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漫谈现实人生的缺憾(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唯慈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漫谈现实人生的缺憾(下)
  ——佛历二五三二年(一九八八)七月二日讲于宿雾普贤中学每周佛学座谈会
  唯慈法师讲
  施慈山记录
  ㈣ 凡与圣的差异
  ——恋世浮沉生死海;断疲出入圣贤途
  前面讲人生的珍贵与烦恼,以及消弭人生缺憾的努力。所谓:
  “修为莫若持心直,学道何如发意初?”此即将生命里最珍贵的直
  心揭示出来。
  心地正直,便是光明纯洁;心地邪曲,便是人生的黑暗与垢染。所以,远离邪曲,正是我们学佛之人努力的目标。做人若无法远离邪曲,便永远沉于烦恼忧愁的深渊。所以,我们修持的终极,就在破除邪曲的妄念。前面已将人生的珍贵及发扬直心的价值讲了,只要我们努力保持纯洁的直心,人生的苦难便能治失于无形。因为“直心是菩萨道场。”道场是庄严的圣洁之地;而烦恼粗重的凡夫,那能表现出圣洁的庄严人生?唯有直心在你身上发展时,人生的庄严圣洁,才会慢慢的显露出来。所以,我们诚心学佛,精进修持,能够努力保持直心,那就是最见工夫的修持了。
  现在再来讲:“恋世浮沉生死海;断痴出入圣贤途。”这两句话的含义,侧重于说明凡夫与圣者的差异。
  欲界,亦名五趣杂居地,顾名恩义,欲界是圣凡同居的环境。也即是“凡圣同居土。”多欲的人类,固因业力投生到苦难的欲界;而三恶道的低贱众生,也在欲界里受苦难的果报。甚至出世的圣者,高级的天人,也混迹在杂乱的欲界中。所谓:“和光同尘。”你那能认识呢?有的修行之人,在欲界里修持上二界的禅定,他们在动乱的欲界之中,享受色界无色界的安静之乐;有些修持工夫深的行人,已断尽了三界内的烦恼。在生死路上,完全做得主宰的出世圣者,也混迹在恶浊的欲界。故欲界是圣凡杂居的环境。
  什么叫做恋世呢?恋世,即是贪恋自我的身体(亦名身见),此即是众生的自体爱;其次贪恋世间的荣华富贵,贪恋世间的名位权力,贪恋世间的亲友。………此即是身外的境界爱。凡是贪恋世间的人,皆是因惑造业的众生,惑是豪迷众生的烦恼魔。人生由此烦恼魔的怂恿、勾引,结果造诸恶业,害得你永生漂流于生死苦海,永远没有上岸的时候。
  其实,恋世那是贪欲的发展,世间知识,是引发人生大欲的使者,你们看:猫狗没有金钱名利的知识,你将珍贵的宝石放在它们面前,他们连看都不要看,更没有贪爱宝石的大欲;但人有分别人我的知识,有贫富贵贱的知识,有金钱名利的知识………结果,生命里勾引出贪爱富贵的大欲,在追求富贵大欲的驱使下,人类的机诈手段,真是说不能尽了。因此,知识若没有圣洁的宗教情操控制,那就变成大欲的工具,当人将知识完全发展私欲的时候,有多大知识,便产生多大祸乱。
  举个现实的例:前总统马可斯,是一泣饱学之士,可以说他是一位知识相当渊博的人,做事相当有魄力、能干;可惜他用渊博的知识,发展他个人的私欲,到头来害人害己。因为欲是无穷的,他要挖空心思,贪求世间的富贵、权位;但永恒没有满足的时候。当一个人完全盲目的服从贪魔的驱使,命运已注定他最后失败的下场了。贪欲,是人生心灵世界的狂乱颠倒的大魔,搅得你身败名裂”痛苦无边,你还不知道原因何在?不听闻佛法的人,那能知遗呢?
