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僧青年教育应立足于生命觉醒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禅心剑气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僧青年教育应立足于生命觉醒
  作者:禅心剑气
  近年来关于僧教育的讨论是在教学两界都是非常热烈的,但是我在写文章时发现一个问题,所有的文章缺少坚实的教育学理论而流于空乏,一些重要实际问题仍悬而未决,其实僧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必然在某些方面符合教育学的规律。教育就是一个互动过程,当世俗教育已经反思灌输式教育的种种弊端后,以佛学院为主要形式的僧教育仍在步世俗教育的后尘,采取全然的灌输式教育,而于师资、师源、制度、资金方面,远远落后于世俗高校。那么,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怎么可能产生那种领导世俗精英的大才呢?
  我还发现一个问题,不囿于现实而想取得进步的话,必须说真话,把问题的实质全盘托出。想发表的论文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论文必须考虑到整体话语,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体话语遮羞,这样将减损分析问题的深刻性与敏锐度。
  现在关于僧教育的文章,多从教育主体的立场入手,以僧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评估体系等为着眼点,指出种种不足,而为僧教育思想理论不断完善补充。我是一名僧青年,我愿意来个换位思考,从我僧青年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出发,说说我们僧青年渴望一种什么样的僧教育,或许这另一个角度也对僧教育的看法是有益的。
  首先,教育对象作为受教育者,特别是为一名青年受教育者,我们应该清楚我们受教育的目的,即教育目的,目的是什么?目前的答案呈多元趋势,但综合起来,也不唯两点:
  一、作为纯粹的宗教人,出世解脱是我们赖以为僧的主体本位,这是终极的目的。缺此目的,僧不足以为僧,也就是说,失去了为僧的意义,也就遑论僧教育了。
  二,作为生活在世俗层面的宗教师,我们有义务使我们的教团获得延续发展。住持佛法依赖僧。虽然在现代,佛教在家修行团体的强大话语,已经减损了佛法僧主持的本位性,但强大的传统寺院组织仍为僧团对佛法的住持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终极的解脱的过程,那是个体身位自下而上的纵向打通的修持实践过程。教团延续的使命,则必须依赖于我们化世导俗的功能。
  佛法是出世的,作为组织形态的佛教是世俗的,世俗的组织必须面对世俗张开,接受世俗的考验。对一个对世俗毫无化导作用而能存在于世俗的宗教,那是不可思议的。问题在于,如何真正地化世导俗而不为世俗所化导呢?这不但是佛教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人间佛教在当代能否健康开展的关键契机。
  能在如上两方面都达到一定程度或是能勤求精进的,就能称之为僧材。反之,无论他读过多少年佛学院,佛学院的教育对他来说,也是失败的。
  “佛说八万四千法,对应八万四千种机。” 世尊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启发示教育,是一项生命启发的觉醒工程,现代的佛学院教育不能忽视此佛陀教育最伟大的传统。“学为人”是明末有“南国儒林第一人”之称的儒者王船山的重要教育思想:学习是为了做好人,做一个应该做的人。佛教教育在这方面更重视,这是人本的教育思想,与现在以市场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机制是大不相同的。其实佛教徒在这方面,有更杰出的教育思想,“学为佛”,佛就是觉,生命不断的觉醒,以至于达到完整的大觉。
  佛学院的教育对象年龄差距较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对象的主体,还是青年人。青年人有青年人的特征,青年人是有激情、有理想的,而度过了童稚的懵懂,少年的轻狂,青年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他在这个年龄时段,也是渴望被觉醒的。
