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影响帝国命运的僧人——探寻玄奘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影响帝国命运的僧人——探寻玄奘的精神家园
  一个是中国最杰出的佛教人士,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玄奘与大唐帝国之间的恩怨情怀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玄奘的一生,对中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的宗教和学术界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事实上,正是大唐雄风和长安城,才成就了玄奘的世界声誉,而玄奘也最终影响了一个帝国的命运……
  西行求法的偷渡僧人
  曾经有好几年,我每天都要经过大雁塔,每天早晚我都会向大雁塔道一声“早安”和“晚安”。早晨的大雁塔是那样寂寥,一如修建它的玄奘法师一样;而到了晚上,霓虹灯勾勒出了七层宝塔的轮廓,如一盏灯塔,照亮许多人心中的路。
  我的一些朋友也喜欢清晨醒来看见大雁塔的感觉,那时大雁塔尚被村落包围,几个朋友赁居在民居里,近得和大雁塔几乎触手可及。他们说,早晚看见大雁塔站在那里,就会觉得自己汲取的底气越来越足了。
  从小是从《西游记》中知道唐僧的,老实说,我不喜欢唐僧,而喜欢孙悟空,而我的女儿则喜欢好玩的猪八戒。我在书中和电视中与家人一起探寻唐僧的故事时,大雁塔周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在七年前,大雁塔南面强行拆除了民房,一个宽阔的广场产生了。那个广场成了我和家人喜欢逗留的地方,也成了全国各地游客喜欢逗留的地方。大家在那里放风筝,以大雁塔为背景留影。后来广场上又有了一尊青铜塑像,是踽踽独行的玄奘来了,风雪雨露中,玄奘的形象和大雁塔一起成了人们最值得留念的风景。许多孩子,就是在西安大雁塔南广场上,完成了心中唐僧与玄奘的对接。
  而我在心中完成唐僧与玄奘的对接却要艰难的多,我试图去复原玄奘的本真面目,我才发现,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呀。记得十年前我遇见今日大慈恩寺的住持增勤法师,那时他还住在大兴善寺,他言语不多,坐在佛堂里和我们几个朋友聊天,聊的内容,我只记得说要了解玄奘,必须读《玄奘传》。还有一幅刘自椟的篆书联:“日日是好日”,联句就挂在增勤法师的身后。到了今天,增勤修复了大慈恩寺的许多殿堂,包括玄奘纪念堂和广场上的雕像,他给人们提供了膜拜玄奘的载体。大唐雄风也因此有了一个坚实的具象。
  《玄奘传》是玄奘法师的两个徒弟所撰,在艰深的语句中,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近乎真实的苦行僧人的形象。贞观元年,26岁的玄奘来到了长安,之前他已经对佛法有了一些研究,他住在大庄严寺,跟道岳学《俱舍》,跟僧辩学《摄大乘论》,跟玄会学《涅槃》。没过多久,几位大德的学问他就悉数领会,僧辩叹道:“你可以说是佛门中的千里马呀,佛法将在你的身上得到大力弘扬,只可惜我们这些老朽看不到那一天了。”玄奘由此誉满京华。
  但玄奘并不满足,他遍谒众师,将各家学说与经典对照,结果发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发誓一定去西方佛祖所在的地方解答这些疑惑。他邀请僧人们一起上表请求西行求法,朝廷下诏不许。在那个时候,唐太宗的视野里,文治武功之中,佛教尚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众僧人都告退了,只有玄奘决心独自上路。
  唐初国家政权刚刚建立,疆域还没扩大多少,朝廷下诏禁止百姓走出国境线。玄奘西行求法,名不正言不顺,他只好选择偷渡的方式,做了一个西行的云游僧,独自向遥远的天竺进发。
  他从长安出发,心中好不苍凉,一个人独自面对异域不可预知的未来,真的需要强大的人格力量来支撑自己的信念。他离开长安城投宿的第一个地点,据说是西山寺,离长安城不远。据传寺庙是玄奘建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寺前有黄堆潭,水面约十亩,色绿清澈,四季不涸。玄奘西行时,经过此地,他在潭中饮马,见潭水清幽,环境优美,心中便发愿若取经回来,定要在此处修建一座寺庙。也许他面对那一泓碧水,看到人的渺小,而更加激起了自己宏扬佛法的大愿。
