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邱紫华教授讲座“禅的人生境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邱紫华教授讲座“禅的人生境界”(减缩版)
  林健

  5月9日,著名学者邱紫华教授做客南风讲坛,为市民带来讲座“禅的人生境界”。讲座以独特的、鲜活的禅学和生活中的故事为例,深入浅出、极有趣味地阐明了禅学的基本思想。在此,我们特摘选并整理归纳讲座的精彩部分,以飨读者。
  嘉宾介绍: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东、西方美学史及美学理论研究。已出版专著包括《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引论》、《东方美学史》(上下卷)、《东方美学简史》、《东方美学与艺术》、《印度古典美学》以及《西方美学史》中的第二卷《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美学》等。其中专著《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引论》、《东方美学史》等多次荣获教育部、湖北省、及武汉市等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几年在央视百家讲坛、湖北省荆楚讲坛、深圳文化大讲坛、武汉名家讲坛制作系列节目和讲座。
  讲座现场:
  什么是禅?
  禅不是烧香拜佛,不是诵读佛经,修炼打坐。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是一种独特的哲学观念,是一种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是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所以,禅不是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也不能用下定义的方式加以概括。
  禅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万法皆空”。“万法皆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无常;其二是无我。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万法皆空”这一命题。我先讲“无常”。
  “无常”就是指世事无常,一切东西都是在变化中存在,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万物和人,不断生成与消失的,一切都只是刹那间的、短暂的存在,世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不变化的东西,包括人的生命和精神思想都是变动的。人的一生就是处于不断的弯化之中的。这就叫做“无常”。
  不断变动的现象都是无法把握的,就像你想去把握住闪电雷鸣和风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佛教、禅宗把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把握不住的现象叫做“空性”。
  “黄河无滴水,华岳总平沉。”滔滔的黄河水,总有一天会变得没有一滴水!几千年来,黄河至今已多次改道,旧河道上不是没有水了吗?况且,随着地球的死亡,黄河终有一天没有一滴水的时候!华岳就是西岳华山,华山终有一天会消失,会变得和地面一样的平整!就是从一切皆变的角度看待黄河和华山的变化。
  中国人善于从“无常”、“变化”的角度看待社会和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
  明代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开篇词、《红楼梦》中的《好了诗》和《好了歌注》都是禅的无常思想。禅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就是:一切皆变,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禅的精神就是这样一针见血地悟透了人生世事。
  什么是“无我”呢?“诸法无我”中的“法”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有译为“色”字的。因此,佛教术语中也有人把物质世界也称之为“色界”。所谓“诸法无我”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四种极细微的元素(地、水、火、风)和合而成。这是从事物的组成、构成方式来看待事物的本性。事物这种和合而成的组成方式,佛教称之为“因缘”。这是强调,任何事物都没有自身的、特定的、与其他一切事物不同的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由这四大元素和合而成,天下一切事物在构成的元素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形式、形状不同而已。例如,花草、树木、人、狗、鸡、鱼、石块等都是地、水、火、风等四种极细微的元素和合而成,任何东西没有独一无二的、与别的东西完全不同的那种构成元素,也就是说,万物的本性相同。既然万物的本性相同,就不存那种所谓的单一的“我”的本性。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没有自己独特的本性,万物的本性相同,万物的本性都是由四大元素混合而成的。这叫“法无我”。
  “法无我”也就是从事物的本性上说,没有任何事物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本质、本性。我们无法从万物中抽取出自己的独特的根本特性,这就叫做“法无我”、“无我”。
