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论佛教道德的三个层次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武烈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佛教道德的三个层次

  “佛教在线”2009年2月20日登载了中国人民大学魏德东教授所写的《论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一文,全文约5,000字。文中将佛教道德分为“功利论”、“义务论”和“德性论”三个层面,并论证了各自的特点。文章认为,佛教道德的多层次性使它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境遇下人们的需求,进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佛教道德的“功利论”。“功利论”是以行为的效果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某一行为能够使行为者获得最大的利益,便是善:反之即是恶。“功利论”是佛教道德的重要内容。“业报论”是佛教道德“功利论”的支柱,佛教主张业力不失,有业必有报,其最简洁的表达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报的“时候”问题,佛教特别创造了“三世报应论”,即现报、后报、来世报。依据“功利论”的理论,佛教徒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由趋福避祸求得好报为指导,功利目的可以成为其行为的指针。佛教将利益回报分为物质性、精神性等不同的层面。其中超越业报,获得最终的觉悟为最高的福报。在道德实践上,佛教有自利和利他两类。自利是追求自己个人的幸福及解脱,利他是利益他人和众生。有人认为佛教的功利道德层面不够高尚,但它是佛教在民间传播的最强大的动力。满足大众的功利性需要是佛教得以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原因。

  佛教道德的“义务论”。“义务论”是将道德义务置于最高地位,强调道德规范的至高无上。佛教“义务论”的表现是其有大量的宗教戒律和道德规范,要求信徒实行。这些准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不容违犯。佛教创造性地将人类的行为准则分为两类并体现于“戒律”一词中,“戒”指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前者如“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佛教最重要的戒条。后者有“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相传佛陀首次说法就讲了“八正道”,从肯定性方面讲了佛教徒应该遵从的准则。戒、律是两类行为规则的集合,是消极地止恶与积极地行善的统一。

  佛教道德的“德性论”。“德性论”是,以人的道德品格为核心,善行与恶行的差别在于是否有利于提升人的品质。“心性论”集中体现了佛教道德的“德性论”。《法句经》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中“自净其意”即为改善人的德性。大多数佛教流派都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都有潜在的获得彻底觉悟的可能性。因此,学佛的过程就是提高觉悟的过程,也就是提升人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方面,禅宗发挥到了极致。禅宗打破一切既定的修行方式,主张搬柴运水皆是妙道,日常生活就是修行。在当代佛教中,这一理念体现为“人间佛教”运动,圣严法师提出的“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口号为最典型的表述。佛教具有种种的外在表现,但它的核心是通过改善人的德性,进而改善整个世界。

  佛教道德三个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就佛教自身而言,其道德功能的发挥是浑然一体的,其不同层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非排斥的。(武烈珍摘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