  凡夫为什么贪恋世间?为什么贪生怕死?原因心里潜伏强烈的贪欲之魔。前面讲邪曲的黑暗妄念,就是指无知盲目的私欲,举佛目的,重于克服私欲的修养(修持工夫) 。否则,学佛就没有意义了。
  佛教里面的三乘圣贤,已将作乱的贪欲魔鬼,完全逐出了心灵世界,截断了生死之流,不再浮沉于流转生死的苦海,他们不再受世间苦难的肜响。因此,他们心地绝对纯洁光明;不像凡夫心里一片黑暗,这是凡圣适然不同的地方。
  出世圣贤,若以声闻人说,他们只重视离生死的解脱乐,至于净佛国土,广济群迷,他们完全没有兴趣。所以大乘佛法中,呵斥他们是自私自利的人,是永无成佛的焦芽败种,不过,他们已将心灵世界的烦恼魔扫除,自己在生死方面已能来去自由,做得主宰,无挂无碍,能于生死得自在了。二十多年前的能海法师,在大陆文革期间,老人家住锡五台山,当时无知横行的红小鬼(红卫兵),叫能海老法师担粪种菜、扫地挖土、锄草种田………用种种苦难折磨凌辱老人家。有一天老人家问自己于的同参道友“于此浊乱的人间,无缘度生,应该可以去了吧?一
  “于此暴恶浊乱的时代,人性都丧失了,老人家于世何益?可以走了。”道友这样答。
  既然如此,能海老法师也就不说什么了,过了不久,能海老法师委托道友,向红小鬼请个假说:“我的身体有点不舒服,回去休息片刻就出来。”
  能海老法师回到自己的卧室,将衣穿好,搭上七衣,端正庄严的坐在床上走了。等到道友们工作回来,老人家已经解脱一两个小时了,虽然蛮横暴虐的红卫兵,见到老法师坐脱的工夫,也不能不叹为奇迹。
  但五趣杂居地的凡夫,上天堂、入地狱,来人间,自己丝毫做不得主宰,完全是业力的牵引。所谓:“界地随他业力生·乙凡夫死向何去,自己失去了一切主宰的权利,渺渺茫茫,流转于无边的生死大海。
  为什么声闻能达到自由解脱的境界呢?其原因是:他对世间的苦难,生起了深切的厌离心,认为追逐世间富贵、权位,是造罪作业的途径,是生命堕落的根源,是生死浮沉的苦本,必需下大决心,斩断贪爱世间的名利绳索,才会真正的得到解脱自由,像能海老法师临去坐脱的工夫,大富大贵的人能做到吗?位高权大的人能做到吗?;所以世间的富贵权位,真正大难临头时,丝毫用处都没有。所以,看透世间的二乘圣者,视世间荣华如粪土。所以他能远离窿嚣,住于寂静的深山岩洞,或坐于荒冢树下,勇猛的修道断盘,证波离苦,意思是:声闻圣者,克昔精修头陀行,断除了三界之内的烦恼,证得出世的解脱乐。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在生死大事的问题上,得到了澈底的解决;而世间愚迷凡夫之人,只是盲目的追逐世间的富贵权位,有时在追逐的历程中,碰到了苦难逼迫,虽然觉得非常难以忍受,甚至为此苦难逼迫得走上自杀的道路;但没有决心抛弃。世间荣华富贵的欲乐之念。孔子也曾感慨的叹息说:“我见到人民为着外物的追求,能赴汤蹈火而死;但未见踏仁而死者也。”,因为一般人放眼于世间的功利,偶而碰到苦难的折磨,感到无比的难受;可是他没有厌离心,事情过后,仍然追逐世间的窿境,那怎能去掉人生的苦报?