  佛教和禅宗把这种无法抽取出来的、与众不同的、自己独特的本性叫做“空”、“空性”。所以,佛教所讲的“空性”或“空”,其实质就是否认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单一的、独特的“自性”。
  除了“法无我”之外,还有一个观念就是“人无我”。
  对于人来说,在人的组成因素上,在人的身心构成上,每一个人都是同一切事物一样,也是地、水、火、风等四种元素和合而成的,任何个体不存在独立的、与别人完全不同的组成元素和本性。如果某人的人体组织同别人完全不同,医生就无法给这个人治病了,这种人就不叫做“人”。这种组成上的非个体的性质,“万人同一 ”的性质,佛教哲学家称之为“人无我”。如果有人坚持强调“人有我”,那就像你打算在无垠的大海中,偏偏要去区分出某一滴水珠是我、是你、是他一样,不是很可笑吗?如果你是一片雪花,你能在漫天大雪中,在厚厚的积雪中区分出你是哪一片雪花吗?所以,你要寻找与众不同的“自我”、确立独特的、惟一的“自我 ”,就是非常愚蠢的想法。
  佛教认为,不仅每一个事物都是四种或五种细微元素和合而成,而且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一切事件,都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和合”而成的,佛教把“和合”也叫做“ 因缘”。一切事物及行为都是因为“和合”而成的,一切事物和行为也都是因为“因缘”而起的,任何单一的质料和任何单一的行为都构不成事物和行为。这就是佛教哲学的“缘起论”。例如,家庭是由夫、妻、子、女和合而成;单身的男人或女人都不能够叫做“家庭”,即便男女结合而没有生育子女,这个家庭也是不完整的家庭。一场战争,也是多种原因,多种条件和合而成的,促成的。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认识,也是和合而成的:既要有能识别美的人,又要有可以被判断为美的事物。产生美的原因,既不是在客体,也不是主体,是主体与客体和合而成的。再如,合唱音乐中,美妙的声音是和合而成的,同样,美妙的琴声也是由“琴”和弹琴的“ 人”和合而成的。
  佛教和禅宗认为:无常和无我,构成了“空”的观念。我们谈“空”,就是指“无常”、“无我”。
  这就是佛教和禅宗对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就是佛教和禅宗的世界观。
  什么是“平常心”?
  禅学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拥有“平常心”。
  禅宗一位大师,名叫马祖道一,他曾对“平常心“进行了透彻的解释。什么是“平常心”?
  第一,无造作:不说虚假之话,不做虚假之事,不炒作,不故作姿态、不矫情。
  第二,无是非: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真理都是相对的;对中有错,错中有对。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不要片面地看问题。不要执着于男、女之分别。禅的思想认为男中有女、女中有男,男女互变。佛教有一个迷信观念,这就是人死了,身体将不存在,但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的灵魂要轮回转世。根据你生前的行为,是善是恶,而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或人。释迦牟尼一生中就有几十种变化的形象。所以,男人死后可以转化为女人,女人也可以转化为男人。在你千百世的投胎转世中,你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男人或女人的经历。禅还认为,女中有男,男人是女人生出来的;同样,男中有女,男的体内蕴藏着女性的基因。所以,禅的“不二法门 ”的观点,反对执着于男、女的区分,禅的观点认为:男女都是人!你固执地坚持你是男人,你是女人,都没有意义,都是愚昧无知!这是禅对男女两性的基本观点。
  第三,无取舍:禅的精神主张待人接物,不要把一个人看得太死。不要以自己主观感情上的爱与恨去做出判断和取舍。对有钱人、穷人,对当官的和平民、对正常人和残疾人都要一个样看待,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和被社会轻视的人。
  第四,无断常:既不要死板地固定不变地看问题,也不要只从变化中看问题。老子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怎样才能够做到“无断常”呢?这就是在生活中,要做到“处逆如顺,处顺如逆”。
  “处逆如顺”就是你身处困苦不堪的处境时,或碰到了非常倒霉的事的时候,处处不顺心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失望,不能丧失生活的信心,更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人做到了“处逆如顺”,例如,“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发愤而著《史记》。司马光被贬而写《资治通鉴》等等,他们都做到了“处逆如顺”,都懂得“退步即前进”的道理,都是在逆境中做出了伟大的事业。那什么叫做“处顺如逆” 呢?简单说来,就是把富日子当作穷日子过。因为,“顺时有尽,苦海有边。”我们在生活中要“居安思危”。同时,还要“淡泊名利,淡泊享乐,消除贪欲”。处顺如逆要懂得“自得其乐”。
  一个人的处境怎样?是顺境或是逆境?是苦或是乐?常常是由自己的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来判断的,同客观的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个藏书万卷的穷书生并不一定羡慕亿万富翁所收藏的钻戒或股票;一个有作为的女科学家和女学者并不一定崇拜花姿招展的当红女明星;大山里的农民未必就向往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个自由超脱的画家未必就愿意去竞选市长。各人有各人的乐土,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各人有自己感到惬意的生活。以平常心看待这一切,就叫做“自得其乐”。
