或为印老祝寿为名,举办了多次的学术研讨会,其中有不少涉及印老生平或思想的文章,这也是研究印老思想值得参考的资料。

  (5)其他:战后台湾佛门人物的传记、回忆录或年谱、纪念集的出版,其实还不算少,但是却无法广为人知,其原因就是以寺院、纪念会或基金会的名义,甚至是门人私下印行,无法在市面上广为流通,加上印赠数量有限,更增加了收藏的难度。以下简介几部较重要的作品:

  (1)《梦痕记》:朱镜宙居士是战后台湾佛教重要的大德之一,本书分上、下集,1976年由台中瑞成书局出版,虽然是其一生的回忆录,但是却有一部分涉及战后台湾佛教发展史,非常值得注意。另外,本书在成书前曾在《菩提树》月刊连载过。

  (2)《慈航大师纪念集》,这是门人、学友、同道在慈航法师圆寂后所集成的,由“财团法人慈航社会福利基金会”于1984年刊印。慈老虽圆寂于1954年,但这本纪念集却迟至28年后,(注13)才付梓问世,其原因不明。不过,书中大部分的文章是慈老圆寂后,先收集在1957年由道安法师主事的“慈航法师永久纪念会”出版的《慈航法师圆寂三周年纪念特刊》中;此特刊的大部分文章后来都被转用于《慈航大师纪念集》中,而特刊当时的编辑及校对者,都是慈老的学生或友人。(注14)无论是慈老圆寂三年的特刊,或圆寂二十八年的纪念集都甚为难觅。此二书的价值,特别是圆寂三年的特刊,是研究慈老于1948年末应妙果和尚来台后,在中坜圆光寺主持“台湾佛学院”的始末过程,以及大陆僧侣被捕下狱的人、事、物点点滴滴,是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3)《南亭和尚自传》,《南亭和尚自传》是《南亭和尚全集》(台北:华严莲社,1994年)中南亭本人的自述,也是记述其一生出家、弘法、修行的大作。南亭法师来台初期曾任中佛会秘书长,且在善导寺讲经说法,也曾主持传戒,故此自传涉及了他与教界法师、居士的互动,有第一手观察战后台湾佛教的史料。陈慧剑居士在过世前曾编著完成《南亭和尚年谱》一册(台北:华严莲社,2002年),是将整个《南亭和尚全集》资料融会其中,并对相关人物加以注解,补强了自传中一些人物的背景,相当具有史料价值。

  (4)李炳南居士文集及纪念集。李炳南居士来台后长住台中,在中部地区相当具有影响力,研究中部台湾佛教,当不可少李炳南。李居士本身会通儒佛,关于他的思想,至少可参考他所著的《雪庐老人法汇》(1989年,未注明出版社)、《雪庐寓台文存》(台中:青莲出版社,1995年)、《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台中:台中佛教莲社,2000年)。李炳南往生后,为纪念他所成立的“财团法人李炳南纪念文教基金会”至少出版过《李炳南居士与台湾佛教》(1995年)、《李炳南逝世十周年纪念特集》(1997年),而青莲出版社也曾推出《李炳南教授百岁特刊》(1991年),这些书籍都是研究李炳南居士在中台湾地区弘法及佛教发展史的必备资料。

  另外,于凌波先生所主持的《弘法资讯》月刊,也会不定期地刊载有关李炳南的弘法资料,例如从前几期就开始连载前《菩提树》杂志发行人朱斐的回忆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李炳南居士。因为朱斐最早从事《觉生》的编务,乃至后来创办《菩提树》都和李炳南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5)其他重要资料:除了上述的史料外,还有不少但较难寻觅或不为人所注意的其他重要回忆录、自传等资料:

  1. 《百年一梦记》,党国大老李子宽的生平回忆,于1961年自署出版。此书对战后初期的台湾佛教及省籍教界缁素互动,有第一手的资料,并且详述了其如何取得台北善导寺的主持权等,新竹福严佛学院有该书影本留存。

  2. 《仁恩梦存》,悟明法师的生平记述。原本是悟明法师散抄于日记、信札的生活琐忆,从童年出家一直写到1963年底,后由陈慧剑居士整理、校勘,连载于《狮子吼》杂志。(注15)本书是1949年法师初到台湾的见闻,以及后来参与台北十普寺、五股观音山凌云寺法务的第一手观察资料,只可惜全书仅写到1963年底。