  “春秋寒暑一十七年,耳目见闻百三十国。偃异学之高车贲,拔同师之巨帜。名王拜首,僧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
  玄奘没有想到自己远游天竺,取经就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17年时光。玄奘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唐帝国重开丝绸之路的一个契机。玄奘在西域和天竺各城邦国家开讲辨论,建立了崇高的威信,并与许多国王和高僧结为深交。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正是从他身上看到了这一点,化干戈为玉帛,用商业和宗教怀徕远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佛教也在帝都长安走向鼎盛,玄奘自然就成为唐代佛教的领袖人物。
  法门领袖归来
  唐僧的回归在唐初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因为玄奘的威名已经从西域传回了祖国,这让唐太宗也充满了好奇,他觉得有必要对这个僧人刮目相看了:一个偷渡出国游学天竺的僧人,一个人能走那么远的路途,而且他的魅力还征服了那么多的异国君王。西域各国以“唐僧”称呼玄奘,这本身就是唐帝国莫大的荣光。皇帝好奇,百姓们对这个传奇僧人更是十分好奇。
  贞观十九年春正月,玄奘给唐太宗上书,说自己取得佛经回来了。当时唐太宗正在洛阳统领兵马准备征伐高丽。接到上书,得知玄奘即将携带佛经、佛像回国,唐太宗便命令留守在长安的左仆射房玄龄迎接。房玄龄派遣右武侯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长安令李乾佑奉迎。
  “是日有司颁诸寺,具帐舆、华幡等,拟送经、像于弘福寺,人皆欣踊,各竞庄严。翌日,大会于朱雀街之南,凡数百件,部伍陈列。即以安置法师于西域所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又安置法师于西域所得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明论三十六部,声论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以二十匹马负而至。”“始至朱雀街内,终届弘福寺门,数十里间,都人士子,内外官僚列道两傍,瞻仰而立,人物阗阖。”玄奘的弟子释彦叹道:“遗法东流,未有若兹之盛也。”
  只可惜今日那座迎接玄奘的寺庙弘福寺,如今只剩下土堆了,让人无从凭吊。
  二月,玄奘法师在洛阳拜谒了唐太宗。在仪鸾殿,唐太宗就问:“天竺与我国阻隔着遥远的山川,人们的风俗、语言、心理各不相同,我真的很奇怪法师竟然能抵达那里,并能取回真经。”接着又详细询问了雪岭以西及印度的物产风俗,听完他叹道:“你所说的是当年张骞都没听说的东西,司马迁和班固的史书中也从没记载过呀。” 他赞叹说:“昔日苻坚称赞僧人释道安是神器,举国尊敬。今日我看法师话语典雅,人格风骨贞洁而高尚,不仅不愧对古人,而且还要超越他们很多。”他册封玄奘为三藏法师。何谓三藏?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玄奘法师三藏皆通,乃能遍觉(大彻大悟),因此赢得僧人登峰造极的称号。
  唐太宗还叮嘱玄奘详细记录十七年来的所见所闻,于是十二卷的名著《大唐西域记》由此诞生了。
  在洛阳时,玄奘对唐太宗说,他想在少林寺里翻译佛经。太宗听后说,可在长安弘福寺里翻译经文。玄奘说在弘福寺打扰太多,愿闭寺译经。太宗允诺。
  专为玄奘成立的第一个国立译经院从此成立。当年,全国各地寺庙里的高僧齐聚长安弘福寺,在玄奘的带领下,开始翻译佛经。
  从高丽归来,唐太宗经常召玄奘入宫长谈,期间还多次劝说玄奘还俗入仕,但玄奘坚持说要“阐扬遗法”。唐太宗见他决心坚定,也就不为难他。在玄奘翻译的经书刊印时,唐太宗亲自写下《大唐三藏圣教序》,敕贯众经之首。序中更称玄奘为“法门之领袖也。”“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弘福寺寺主圆定及京城僧等,请求将序文镌刻于金石,珍藏在寺庙中,得到了太宗的认可。后来僧人怀仁收集晋代书家王羲之的书帖,一幅王羲之精品书法版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从此留存了下来。如今,它成为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受到后代书家的顶礼膜拜。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唐太宗又赐玄奘价值百金的衲袈裟一领,剃刀一口。两月后又下旨说:“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此旨一下,全国三千七百一十六所寺庙,就多了一万八千五百余僧尼。唐代佛教从此走向了振兴之路。