  这就是禅的一个重要观点:“此地即天堂,此时即永恒”,“处处即道场”。
  第五,无凡无圣。禅学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观。这就是“无圣无凡”的思想。“无圣无凡”就是不要把人,故意地进行高低贵贱的区分,不要去推崇所谓神圣的人,不要贬低和轻视平凡的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是圣人,人人也都是凡人,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高低贵贱,这就是禅学中的平等思想——“无圣无凡 ”。禅家认为,权力、富贵、卑贱、贫穷等,都是滚滚红尘的价值观。对于出家人而言,出家即无家。出家人把家庭、生死都置之度外,心中无拘无束。这是人生价值观念的转换:由于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学禅的人,只对拯救社会民众的心灵感兴趣,对世俗的价值观不感兴趣。学禅的人对于精神的追求超过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尊重自由的心灵胜过对权势的尊重。所以,禅家面对权势,依然坦坦荡荡,绝不卑躬屈膝,绝不盛气凌人。禅师们心中拥有“无圣无凡”的思想,当然要反抗那些摆弄权势的权贵。
  禅学“无圣无凡”的思想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首先,可以树立我们在人生奋斗的自信心。“万法皆空”、“万物同一”,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那些成功人士所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那些圣人、贤者所能达到的境界,我也能达到。这对于身处人生逆境的人来说,“无凡无圣”的信念,更能激发我们的奋斗精神。在中国,一群聋哑的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演出了精美绝伦的舞蹈《千手观音》而轰动世界!这大型的舞蹈,是专业舞蹈演员都没有演出过的。在世界残疾人奥运会上,那些残疾人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许多正常人也达不到的。如果,这些残疾艺术家、残疾运动员,他们心中存在着“有凡有圣”的区别,执着于正常人和残疾人的区别,他们就很难跨过自己心中的这道“横杆 ”,很难摆脱自己是残疾人的心理阴影,也就不可能创造人间奇迹。这些优秀的人,抹平了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的鸿沟,达到了“无凡无圣”的人生境界!
  其次,“无凡无圣”的思想,可以强化我们的人格自尊心。毛泽东的词句中就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就是对权贵不阿谀奉承;对圣人不卑恭屈膝;对强权不奴颜媚骨。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禅的“无凡无圣”思想,可以使我们有高的人格,强烈的自尊,使我们拥有很高的人生境界!
  生活中的“平常心”
  总结所谓“平常心”就是随缘任运、自然而然、处逆如顺、处顺如逆的人生态度。富了不摆阔;得意不忘形;贫穷不卑贱;困境不烦恼。随缘任运的例子:要认为眼前的困难是永远不会转变的;当你处于一顺百顺的境况中时,头脑中要有随应对意外出现的困难的思想准备。这就是平常心。
  “平常心”的境界如何表现为人生态度呢?如何表现在行为中呢?
  禅的精神要人们归朴返真,返观自性。希望人们在现实生中去体验禅的道理。所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蕴藏在大千世界之中,体现在万物的生命之中。因此,禅要求人们以顺其自然、自然而然、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去对待生活,以平常心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所以,我们说:平常心是禅。持有平常心,就达到了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平常心可以使我们正确对待亲情。我的态度是,尊重亲情,相知相爱地过好每一天。
  平常心可以使我们正确对待人生中最大的问题,这就关于生与死的问题。
  释迦牟尼佛说过:无论你身体多么强壮终究要死亡。人都是从幼小长成健壮,从健壮走向衰老,从衰老走向死亡。这就是生命的规律,也是大自然的规律,谁都无法抗拒。所以,你如果拥有平常心,就会懂得:不要因生而喜,不要因死亡而悲。这就叫做自然而然。平常心就是要顺其自然。
  禅意、禅趣就在我们身边;禅的旷达和洒脱就在日常的行为中。
  当你把几竿翠竹放置于室内的一角时;当你把一个小巧的盆景引进客厅时;你就充满了禅意禅趣。
  当你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在郊外踏青的时候;当你凝视秋夜的空中,那皎洁的明月和满天繁星而感到宇宙和大地的寂静时,你就已沉浸在禅的意境之中了。
  此外,当你在劳作之余,独自在自家的场院里或阳台上悠闲品茶,眼睛漫无目的地扫视四周的景物时,实际上,你就已经进入了禅的境界了,已经具有了禅的意味,已品尝着禅的趣味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苦瓜和尚的诗句说:“青山个个探头看,看我庵中饮苦茶。”苦瓜和尚饮茶的心境同你此时品茶的心境不是同样的吗?