  3. 《隆泉梦影》,是隆泉法师(1902-1973)一生出家、弘法的回忆,于1971年由其所住持的台北士林华严寺所出版。其中日据时代斋教三派最高联合中心的天龙堂(后改天龙寺)住持陈登元(1884-1964)由斋转佛,最后出家,就是隆泉法师所剃度的。(注16)隆泉法师于1954年农历2月底来台后,全台参访,本书有许多当时台湾佛教的第一手观察。

  4. 《六十年行脚记》,乐观法师于1977年出版,主要回忆其出家、弘法的历程。全书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1920年出家后在大陆弘法的见闻,二是1949年到1963年在缅甸与中共斗争的过程,三是1963年底回台后主持《海潮音》月刊与教界缁素的往来互动。这些史料都十分珍贵,不仅是乐观法师个人的生平行述,也是整个大时代的历史见证。

  5. 《白公上人光寿录》,由明复法师所编,是研究白圣法师(1904-1989)生平最重要的资料,全书旁征博引,令人叹为观止。本书记述到白圣法师八十岁(1983),虽有几年落差,但生平重要事迹,已尽收罗。除了《白公上人光寿录》之外,白圣法师往生后明复法师收罗白老生前回忆师友的文章,集成《云水梦忆》一书,(注17)一般在坊间所知者不多,但其价值却十分珍贵。

  6. 《参学琐谈》,真华法师著,最早是1978年由台北天华出版公司所出版,是记述法师在大陆出家后四处参学的经验。法师到了台湾先是入伍服役,于1952年退役,翌年重披袈裟,曾卓锡基隆灵泉寺、汐止弥勒内院、暖暖茅蓬等,并到福严精舍亲近印顺法师,以及提到与白圣、道源等长老法师的互动,对于战后初期的台湾佛教,深具研究与史料价值。本书曾多次再版,并有寺院出版赠送。

  7. 《净庐佛学文丛》与《周子慎居士伉俪追思录》,周子慎(宣德)居士是战后台湾大专学佛运动的关键人物,他在战后看到了知识份子学佛是佛教复兴的契机,故甚早就投入大专学佛运动,除了他为大专青年一手创办的《慧炬》杂志是研究大专学佛运动不可或缺的资料外,1986年由慧炬出版社增订出版的《净庐佛学文丛》及1990年出版的《周子慎居士伉俪追思录》都是研究大专学佛运动极重要的资料。

  除了上述的史料外,还有相当多值得参考的资料,如法鼓山、佛光山、慈济的开山者都出版个人传记;另外一些次要的山头主事者出版回忆录也不乏其人,如灵鹫山心道法师的《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台北:远流,2002年),又如台南关庙千佛山白云法师的《白云悠悠》(1977年)等,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其他重要缁素个别的纪念集、年谱或回忆录如《东初法师永怀集》(台北:北投文化馆,1991年)、《煮云和尚纪念专辑》(高雄凤山:凤山佛教莲社,1989年)、《广化律师年谱》(台中:南普陀佛学院,1997年)、《圣贤梦影》(钟石磐,台北:大乘精舍,1983年)、《道源法师纪念集》(基隆:基隆海会寺,1989年)、《法贤金刚上师遗集》(台北:南方宝生佛刹,1972年)、《如是庵(念生)学佛剩语》(蔡念生,台北:新文丰,1983年)、《一位凡愚僧的自白》(演培,高雄:高雄慈源禅寺,1999年)、《妙果法师纪念集》(释道成编,中坜市:圆光寺,2003年)等。以上这些书籍,都有相当大程度关涉到战后台湾佛教的点点滴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关于战后台湾佛教史料,除了正式出版或可找到原出版社的书籍之外,更多是由个人或寺院流通的,但未必可以顺利觅得,即使到佛教图书馆搜寻,也是可遇不可求。