  玄奘留下的标志性建筑──大雁塔
  也就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玄奘的声望继续上升,他成为皇家寺院的上座。这一年,唐高宗还在东宫做太子,为了纪念自己的母后,补报慈母大恩,决定建立大慈恩寺。唐高宗恳请父皇在慈恩寺设立翻经院,建立国立的译经道场,同时剃度三百僧人,另请五十位大德高僧入寺,以玄奘为慈恩寺上座。
  迎接玄奘法师入慈恩寺,唐太宗和太子动用了朝廷仪仗、东宫卫队、长安和咸宁两县乐队,并请大德高僧数百人伴送,出动车辆数百乘,动员长安军民数十万人,以致京师万巷皆空。
  唐太宗和太子、后宫等在安福门楼,手执香炉,目送玄奘远去。经像在大慈恩寺安放完毕后,宫廷乐队还在大殿前演奏了九部乐、破阵舞等乐舞。
  在玄奘巨大的社会影响下,“玄风重盛,遗法再隆。”
  玄奘想在慈恩寺里修筑一座三十丈高的石塔,一则保存西域带回的佛经与神像,二则防止火灾。永徽三年(652年),他给唐高宗上书后,皇上派中书舍人李义府来告诉他说,石塔工程浩大,一时难以完成,还是用砖砌筑吧;也不用法师太辛苦,已命令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捐献出亡人的财物,帮助法师修成此塔。在筑塔的奠基仪式上,玄奘回忆求经历程,以及去世的唐太宗对他的厚遇,不禁感慨良多,他说:“我到达佛祖留下圣迹的地方,参拜了全部的神灵,只要有弘扬佛法的人,我都去寻访正确的佛法。到一个地方,我就悲叹这是我以前没能见到的;遇见一句真言,我就庆幸自己又知道了以前没有听说过的,我用自己的全部身心,缮写下了那些佛祖留下的经文。我求取真经的愿望达到了,便回到祖国,我又遇见了英明的君主,允许我翻译佛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太宗皇帝已经撒手人寰,当我也一样离开人世的时候,我很怕这些三藏梵文经书善本,会零落于世,二位圣上的手笔,也寂寥得无人知道,所以我想恭敬地修建这座佛塔,打算安置带回来的梵文经书,再为二位圣上的圣旨树两座丰碑。”
  玄奘亲自担运砖石,两个月后,佛塔造成。塔有五级,并相轮、霜盘高一百八十尺,塔基四面,各140尺。层层中心都有舍利子,每层都放有一两千枚,总数达一万多枚舍利子。顶层以石为室。塔是土心砖表,没有盘梯。塔南立有二碑,是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手书的《三藏圣教序》和《述圣记》。
  武后长安元年(701年),五层塔倒塌,天后和王公出资改造为十层,内部改作空心,可以登临。后又改建为七层。
  “浮图高耸,万法归一。”那时的大雁塔,就已经成为长安城中的盛景。唐代诗人岑参、杜甫、高适诸人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登临该塔,咏诗道:“四角凝白日,七层摩苍穹。”
  玄奘初建此塔时称为经塔,后改叫雁塔。据《天竺记》说:“达口亲见”国有迦叶佛伽蓝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玄奘游学印度曾见此塔,故改称雁塔以为呼应。当时雁塔落成时,17岁的僧人义净倍受震动,发誓一定要步玄奘的后尘,去“西天取经”。玄奘去世七年后,义净决意从海路赴天竺,在大海上航行两年之后,他踏上了印度次大陆,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义净回国后,筑塔译经。后人称义净所筑塔为“小雁塔”,玄奘所筑塔为“大雁塔”。千余年来,大小雁塔巍然耸立在长安南郊,交相辉映,成为今日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旧传唐代有进士雁塔题名的盛举,但题名碑今天都不存在了。慈恩寺大雄宝殿南侧倒是留有明清举人题名碑近百座,当是唐代士人雁塔题名的流风。
  一代宗师的成长之路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玄奘就任大慈恩寺上座不久,太宗就驾崩了,玄奘当时就在太宗身边陪侍,他目睹英君去世,感到人生无常,越发珍惜光阴。他从铜川玉华宫回到慈恩寺,专心翻译佛经,不浪费一寸光阴。三更时稍稍休息一会,五更就起来,诵读梵文经书,用红笔划出重要的部份,准备好早上要翻译的经文。他在慈恩寺里阐述西方圣贤经典,教育弟子,高论阔谈,毫无疲惫之感,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强,超越常人。