  所以,我说,禅不是离我们很远,禅就是你无拘无束、自然而然、开朗洒脱的心境之中!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生平和思想
  关键词:
  六祖
  从达磨六传而至慧能,故一般称慧能为六祖大师。慧能的遗体未坏,弟子方辩裹紵涂漆于其上,形象生动逼真,现存于广东曹溪南华寺(即古代的宝林寺)。中国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慧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南北二宗
  慧能本与神秀同为弘忍门下的大弟子。但因对禅的看法不同,后来遂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禅法多弘传于北方贵族阶层,南宗初行于岭南一带.后由慧能弟子神会于开元十八年(730)在洛阳定南北宗是非大会上,极力批评北宗禅为“师承是旁,法门是渐”,影响所及,北宗的影响力遂逐渐衰退。
  定慧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以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慧能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因此他对于当时僧俗念佛愿生西方的净土法门,另有一种看法。他对韦刺史开示说:“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自净心净,即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分?”
  慧能师拜弘忍门下。弘忍初见慧能,只觉慧能气质和相貌都很平常,就问他从哪里来。慧能说自己从岭南来参拜敬礼,只求作佛。弘忍听后,故意用话试探他说:“ 岭南没有开化地方的人也想成佛?”慧能应声而答:“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分?”弘忍听了,暗中暗喜,对他刮目相看。为了进一步磨练他,弘忍让他去碓房舂米。慧能依言在碓房劳作。由于身子轻,就在腰间系了块石头踏碓,成为佛门的一段佳话。
  “菩提本无树”
  弘忍选择继承者,召集门下七百名弟子,严肃地说道:“正法难传,不要只是把我的话作为你们修行的准则。你们应按照个人的体验作一偈,谁的偈与正法相契合,我就将衣钵传付给谁。”
  弘忍的大弟子神秀知识广博,通晓佛教内外的学问,为其他众弟子所推崇。众弟子议论道:“五祖求偈传法,非神秀师兄莫属,我们都免得作了。”神秀听此赞誉,暗自高兴,仔细琢磨,作了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作成之后,便书写在墙壁上,众人一见,纷纷叫好。弘忍听到众人围观叫好之声,读了之后,知道是神秀所作,赞叹地对众门人说:“你们按照此偈所说的去修行,必能有所成就。”然后叫众弟子念诵此偈。
  这天晚上,神秀来到弘忍的房里,弘忍说:“你的这首偈子写的不错,但还不够透彻,下去再作一首吧。”神秀一紧张,怎么也做不出来了。
  慧能当时正在碓坊舂米,听到外面的议论,就问一位僧人是怎么回事。那位僧人说:“弘忍大师准备传付衣钵,让弟子们各作一偈以表达对禅的体验。谁的体验最深,就将正法传给谁。神秀上座作了一偈,弘忍大师对此偈很赞赏,大家现在都在传诵,看来衣钵肯定是传给他了。”
  慧能沉默了一会儿,说:“神秀上座的这首偈子写得固然不错,可惜还没有能够见性。”
  那僧听了,不屑地说:“一个舂米汉能够知道什么,不要口出狂言!”说着悻悻地走了。
  这天晚上,慧能也做了一首偈子,请一位居士写在墙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众人发现神秀上座的偈旁又多了一偈,诵读之余,纷纷赞不绝口。弘忍大师闻讯赶来,看了之后,却说:“这是谁写的?”然后,脱下草鞋将偈语擦去,背着手走回方丈室中去了。
  这天夜里,慧能忽然接到师父的密讯,赶到方丈室去见他。来到方丈室,弘忍大师用袈裟遮住窗口的灯光,免得外边的人看到。他先是为慧能讲授了《金刚经》的精华,然后对他说:
  “诸佛出世是为了使众生开悟成佛这件大事,因此往往随机缘的大小根性的深浅而加以引导,也就是说有十地修习,有三乘解脱,有顿悟成佛等佛法要旨,这些都是佛教修行的途径。我佛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将大法传付给迦叶,再经迦叶辗转传授,遂有四天二十八祖。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将正法传给慧可大师,然后代代相传到我,今天我将佛钵和袈裟再传给你,你要好好地珍惜爱护,切记不可断绝法统。你现在听我说一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慧能跪拜在地,恭敬地接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并问:“我现在已经接受了大师的衣钵,今后这袈裟将传付何人?”