  小乘圣者,视世间如牢狱,坐于牢狱之中的囚犯,谁不希望离开牢狱重见天日?所以,他能放下世缘,离诺闹市,自己静静的勇猛修行,最后终能出离牢狱,获得生死解脱的自由,永远争脱世间的系缚,这是佛陀开示的小乘自利法门,虽然他已解脱自在;但他没有救度世间的热情,故大乘经中呵斥他们没有悲心的自了漠。所谓:“焦芽败种,”永无成佛的希望,什么人才肯牺牲自我拯救苦难的众生呢?唯有悲心深切的菩萨。
  恋世的是凡夫众生;出世的是小乘圣者;能够人世的,是能承受苦难的菩萨,菩萨的心量广大,能随顺世俗,但不为匿俗所染。所谓:气随缘不变,不变而又能随缘。”此即为和光同尘的菩萨精神。
  菩萨在救苦世间的路上,能轻易的做到:难舍能舍,难忍能忍的工夫。他为了救度苦难众生,将自己的身外财物,能纯洁无私的奉献出去,他不怕苦难,愿将自己的智慧、体力,为众生解决苦难的问题,使众生离苦得乐,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i他觉得如此做心才平安,此即是救世的菩萨了。
  菩萨救世,是要发无上心的,没有深切的悲心不能行菩萨道;不能彻底的牺牲自我,不能行菩萨道,没有宽阔的胸怀,不能行菩萨道,没有随顺众生的善巧方便,不能行菩萨道。所谓:“悲深济世发菩提,舍尽荣华与众栖(和光同尘);劫浊尘寰同火热,忘身拔苦救群黎。”不能忘我的人,绝不能行菩萨道,不肯跳火坑的人,也不饀行菩萨道,菩萨见众生苦,即如自身的脂苦,因此:能表现“同体大悲”的伟大精神,维摩大土说:“众生有病我有病。”这是何等深切的悲心?
  佛陀在青年时代,看到人间的生老病死,看到众生以强凌弱,或弱肉强食的不平等现象,特别是印度社会的种族不平等,贵贱相差悬殊,而贵族阶级的威权太大,可怜低贱的种族,沦为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使年轻佛陀的心海之中,激起了壮大同隋的波涛。为了改革社会的不平等,为了救度整个世间的苦难众生,毅然决然舍弃了皇宫豪华的优裕享受,踏上了出家学道的征程。到荒野的丛林之中,过着极清苦的修道生涯,最后皇天不负苦心人,终能获证无上正觉,成为黑暗人间的明灯,成为众生世界的救世主。假使没有深切的大悲大愿,怎肯住此垢浊的世间,化导群蒙?而此种牺牲自我救世的伟大精神,私欲旺盛的普通人怎能做到?
  凡是发大心,姥于五浊恶世行菩萨道的人,他一定要做到难受能受,难舍能舍,难行能行,依照佛陀的启示,凡能吃大苦的人,便能培养世间的大福报,但必须是悲深愿大行切,如此纯洁无私的利人行为,即是无限福报的泉源。所以佛称为:“两足尊,”就是指的大辐大意,心量狭小的人,福报微薄,沃不能在难行的菩萨道上走得自在。大家知道:天主教有一位吣做玛莉亚·地莉莎(MOTHER MARIA TERESA)的修女,在印度普济贫穷的人民,现在她的救济事业,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她救济贫穷的机构,赢得了世界人对她伟大精神的敬仰。假使她没有深悲大愿,怎能表现出如此伟大的气魄?不过话得说回来,她若没有宽大容人的胸量,没有高瞻远瞩的识见,没有团结与组织的智慧,她又怎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看起来,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妇女,而能做出这样大的事情,你能不钦佩她吗?她在苦难的世间活跃,一点也不讨厌世间的苦难,为贫苦大众改选幸福的环境,开发世间幸福的泉源,让贫苦的人民,过着安乐的生活,此即是济世的菩萨呀!