  从五四刊物《新青年》对中国一个世纪的影响来看,这是可作为明证的。从太虚大师创办《海潮音》,发倡新僧运动,也可以作为中国僧青年被唤醒的一个标志性阶段。大师门下,僧材济济,门徒清秀,这都得益于大师的思想与行动,触动了当时的僧青年,使他们找准了方向,觉醒了僧之为僧的生命价值。在这种觉醒的冲击下,他们聚集到大师身边,为了法义,为了佛教,也为了自己的宗教生命,勤求精进,勇猛无畏,开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大师是真正的导师,把生命追求的火炬递给了他的门人。
  大师在革命失败后写了《我的革命失败史》。法尊法师在他的读后感里说:“我不认为大师的革命是失败的,相反我认为是成功的。作为后来者的我,也不认为那是失败的,只有什么也是不做,才是真正的失败。”那是一种行动力缺失的表现,当代佛教界就是这个现象。大师没有能完全扭转当时佛教界的颓风,但他开创了一个时代,自他之后的一个阶段内,名僧辈出。中国佛教近代教内思想,没有大师,估计将毫无声音。
  以青年为主体对象的佛学院教育,首先要担负一个唤起的责任,从个体身命来说,要唤起我们对于解脱恒久的坚持;从社会化导角度来看,要唤起我们关注苦难的意识,对苦难的关注,是菩萨道必要的精神品格之一。呼唤我们生命中涌动的激潮,让我们自觉的、自发的去求索、去追问。在不断的追问下,一切都会明了起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并没有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刨根问底罢了。”然后佛学院在觉醒的僧青年中起个引导作用,这就够了。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大师涌现,就是因为宗教情怀唤起了祖师们的自觉意识,为了法义,涉山跋山,远走异国。而在跋涉或行脚的过程中,又切身地感受着这尘世的苦难。在此两纬并重的关注下,大师们自觉地将自己陶铸为圣贤。
  被启蒙,也就是我作为一个僧青年对僧教育的希望与要求。启蒙永远应该是进行时而非过去式,从生命觉醒的角度说,我们还未被启蒙过。
  但当代僧教育未必马上就能具备生命觉醒启蒙的功能,在此情况下,作为僧青年的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启蒙?只有一条道路,自我启蒙。
  这是一个灵魂痛苦的蜕变过程,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生命觉醒。然而自我启蒙也有自我启蒙的好处,自我启蒙了的人,往往容易拥有自由思想、独立探宗的精神。在勤学奋进的基础上,是必然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材的,不至于成为奴才。在整体话语的淹没下,中国佛教在现代,拥有一个培养奴才的适合温床。在我看来,真正的僧材,应该冲决这个罗网,为佛教在世界宗教论坛内发出振聋发聩的强音。
  真正被启蒙觉醒了的僧青年,他应该如同王英琦说的那类不才松式的人才一样:以智慧和坚韧穿透了人生一切的虚无和悲剧,以适应社会为手段,以改造俗世为目的,最终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且为人类精神塑造做出巨大贡献。而青年僧才的独创性和独特性,应该具有思想与理想一定的普遍性和深度,且应以这思想和行为对时代历史产生影响。
  清末张亨嘉出任京师大学堂监督(即校长),举行就职仪式时,张致训词曰:“诸生听训!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自此以后,“为国求学,努力自爱”,就成为号召中国青年为国为家,自强努力的口号。举目中国之佛教,何尝不是内有千年之积弊,外有以物质主义为基础的文化思想及其它宗教思想的冲击,内忧外患,僧青年可曾想过要“努力自爱,为教求学”?
  至于为学的方法,用孔子的“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五个步骤是不坏的,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知行合一的求学方式。后来的儒者脱离了这种知行合一的观点,重知而轻行,导致了儒学的积弱。而僧教育而是要求知行合一,在解脱的过程中,认识论和方法论都是为实践打好基础,而绝不是以认识论和方法论含融各部的哲学体系。
  至道无难,唯嫌抉择,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的过程,都是让我们思考抉择的过程。抉择,不光是抉择一种法门作为修行方式,而是抉择一种真理作为自己永不改变的生命追求价值。正如内学院一系强调的“由言教变迁之实,求观行签证之真”。笃行,是不折不扣的实行,是心理与行动的合一,这种行动,是自觉的,紧迫的。知行合一,如此紧扣相环。
  作者后记:想再写下去有些累了,没有按论文稿纸,完全临屏所作,与论文所谈也完全不一样。因为匆忙,难免言而无宗,理路不清。但也没关系,说自己的话,胡言乱语也无所谓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