  四、佛门重要日记史料
  比起自传、他传或口述资料,日记是当事人最真实的反映,理由是日记原是个人私密的回忆,不是要公诸于世的,许多都是当事者过世之后才被公开(但是有人在生前公布自己的日记,则另当别论),这样的日记就极具史料价值,其中以《道安法师日记》、《白圣长老日记》较为重要。另外,还有《广化律师亲笔日记》、成一法师的《慧日集》等,也都深具史料价值。

  (1)《道安法师日记》,本书正确名称应该称为《道安法师遗集》,遗集共十二集,若加上《道安长老纪念集》一共是十三集。《道安法师遗集》前四集主要是道安法师(1907-1977)的论著,从第五集开始至十二集是其日记,记述时间从1947年10月1日至1975年12月底。

  《道安法师遗集》的编辑者是圆香(刘国香)居士,自1978年初受松山寺住持灵根法师之命,展开编辑工作,至1983年完成,前后凡六年余。关于道安法师日记的撰写与内容,圆香居士说:“……安公日记,乃信手而书,字迹潦草者不少,而且有很多不是写在正式的日记簿上,有时写在台历上,有时是记在随身的小册子上,甚至有小纸片者,整理查证,实在要很大的耐性。……有关安公的日记部分,有人认为不应列入遗集,因难免涉及当代教界是非,招致四众对安公身后的物议,这虽是出于爱护安公的敬意,然安公生前云:‘日记是最真实的性情文字,没有雕琢虚伪。’因此我们决定付梓保存,以提供后人研究这一代佛教情形的若干宝贵资金。同时也让人了解一代高僧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形。”(注18)

  道安法师在战后的台湾佛教界是较不具山派色彩的,在日记中披露当时的弥勒内院学僧动向、中国佛教会派系的纠葛、善导寺的人事纷争等,都直言无讳。其日记成为研究大陆来台僧侣互动的重要资料,也因为如此,在日记出版后才会引起“物议”。不过,道安法师日记确实为战后台湾佛教的研究留下历史见证。比较可惜的有两点,一是道老有时候随性记在小纸片上,故有许多日记都因此而丧失了;其次是编辑者为了顾全大局“为亲者讳”,许多人名则以□□代替,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2)《白圣长老日记》,2003年8月,净心法师将白圣法师(1904-1989)的日记编排出版,他在序文中说:“家师 白公上人从民国五十四年八月五日开始写日记,每日不断一直写到圆寂(农历二月二十七日)一个多月前──民国七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日),连续写了二十四年。”(注19)

  白圣法师的日记是从1965年8月5日正式写起,当时的背景是参与世佛华僧大会,整个日记的重点则有“弘传戒会、讲经弘法、领导佛教会、寺院权益”(注20),这对研究当代台湾佛教,以及世佛会、华僧会等海外活动,是第一手资料。日记第一集内容时间是1965年8月至1966年12月,目前至少已出版三集,不过,比较可惜的是,日记有部分并不完整,可能是遗漏或编者有意抽换之故。

  (3)《广化律师亲笔日记》,全书分上、下卷,上卷是广化法师未出家前的记录(1945-1955),下卷则是记述退伍、出家后至掩关南投为止(1956-1973)。(注21)日记中虽然有部分日期下笔仅寥寥数语,但对当时广化法师与教界缁素互动,提供了清晰的样貌,同时日记中也有广化法师修行、弘法、主持佛学院的心路历程,对研究当代台湾佛教具有相当价值。文末并附有广化法师部分日记手稿。

  (4)成一法师《慧日集》上下册,《慧日集》是成一法师的部分日记,内容除了记叙他参与华严莲社、华严专宗学院的创办过程外,有关涉及战后台湾佛教的部分,主要在下册,分别是:〈宣传预约大藏经环岛访问团日记〉(1958年6月15日至7月24日)、〈出席世界佛教僧伽会社会服务大会〉(1968年6月6日至15日)、〈出席世界佛教青年友谊会领导、训练会议报告书〉(1972年8月25日至9月2日)、〈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亚洲国家访问团日记〉(1984年7月25日至8月29日)、〈出席世界佛教徒友会第十五届大会报告书〉(1986年11月26日至1987年8月3日)。(注22)特别是〈宣传预约大藏经环岛访问团日记〉与〈出席世界佛教徒友会第十五届大会报告书〉二篇日记最为重要,前者是研究当时全岛宣传影印预约大藏经人、事、物的一手资料,后者是出席世界友谊会两岸角力的真实披露,是研究战后台湾佛教界国际地位变迁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五、佛门人物的口述与传记
  (一)当代佛门人物口述
  当代佛门人物的口述,是一项重建战后,甚至是战前台湾佛教的重要工程,不过佛教界似乎并不太重视,反倒是任职政府单位的研究人员出力甚多,例如国史馆的纂修卓遵宏与协修侯坤宏就是。他们曾共同访问高雄元亨寺的吴老择居士,以国史馆的名义出版了《台湾佛教一甲子──吴老择先生访谈录》(2003年12月),由于此一访谈录出版后,引起部分相关当事者的关切,加上书籍已经售罄,国史馆短期内似无再版的打算。