  其次台湾花莲有一位叫做证严的尼法师,今年才五十左右的年纪,他具有观晋菩萨的深悲大愿,她发心救济贫苦的人民,如今慈善事业,遍布于台湾每个角落,那些一穷苦、残废、或孤苦无依的人,都得到她悲心的照顾,凡是生活上的必需品,如穿的吃的,或是病时的医药等,她都能给与这些苦难人的救济,地办慈济事业,虽则只二十年左右的历史,但她无私的伟行,表现出来的辉煌成就,真是有目共睹,赢得整个台湾人民的敬仰。甚至蒋总统经国先生及政府里的高级长官,多次的到她静思精舍参观,对她那纯洁悲心的发展,对她办慈善事业的毅力与气魄,都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她是个身体瘦弱的尼法师,能够为全台湾穷苦的大众服务,作出无比的奉献,实在了不起!故蒋总统经国先生,有一夹参观花莲慈济事业回到台北,对政府的官员说:“诸位官员,要想把国家人民治理得国泰民安,要学花莲的尼姑,为苦难大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来为国家服务,我们国家一定能走上富强康乐的大道。” (不是原文,只忆大意。)
  蒋总统能够公开的在官员面前说出这样赞扬的话,可见证严尼法师慈悲救人的伟大精神,是多么值得人的敬仰了。从慈济月刊报导看,在证严尼法师的威德感招下,共有二十多万人参加慈济的组织,真是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为穷苦的人服务。因此,慈济医院的伟大建筑,能够按步就班的完成,这是台湾佛教第一家成功的大医院(前面已有菩提医院,但是没有成功),今已开放为病苦的大众服务。在证严尼法师的悲心额导下,得到各方面的赞叹与拥护,可见在世间做事,只要心地纯洁至诚,心量广大,一定得到世人的支持,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证严尼法师冥冥中一定也得到佛菩萨的护祐。
  观世晋菩萨的大悲法门,是发扬佛陀救苦救难的精神,证严尼法师表现出观昔菩萨的圣洁悲心,因此赢得众人一致热忱的拥护她,岂是偶然的?故我们要发纯洁的心,为佛教服务,到人间化导接引苦难的众生,一定能得诸佛菩萨的护祐,得众人的拥护;反过来说,你虽有济世利人的行为,也有宏法利生的热情;但你心地不纯洁,只是利用大众的宗教情绪,培养自己的势力,推动自己的权威,欺骗信众的财富,饱自己的私囊,这那里是真心诚意的为佛教服务呢?今日佛教为什么乌烟瘴气,就是佛弟子们没有拿出纯洁的诚心来。因为如此,佛门永远地不会清净。所以我希望佛弟子不为佛教服务便罢,若想为佛教公开的做事,必需心地纯洁,大公无私,才不辜负自己学佛的本意,在座诸位(连我在内)都没有济世助人的大悲心肠,都没有牺牲自我的精神,纵然表现自我牺牲而为公服务,也是一个时期的随喜,而不能真切的忘我,终身为佛教热忱的服务。所以,我们的心量不大,我们没有深切的大愿,我们更没有高远的识见,和了解世间的大智慧。我们把利人助人当着傻子的行为,我们的兴趣,重于眼前生活的舒服,这就是低下凡夫的见解了;,但真正对他人有益的事,或是修持佛法,就提不起精神来,依佛法说,这是潜藏众生心底的放逸的堕性,假使顺着自私的堕性去发展,人生便永远没有解脱苦难的时候。
  恋世之人,整个人生为外物所系,绝对没有出世解焜的希望,他只能在六道的生死大海中浮沉了;厌世之人,因他极度的厌患世间,强烈的希望远离世间的纷扰系缚,因此他埋头勇猛的修行,终能克服烦恼,出离三界火宅,使自己身心得到永久的安宁、清凉。至于悲愿深切的人世之人呢?他有无限宽大的心量,他的行为无限的纯洁无私,他以无限的方便智慧,留在浊恶的世间,拯救苦难的众生,此即广度众生的菩萨,像四十年前的太虚菩萨,慈航菩萨便是人世最盱的榜样,他们为敌服务的一片真诚,他们宏法利生的真情,现在的佛教中到那里去找呢!
  放限现实世间,所见皆是恋世之人,对世间的尘境,充满了兴趣。所谓:“财色名食睡”的欲乐,弄得自己颠倒昏迷,恋世之人,对此五欲有着强烈的喜爱。此即凡夫的劣根性。所谓:“恋世浮沉生死海。”众生流转六道,那里是无因的呢!