  佛教是敢于自己创造的宗教,玄奘就走的是教内自己创造的道路,他因此成为一代宗师。
  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就学于戒贤论师,尽得其传,他回国后发扬光大,创立了佛教的法相宗。可以说法相宗继承了印度后期佛教的经典理论,属于典型的佛教经院哲学。这宗所依的经论称为六经十一论。六经就是楞伽、阿毗达摩、华严、密严、解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等。十一论是瑜伽师地、显扬、庄严、辨中丑、五蕴、杂集、摄大乘、百法明门、分别瑜伽、二十唯译、成唯译等论,十一论中所谓一本十支,就是以瑜伽师地为本论,其他各论为支论。玄奘弟子千余人,以窥基为首,窥基久住慈恩寺,协同恩师译经,故后世称窥基为慈恩法师。
  窥基是玄奘的嫡传大弟子,俗姓尉迟,相传是唐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子,玄奘见17岁的他眉目清秀,聪慧过人,称赞他不愧为将门之后,就决定收他为徒。他却说,若让娶妻、不忌荤血,方才答应。玄奘一口应允。永徽五年(650年),高宗下旨度窥基为僧,玄奘和他的这个高足同住慈恩寺,师徒唱和,因此法相唯识因明诸经论,先后译出,宣扬海内外。
  窥基才高志大,磊落不羁,出行时总有三车相随,前一车载经论箱箧,中间车子自己乘坐,后一辆车子载着家妓、女仆、酒肉等等,时人称他为“三车和尚”。窥基聪敏博学,深得玄奘器重,他担当着笔受重任,对经文进行润色。在翻译法相唯识宗的重要典籍《成唯识论》时,玄奘接受了窥基将十家学说加以糅合译编的建议。玄奘后半生主要致力于佛经翻译,而窥基则全力从事著述,阐发唯识宗的精义,后世赞他为“百部疏主”。窥基在《成唯识论述记》中说:“识性识相,皆不离心。”他认为,人的本性以及世界的一切现象,精神的物质的现象,都是心的产物。法相宗认为客观世界的事物都是“识”(人的感觉思想)的产物。他们的口号是“唯识无境”,主张只有主观(识)而没有客观世界(境)。
  圆测为新罗国王之孙,贞观中出家师从玄奘,并参与玄奘大师的译经工作。也对唯识宗的经典研究有很高的造诣。
  日本僧人道昭、智通、智达等先后来中国留学,投于玄奘门下,学习法相宗佛理,并于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回国弘扬此宗。
  开启中外交流的大门
  玄奘大师远行西域朝演佛学,是与唐帝国版图扩大国威远扬相适应的。玄奘游学印度,精于佛经,被印度大小乘经师尊为“大乘天”。因此,戒日王托玄奘归国致候唐太宗,就有两强互重交盟和好之意,唐太宗听说后遣使通好,从而确立了中印友好邦交,终唐之世,都为友好之邦。中印文化交流,玄奘的功绩当推第一。
  玄奘归国后,身边集合了全国学有专长的一大批学者,门下人才济济,一时间长安成为世界佛学中心。亚洲诸国如印度、朝鲜、日本、等国的佛教徒闻风而来,云集长安。真腊国(今柬埔寨)的佛教使者带来了优美的歌舞,给我国的绘画中留下了“菩萨蛮”的形象,在词章中留下了“菩萨蛮”的曲牌。而玄奘任上座的大慈恩寺,更成为外国僧人首选的挂单之所。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中天竺大菩提寺沙门(僧人)法长带领印度僧人智光、慧天等人,给玄奘带来书信和方物。两年后,法长又带着玄奘给智光的书信和礼品返回印度。
  玄奘西行求法以后,数以百计的后继者不断涌现,他们向国外带去了中国的文化、音乐、绘画和医学等,传入印度、尼泊尔、伊朗等国。而印度的数学、医学及制糖技艺也传入了中国。
  张骞通西域刺激了西汉对西域的探险,而玄奘的西域之行,孑然一身横跨大漠,则是唐王朝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和平信息的最好体现。在玄奘身后,络绎不绝的外国学问僧来到中国,如日本著名的“入唐八家”等等,都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1955年日本宗教年鉴记载,日本法相宗时有四个宗派,86个寺院,一个学院,信徒十多万人。日本法相宗,也是玄奘的余光。
  欧阳大德曾为玄奘作赞:“悠悠南行,五十三德,孑影西征,百二八国,弘始前骖(指法显),开历后翼(指义净),竺梵支文,斯轨斯式…
  玄奘离世,“朕失国宝矣!”