  卓、侯二人主持的佛门人物口述,除了上述的吴老择居士的口述外,至少还做过普瑛法师与智道法师的访谈。(注23)据知,卓、侯二人所主持的佛门人物口述是一项长期计划,目前手上正有多位教界缁素长老大德在口述访谈中,非常值得密切注意。

  (二)当代人物的小传
  国史馆有长期编纂民国人物的传统,由于佛门人物是民国人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深具影响力,例如太虚、印光大师等。由国史馆纂修胡健国所主编,其中收录佛门人物传记,主要是收录于《国史拟传》,以及《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的系列丛刊中。有计划的收集与编纂佛门人物传记,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教界有计划,并且长期耕耘的,当属于凌波居士一系列的佛门人物传记。(注24)不过,当代佛门人物能由国史馆正式出版,则更具意义。

  (三)小结
  针对佛教耆宿大老作口述,相信是重建战前战后台湾佛教,甚至是民国时期大陆佛教的一项历史工程,若说佛教界并不重视,也不尽然,然而佛教界虽有学者十分注意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却未见具体成果。又如国史馆的工作人员以专案的方式来从事佛门人物的口述,主要是卓、侯二位学者具有佛教历史方面的专业认识与背景,加上国史馆对各领域历史的开放纂修所致。不过,以佛教界的人才及资金,支撑教内缁素大德的口述访谈,其实是不成问题的,在口述历史成为当代重建史料的一环后,佛教界不应该也不能放弃自己本身历史的保存与重建。

  六、结语
  战后台湾佛教的史料繁多而庞杂,如何取得这些史料,就成为研究台湾佛教优劣的关键。综合上述,笔者个人认为研究战后台湾佛教必备的资料有:

  (1)完整的佛教期刊:研究战后台湾佛教,首先要能掌握完整的佛教期刊,如《台湾佛教》、《海潮音》、《觉生》、《觉世》、《菩提树》等。而研究个别的山派或个人,则必须掌握该山派所发行的讲录或期刊,如慈济功德会的《慈济》月刊、中台山的《中台山》月刊、华严莲社的《万行》杂志、法鼓山的《人生》及《法鼓》杂志等。

  (2)年谱、回忆录、传记、纪念集、日记:此类资料的取得没有简便的方式,完全要靠平时多方注意,这些书籍除了是研究个人生平的珍贵资料外,某种程度上也是一连串教界人物互动不可多得的史料。甚至同戒录,都是研究台湾佛教僧侣分布、宗派等重要的史料,其中以中研院民族所有较完整的收藏。

  (3)当代学者的研究与研究所的论文:当代研究台湾佛教的学者虽然不多,但却是台湾佛教史重现的重要耕耘者,如蓝吉富、杨惠南、江灿腾、释慧严、李玉珍、颜尚文、王见川、李世伟等的著作或单篇论文,都是研究者必须密切注意的。随著佛教办学的成果,一些宗教研究所如玄奘、南华、华梵、佛光等大学,已经有不少研究生以台湾佛教发展史或人物史为论文,甚至一些传统的佛研所如圆光、元亨、中华等,也有僧众以台湾佛教为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很值得注意的。

  不过,台湾佛教的研究,特别是战后这一时期,由于史料的庞杂,因此,只要用心收集,其实并不会太难。但是,由于与我们身处的时代太过于接近,如果光从史料作分析,会很容易产生盲点,可能与实际有落差。
  (本文原载于《佛教图收馆馆讯》第39期,2004年9月9)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