  弘忍回答说:“从前达摩祖师刚来中国传法时,大家都不相信,因此达摩祖师才用传衣钵的办法表示继承者已经得法。现在大家都知道传衣钵的事,这样一来必然会引起争端,因此,这袈裟传到你为止,不必再传了。以后只传法,不传衣,免得引起无谓的争端。自古传法,命若悬丝。你赶快离开这里到南方去隐居,等到时机成熟再出山施行教化。”
  慧能又问:“我该在何处隐居?”
  弘忍大师回答说:“逢怀即止,遇会且藏。”
  慧能接受衣钵后,弘忍连夜送他下山。
  慧能悄然离开黄梅南下。当时,弘忍大师的其他弟子都不知道此事。
  主持人札记:
  由于讲座的原因,最近我也读了点《坛经》,毫无头绪,只道是一些片面的东西看看罢了。
  于佛教,千百年来无疑是把《坛经》和佛的经典等同看待的,因为中国高僧大德的著作被称作为经的独此一本,可见佛教界对这本书定位之高。
  “毛泽东生前外出的时候,有两本书是一定要带的:一本是《金刚经》,一本是《六祖坛经》。最后由于毛泽东建议,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的十本哲学著作中列入了《金刚经》和《六祖坛经》。”毛主席认为《坛经》是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一本著作,把《坛经》的主人公慧能称为“广东在唐朝出了一个最大的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并告诫要好好地看这本书,了解这本书。
  不是属于同一个思想范畴的大哲人毛泽东竟如此推崇,《坛经》在哲学的价值与地位亦可见一斑。
  《坛经》的内容十分丰富,我只浅读了其中的《无相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常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三言两语,所有的事情都豁然开朗。
  “禅”教我们破执,破除偏向一边的执著。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偏执一边了,那就不合中道。如果你合乎中道,就没有执著了。
  执著从对待中产生,自他是对待,人我是对待,是非是对待,有无是对待……。《坛经》里指出有三十六对,把三十六对都能很好地运用了,就能破除这些执著。所以《坛经》的第一个颂子就是我们熟悉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重点不是否定菩提树,也不是否定明镜台,而是要我们破除执著。“执著”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们强加上去的种种分别计执。如其本来地认识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我们强加在那个事物上面的种种的分别计度,就是执著,不是如其本来,所以它就是执著。把一切事物上因人们的妄想而附在其上的执著去掉就是中道。
  再回头看看关于慧能的那个“风吹幡动”的故事。当时老师就为慧能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扣上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如今看来,沏一杯清茶,摒弃以前所认识的,想想,真正形而上学的或许是固有的思维。
  “禅”由始自终都没有否定现象的存在而只是强调了心态在感知世界时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而已。
  一般人“心随境转”,很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处的环境改变,心态也随之而变,由此影响个人的情绪。这是惠能所讲的“心动”的本意。
  人们苦与乐的感受不是真实的,更不是由环境所决定的,而是我们面对环境时的心态。心魔即魔,心佛即佛。有时现状并不让我们满意,但我们很难改变他人或是要求他人,我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他人;我们更不能抱怨环境,因为“环境是结果,思想是原因”。所以我想说:要想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想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更好。因此,佛教修行要做到“境随心转”,以平常心看待世间的悲欢离合、成败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忧。
  万物各有各性,各有各象,只是我们自已的心怎样去看待。风起幡扬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规律。风动幡动,我心不动,何动之有?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有着太多诸如风动幡动的的诱惑,金钱权力,灯红酒绿……我们只要把持住自已的心,不为所动,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能获得充实快乐和自在的人生!