  在长安城里,玄奘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他似乎成了大唐的具体象征,博雅而宽容,他的后半生,一是传教门徒,二是译经。在唐高宗即位后,玄奘请求皇上派大臣参加翻译佛经,得到批准。接着玄奘又请皇上亲笔书写了《御制大慈恩寺碑文》,碑石落成时,慈恩寺盛大的佛事活动,吸引了数万信众来寺观瞻。
  但玄奘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当年玄奘去西域翻越雪山,得了冷病,多年来一直靠药维持。显庆元年五月,玄奘旧病发作,几乎病危。高宗听说这个消息,立即命令太医给玄奘治病,每天还派几次使者去询问法师的病情。一个皇帝对一个高僧的珍惜,连玄奘的弟子都说:“慈爱的父亲对待自己的儿子,也不过如此。”经过太医五天的昼夜治疗调养,玄奘的身体又恢复了过来,这一次,唐高宗从死神的手中,为玄奘抢回了八年的时间。病愈后,玄奘上表说,自己的生命朝不保夕,恐怕以后有些事情再说就没有机会了,他请求定佛道名位及废僧尼依俗问罪事宜。皇帝满足了他的请求,并接他住在宫中翻译佛经。从此僧徒们安心修习佛法。
  玄奘晚年,还回过洛阳,还乡改葬了父母的遗柩。他再次请求到少林寺翻译经书,但高宗依然不准奏。
  唐高宗将铜川父亲的行宫玉华宫改为玉华寺,作为第三处专门为玄奘而设的国立译经道场。显庆五年春正月一日,玄奘开始在玉华寺翻译梵本二十万颂的《大般若经》,至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译出了六百卷的经文。当写完经书的最后一个字,他合掌欢喜地告诉众徒弟说:“这本经书和此地有缘,我能来到玉华寺,都是佛经之力量促成的。以前在京城里,许多种因缘扰乱着我,简直都没给我终止的时候。”玄奘为翻译《般若》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他自知无常将至,便给徒弟留下了遗言:“找一个山涧僻静的地方安葬我,不要离皇宫和寺院太近。”
  麟德元年春正月一日,众僧请求翻译《大宝积经》,玄奘见大家热情高涨,便拿出梵本翻译了几行,他忽然停了下来,说此经和《大般若》相同,他知道自己没有心力来翻译了,死期已至,大家一起到兰芝山谷中礼佛去吧。此言一出,佛堂里的僧人们莫不潸然泪下。礼佛归来,他便不再从事佛经的翻译。
  七天后,玄奘的一个弟子,名叫玄觉,来自高昌,他梦见一座高大庄严的宝塔忽然崩塌了,从梦中惊醒后,他把梦说给玄奘师父,玄奘说:“这是我离世的征兆。”
  正月九日傍晚,玄奘在屋后小渠边跌倒,小腿蹭破,他躺下后,气息就渐渐微弱了。正月十六日,玄奘好像从梦中醒来,他说,看见眼前有一株鲜净可爱的白莲花开放了。次日,他又看见千百人穿着锦衣带着珍宝来到了卧室,院子四周的山岭树林间都插着幢幡,无数宝舆载着香食美果来供养他。玄奘忽然回光返照,他命令嘉尚记录自己所翻译的经、论,合计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写《能断般若》、《药师》、《六门陀罗尼》等经各一千部。他的自著五种,现仅存《大唐西域记》和《八译规矩颂》两种。
  正月二十三日,玄奘口中诵道:“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西行求取真经,苦修终身,玄奘皓首穷经,但他依然觉得自己没有参透真经。
  二月四日,玄奘不饮不食。次日夜半,玄奘离世,“从足渐冷,最后顶暖,颜色赤白,怡悦胜常,过七日竟无改变,亦无异气。”远在长安慈恩寺的僧人明慧那夜见北方有四道白色彩虹直贯慈恩塔院,他想起昔日如来佛灭度时有十二道白色彩虹从西方直贯太微星,心想难道是玄奘法师无常?天明他告诉大家自己所见所想,众人都责怪他胡言乱语。可是二月九日玄奘离世的噩耗传来,大家都不胜唏嘘,法师心中还眷恋着承载他心血的、藏于大雁塔的经卷呀。
  房州刺史窦师伦向皇上报告说法师已亡,唐高宗听后哀恸伤感,连说:“朕失国宝矣!” “朕失国宝矣!”