  厌世之人,澈底的认识了世间缺憾,了解盲目的迷恋世间,是绝对错误的行为,故他远离声色的颠倒迷梦,从迷梦醒来的人,不是圣贤吗?所谓:“断痴出入圣贤途。” 一个人能将无明的痴心断了,他心里自然充满了光明的智慧,智慧才能引导你走出倒乱的迷网,达到明朗的天地。
  依照佛法说:痴心,即是万恶的根源,也即无始以来盘据众生心头的无明。生死流转门的十二因缘,以无明为首。众生在无明的导引下,才产生盲目倒乱的行为,有此错误的行为,才会有造罪作—恶的业力,垢秽的业力,牵引你到苦难低下的环境受生,此所谓因业感果也。因以无明(痴)引导人生活动,于是对世间又产生盲目的爱、因有强烈的爱欲,结果就有真实的行为——取。取产生了行为的价值,绝而便有未来的生老死的流转了。而十二因缘的还减门呢?是人生的心里“无无明。”因为没有无明(痴),人生充满了智慧之光,眼前再也没有迷恋世间的盲目行为了,所以消除了欲的贪爱,对世间没有爱的原故,故没有倒乱的妄取行为,既不妄取,就没有垢染的业力,没有世间的杂染业力的牵引,也就断除了生死流转。此即:“无明灭,则行减。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的还波门了。厌世的二乘圣者,郧断除了无始以来的无明,人生黑暗完全转为光明,生命内在的邪曲之念,在智慧之光的明照之下,立刻俏失了。所以,二乘圣者,治弭了人生的缺憾。得到解脱自在的境界,生活行为中再也没有局促不安的感觉。所以佛陀非常重视智慧人生的发展,凡是生活在智慧中的人,就不会被世间的尘影迷乱妄取了。
  凡夫的痴心旺盛,不了解世间尘境,倒乱梦想,忧愁烦恼,局促不安,总觉现实人生,缺憾重重,不得自在,那有满足的时候?但断痴的圣者,完全过着智慧的生活,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处处都感到安宁,因为圣者对美丑善恶境界,认得清清楚楚,凡是善美的事,他能自动自发的去做,不觉劳苦,无有疲厌。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是丑的罪恶的事,绝对的不染不作,比即出入圣贤大道,消弭了人生所有丑恶的缺憾,而自己身心活动自然做到清净庄严了。但凡夫没有断痴,生命世界里都是黑暗的私欲在活动。因此,邪曲妄为,自缠自缚,忧愁烦恼,此耶自造苦难,自受苦报。平常之人,若感到世间的苦逼难忍,希望得到解脱自在,必需下大决心克制五欲的迷恋贪爱,但此必需般若智慧才能做到。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现在我们最大的苦难是“五蕴不空。”因此,贪着五蕴的我体,触处成迷,事事缚苍,结果百苦丛生了。假使般若智慧在你生钏里生长,就能远离倒乱的罪行,而自然的就会向善向上向光明的佛道努力了。在光明的佛道上进行,那都是舍己利人的胜行,是安宁解脱的大道,是消弭人生缺憾的最佳途径。
  痴心深重的凡夫,两眼只见到自己的利益,从没有想到人家的利益。因此,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认六亲,最可怜的是:儿女不认父母,甚至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认亲生的骨肉。此即痴心表现出来的恶劣的丑态!
  痴心不断,则贪欲无穷,为什么人都有旺盛的贪欲,原因不明事理(痴) 。以事理不明,到处狂妄的追逐,故痴为万恶的根源。从痴心中产生千千万万的爱着(贪欲)。爱着便是无形的绳索,将我们牢牢的捆住。因此,自己感到局促不安,不得自在,此即是有挂有碍的凡夫境界。
  前面讲:不明事理,我们的行为才会狂妄颠倒,最主要的是:心灵世界的贪等魔怪,将你身体当傀儡,你所有的活动,都是烦恼魔怪在暗底里牵线(玩傀儡戏),我们被烦恼魔怪愚弄得无时安宁,忧悲苦逼,自己却一点不知道,这不是甚可悲愍的众生吗?比方:我们执着自己的家,这便是贪爱之绳,把你暗暗地扣住了;世间千千万万的峨业,也都是无形的绳索,只要你有职业,便不能随便的擅离岗位。就像诸位教书,在你任贼期间,绝不能远走他方,此即职业的绳暗暗的扣隹你,人生那有自由?比方:有财富不是很好吗?当你贪爱它,它就无形的扣住你了。叉如父母年纪大了,你能随便的忍心离开不问吗?此即亲人的绳索扣住你,我有一次问一位老师说:“星期天是空暇的假期,为什么不到寺里参加祈祷?”她立刻回答说:“我怎能将高年的母亲丢在家里,况且家里煮饭扫地等杂事,都是我负责敞哩!怎能随便的向外跑?”