  至于那些“主观、客观,唯心、唯物”留给研究好了,如果世界真像概念那么清晰,早就赤裸裸了,生活加上这些枷锁,一定要分黑白,那多无趣,何苦执着。朦胧一点,给自己一点梦,多一点想象或许生活会更加美好。
  不妨从文化得角度去看“禅”。
  隋唐佛学,除唯识宗外,都已是中国化了的佛学。这些中国化的佛学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唯识宗之所以没有中国化,由于它是在唐初由玄奘引进过来的,还来不及中国化,而且不可能中国化。所以,它在当时只红火了一阵,而其后不传。其所以不传,不仅在于它的繁复的认识论,即到达佛国要有一系列的认识程序,令人难以操作;更主要的是它没有植入中国本土文化。所以,它的根只在西方,到中国来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而不能开花结果。其他各派则不然,它们都已植入了中国文化,构成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禅宗尤其典型,所以后来大行于世。
  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流派对立统一,循环发展,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演变的规律。中国的道统延续不绝,就因为它是在不断分合中前进的。由于不断分合,所以它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多样性在统一性中,统一性中有多样性。这其中,不仅有本土文化的诸多流派,而且有外来文化的诸多流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不仅在于它能集本土文化于一身,而且还能把外来文化导入本土文化。就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而言,这里不是什么何者为体,何者为用的问题,而是化为一体的问题。所以,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说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都是想入非非的虚妄之言。任何外来文化,如果不能中国化,都是不能发育成长的。
  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外来文化,它也必须中国化,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此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承接关系。如《实践论》与知行说,《矛盾论》与传统朴素辩证法,等等。这里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明末思想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中指出,事物之理就是“合二为一”,这就非常接近对立统一的规律了。毛泽东的成功,在于他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武器,找到了中国式的民主革命的道路,而他的失败则在于没有找到中国化的社会主义,于是便来了个“文化大革命”。可见,任何外来文化都必须中国化,成为中国主体文化的构成部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任何外来文化,都只能是文人书斋中的东西,人民群众是不会接受的。
  中国主体文化不仅是载之于典籍的东西,而且是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中的东西。它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田里,形成其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民族心态和民族道德,民族共识和民族精神,真可谓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应当从这里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不应仅仅在书本上去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文化就是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和对人性的探讨分不开的。所谓人性,是相对于鸟兽之性而言的,指人和禽兽的本质区别。孟子说过:“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否定人性论,认为只有阶级性的人性,而无超阶级的人性,完全搞错了命题。因此,不管对人性作何说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人性的完美,心灵的纯洁,显示人为万物之灵的自然本性,实现人生的高贵价值。由此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人权观、价值观、法制观、民族观,等等,等等。我们无视人性论,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人的道德观、人生观、人权观、价值观、法制观、民族观,等等,等等。例如,慧能说:“愚痴是畜生”,就是拿人与畜生对比而言的。中国人称侵略者为野心狼,为鬼子,也是说他们灭绝人性,与野兽无别。再如虐待父母,拐卖妇女儿童,就是丧失人性,畜生不如。反之,中国人讲民族大义,民族气节,不畏强权,宁死不屈。如此等等,俯拾可见。由于中华民族在近代落后挨打,受尽了屈辱,所以我们说人权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中华民族要生存,要发展,个人权利在其中焉。如果国破家亡,当了亡国奴,还谈什么人权?这种人权观,西方人是很难理解的,而一些帝国主义的孽种更利用人权问题对我们进行政治攻击。但是,他们要扼杀中华民族的生存,阻挡中华民族的发展,已经不可能了。慧能说,人都有智慧之性,此言甚当。有此本性,我想对于一切危害中华民族的言论和活动,是会分辨清楚的。愿所有中华儿女,都能见本性智慧,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各尽所能,各出其力,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主讲嘉宾简介:
  林有能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先后在《学术研究》杂志任编辑、副总编,广东社会科学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广东省社科联学术规划部主任、广东省社科成果评奖办副主任、广东禅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自1997年起策划、组织多次六祖慧能思想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主编、出版多部文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