  麟德元年四月十四日,玄奘被葬于浐河东岸的白鹿原上,京城邑及各州县五百里以内前来送葬的达百万余人,当天穿着孝服露宿在玄奘墓所边的人就有三万余人。
  玄奘墓地处高岗,皇帝每次上朝,在大明宫都可远远看见他的墓碑,唐高宗十分伤感,总章二年(669年),便下旨将玄奘迁葬于樊川北原,并营建舍利塔和寺院,寺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从而形成了今日的兴教寺。在玄奘塔两边,还有他的弟子窥基和圆测二僧的灵塔陪伴。
  佛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在唐代,中国的封建政权已经到达成熟的顶峰,统治阶层已经完全理解了佛教的全面功能。所以英明的唐太宗就给予玄奘无上的荣光。唐高宗对玄奘也是恩宠有加,礼遇有加。两位帝王给唐代礼佛定下了基调,佛教全盛于唐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自唐太宗至唐帝国消亡,“佛教外交”给唐室带来了无穷之惠。
  玄奘生前,他传播佛教充满了智慧,他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先让皇室接受佛法,再向全国推行。他甚至把唐高宗的儿子都收为弟子,号为“佛光王”。在玄奘的身教下,佛教各宗派的创始人都和皇室以及王公贵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受皇权的支持与保护,另一方面也为皇权祝福和效力。唐高宗死后百日,皇室为他创建大献福寺;唐中宗即位,宫女们集资建小雁塔,“为天子祈福”;武则天在世时,爱女太平公主为她建罔极寺;武则天逝世,唐中宗为她修建圣善寺。上行下效,宦官高力士修建保寿寺,宰相王缙修建宝应寺。一般的官员和家庭富裕的佛教徒,则在私宅中造寺,为佛供奉香火。佛堂就更加普及于百姓家中了。
  后来的唐宪宗、唐懿宗更是笃信佛教,先后举行空前绝后的迎接佛骨大典,影响至今,陕西法门寺的佛骨迎送仪式,仍然会牵动世界关注的目光。
  结交佛友,清谈佛理,更是唐代知识阶层的风雅乐事。唐代盛极一时的“俗讲”,是后世“说唱”文学的滥觞,其实也是僧人传播佛教祸福因果思想的产物。最著名的如《太子成佛变文》和《目莲救母变文》。
  佛教全面影响了唐人的生活,以至于鲁迅叹道:“唐人大有胡气!”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南印度僧人菩提支送来梵文经论,并奉女皇之命,翻译经书53部111卷。从玄奘当年取经,到他身后印度僧人的主动送经,可逆反应已经形成。
  在玄奘的身后,他的日本弟子将“法相宗”传入日本。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日本僧人玄日方从长安带回日本汉文经论五千余卷,以后日本著名的“入唐八家”也带回大量经论,并编成一部《请来目录》。更为杰出的日本僧人空海,他于唐宪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入唐,居于西明寺,他遍访长安高僧,拜于青龙寺惠果法师门下,学习“真言宗”,学成返日后,弘扬佛法,受到日本朝野尊崇。他所著的《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著作,对沟通中日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1984年,中日两国共同在青龙寺旧址上建立了惠果空海纪念堂,以见证那源远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
  在唐代,中国佛教的六大宗派三论、戒律、净土、真言、唯识、华严各宗,遍传海内外,长安佛教在当时放射出了万丈光芒。可以说,这一切,正是以玄奘为领袖的佛学大师们,对印度佛经的学习与阐发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推动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进而达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从而创建了博大精深的佛教哲学,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