  记得我曾问一位善友:“你上午能参加大众共修的集会,为什么午后不能参加听经?”
  她关笑对我说:“每星期日午后,多少年来,我郡习惯的陪丈夫到海边游泳。”
  这不是虚妄的故事,而是绝对真实的事情。因此,我想在爱的魔掌中,谁也没有自由。好像我现在负责整个普贤学校的校务,整个普贤寺的寺务,还有普贤义诊所的任务,我能随便的放下不管吗?这就是扣着我的绳索,谁能斩断世间关系的索呢?谁的心头没有爱着?除非是出世的圣者,出世圣者断除了无明(痴),所以无缚无着的步入了圣贤坦途;但凡夫不断无明,只能在低丑的私欲里打滚了。可见痴烦恼,是生长:贪、嗔、慢、见等的根,若能断痴,——斩断了烦恼魔的根,智慧便在你的心灵世界生长,智慧生长,黑暗的垢欲就治失了,谁看到太阳下的暗影?但现在我们的心灵世界,般若智慧被痴所覆盖,只有无明盘据在你心头,结果,所有的邪曲颠倒的烦恼魔鬼,都借着你的身体活跃起来,就像人间黑暗的夜晚,小偷大盗,甚至山林里的虎狼………都肆无忌惮的出来活动了。现在我们学佛,希望在佛道上,能破除黑暗的痴心,使自己人生的智慧增长,即便沽弭人生的缺憾了。
  ㈤ 结语
  ——劝君勿醉世间酒,一醉无期罪障除
  站在人的立场,看世间形形色色,有长有短,有高有下,有贵有贱,有美有丑……谁也不能否认眼前复杂的现象?人生存于像复维的迷宫之中,自己被迷了,在迷的环境里怎能清醒?走的路郡是在物欲的圈圈里绕来绕去;但又弯弯曲曲畸岖不平,不过众生在这条路上走惯了,你劝他不要在五欲的路上走,他反而觉得人生枯燥无味,不能适应,他认为生而为人,就是耍享受五欲之乐;不然,就卓负了眼前的太好人生,在佛菩萨看来,这真是罪障深重的可怜众生呀!
  “劝君勿醉世间滔,一醉无期罪障除。”这是我漫谈人生的结语,醉是着迷的意思;所谓酒,是指世间的五窿(色声香味触)境界,或指“财色名贪睡”的五种物欲。凡夫追逐五窿欲乐,如蝇逐臭,不肯远离,此即于尘境上深切的着迷了。就像饮酒过量,昏醉如泥,完全失去了理智,于此五窿贪爱的路上,虽也碰到难以忍受的苦逼;但也不能清醒。谁知道这正是流转生死的源流?谁知道这正是人生灾难的深渊?
  前面讲人生的缺憾,最主要的原因,对世间没有澈透的了解。所以,盲目的追逐富贵权位,虽已拥有了这些境界的欲乐;但是永无满足的时候,此即人生永远缺憾的所在了。
  站在佛菩萨觉位的立场看世间,世间尘境并非垢浊,只是众生的心浊罢了。佛菩萨能够巧为利用窿境,反而能够普济世间美化世间,所谓修布施法门,就是菩萨借尘境利他的伟大胜行,众生若能从物欲的境界里解脱出来,那便沽除了罪障,远离了生死苦海,进入圣者的安宁天地;若被五欲所迷,人生颠倒狂乱,罪障就永远没有治除的希望。而人生的苦难,生死流转,也即永无了期。所谓:“一醉无期非障除。乙我们学佛之人,应该要深切的反省,应该要细心的检讨,问问自己有没有落于五欲的深坑?间问自己有没有接近佛道?
  摘自《菩提树》总第43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