  灵骨星散于世
  离开人世的玄奘,仍然时时受到人们的关注。他的传奇经历,让人世代传说。中国佛教中的十八罗汉,是把印度原有的十六罗汉,加上斯里兰卡的高僧庆友和中国的唐代高僧玄奘。后世《西游记》的加工渲染,更让唐僧变得妇孺皆知。
  而玄奘留下的灵骨和灵塔,也让人时常牵挂。唐末战乱,因传玄奘葬以金棺银椁,故灵塔被盗。1943年,日寇在南京中华门外山丘上修筑神社,掘出装有玄奘顶骨的石函一个。据石函铭文,人们才知道,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僧人可政在终南山紫阁寺得到玄奘顶骨舍利,遂携回江南,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埋葬于金陵长干寺(后改为天禧寺),并建三藏塔。元明两代三藏塔都经过改葬。至清咸丰年间,三藏塔毁于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火中,三藏遗骨遂不为人知。日寇得到出土的玄奘顶骨和随葬的其他文物后,原想将全部顶骨和文物据为己有,后经汪伪政府交涉,日本留下一块,盗运至日本琦玉县慈云寺收藏,其余的被南京灵谷寺、北京法源寺、广州六榕寺、成都大慈寺、天津大悲寺珍藏。
  1956年,中国佛教代表团达赖、班禅两大师访问印度,礼赠玄奘顶骨舍利给印度,这份玄奘灵骨,来自天津大悲寺。印度总理尼赫鲁亲自举行了受礼大会,并参礼玄奘当年留学的那烂陀寺故址。中国代表团还赠金130万元,协助那烂陀寺故址修建玄奘纪念馆。
  如今在台湾日月潭玄奘寺内,也保存着一份玄奘顶骨,那是在1953年秋,由章嘉活佛、印顺法师等在台湾的佛教人士向日本争取到的,玄奘寺附近还建有慈恩塔。
  到2004年为止,玄奘大师的灵骨分别奉安在日本琦玉县慈恩院、奈良市药师寺、中国南京灵谷寺、玄武湖山塔、成都净慈寺、西安大慈恩寺玄奘三藏院、台湾玄奘学院,以及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纪念堂。原北京广济寺和广东六榕寺分得的两份已毁于“文革”时期,成都净慈寺保存下的遗骨,是当时佛教人士日日系在腰间才保存下来的。另外,
  玄奘的余光
  行走在西安街头,随便问路人,大雁塔都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地标。唐僧也不例外,他已经和大雁塔连在一起。每年有上千万人去朝拜大慈恩寺,他们都是受玄奘精神的感召而来的。在大雁塔南北广场上,每天都会看到摩肩接踵的人流,他们是黄皮肤、白皮肤、棕皮肤、黑皮肤,我在人流中倘佯,我分不清人们来自何方,但我知道,他们来到这里,是要把神话与传说中的唐僧复原,结果是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们礼赞玄奘说他是“民族脊梁”,所有的赞美都献给他似乎都不过份。大慈恩寺有一幅对联这样说:“也是凡人行千载状传之不朽,若非佛圣一身焉领两提婆。”我在寺院里看到,玄奘取经壁画前涌入的人流最多,在一幅世界地图上标出的玄奘西行路线图面前,许多白种人陷入深思,在那久远的年代里,一个僧人如何用一己之力,完成了五万里的远行?
  在慈恩寺的藏书室里,一位女尼给我拿出了许多经卷,她说:“这都是玄奘祖师给我们留下来的。”她又环顾四周,说:“你看到的一切经卷,都和玄奘有关。”
  而在大雁塔的周围,大唐芙蓉园、唐乐宫等许多地方,曾经被玄奘欣赏过的“秦王破阵乐”、“菩萨蛮”等歌舞也在日日上映。玄奘的遗骨从长安城分散到各地,每一处都成为人们缅怀的圣迹。但是,玄奘的余光,已不仅仅体现在佛教界,它已经穿透历史的烟云,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