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浅淡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耀旸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淡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
  释耀旸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以时代背景的立场来看佛教,在当时动乱的社会应怎样对人间的教化。大师对“人生佛教”的解析,使当时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得以澄清,并非以往人们所认为的消极的迷信的宗教,而是积极入世正信的人生教化。由此“人生佛教”的思想带给人们的一些思考,给今天的“人间佛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现在的僧人,应以什么样的责任、什么样的心态来弘扬佛法。怎样以大乘菩萨道慈悲济世的精神,为现代人们的需要,契理契机把佛教的道理介绍给人们,从而使人们达到解脱种种烦恼的目的。“人生佛教”即是“人间佛教”,人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应以人为本位的佛教,所以也称为“人间佛教”。本文分四部分,一、人生佛教的提倡,二、人生佛教目的与效果,三、人生佛教的时代意义,四、人生佛教赋予我们的责任。以此四部分来说明人生佛教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人生佛教 人间佛教 大虚大师
  一、人生佛教的提倡
  在清末至民国之际,国家的没落与战乱,西方文化的影响,兴起了新文化革命运动,我国故有的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佛教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仅存一丝的命脉,犹如强弩之末,面临法难的危险。在当时佛教被认为是过去封建阶级愚民政策的迷信工具,因此政府要搞寺产兴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内中一些有远见的诸山长老为保住寺产,向当局提出寺院自己办学的要求。在寄禅(八指头陀)、太虚、虚云、弘一、圆瑛等大师的努力下保住了寺产,又兴学培养了佛教的人才。尤其是太虚大师他悲心深重,以护教护国为己任,到处奔波请命;不畏讥讽诘难,竭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因此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革命思想,志在将中国佛教的发展推向广大的民众,最终达到现代化、国际化。
  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开题》文中对“人生佛教”所针对性的解析如下: .
  “人生”一词,消极方面为针对向来佛法之流弊,人生
  亦可说“生人”。向来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
  佛教”。向来学佛法的,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
  要死了之后好,这并非佛法的真义,不过是流布上的一种演
  变罢了。
  由此看来过去人们,普遍的认为佛教是为死人服务的宗教,所谓的“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就是被以为只是死后为超度亡灵的佛教,到今天民间里还是很多人有这样的看法。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违背了佛陀在人间成佛的本意了。从六道众生来讲、人是比较能发心修行的,三涂痛苦没有智慧不会修行,天道福报大、太享受不想修行,修罗道虽也有福报但好斗也不修行,唯有人道不苦不乐堪能修行,所以佛陀出世还是以人间为本位。因此大师为护教救国而推行“人生佛教”,以犀利的慧眼,独到的远见,指明了当时佛教应走的路子。
  在当时的出家人普遍没有什么文化,几乎就没人讲经说法,有修证的更难见到了,同时僧俗之中又很少人做教理教义的研究工作。普遍的出家人都以赶经忏为主,常常挑着担子在乡间往来,因此就很自然的被称作专为超度死人的宗教了。在这种情况下太虚大师力挽狂澜宣扬“人生佛教”办学培养人才,四处讲经说法。大师的这种奉献精神影响至今,所以现在中国的佛教还是沿着大师的“人生佛教”的思想在发展“人间佛教”,但是到今天还未能超越太虚大师当时所构想的规模。所以全国各地佛教界都还继续高举“人间佛教”的这面旗帜,为弘扬佛法而努力。
  二、人生佛教目的与效果
  整个佛法是讲“信、解、行、证”的修学过程。这是每个初学者必须经历的过程,大师的“人生佛教”是在“信解”的基础上讲发心的“行证”,这四个是相辅相成的。在此以“信”为首要,佛法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华严经)又在《大智度论》里讲:“信为能人,智为能度。”所以要真信了,付诸实践从而使广解行”并进,才能有所“证悟”。如果没有“解行”,佛法的真正利益也得不到,更不用谈有什么证得了。所以佛法贵在实践!大师在《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一文详细解析了“人生佛教”应以“八正道”来指导正确的人生方向。文中说:
  佛之教训,富有改善人群生活之作用,而最精粹者当推
  八正道。佛说之入正道,乃依之观察人生宇宙真相而自由
  进化于至善之正当道路。……此中正见、正念、正定,皆为
  教育。然小学至大学教育,应注重于正见,而正念、正定则
  当由年长后自修之。如佛之净土法门等,亦修正念、正定之
  一种法门耳。正业则为经济,正语、正行则为政治。教育、
  政治、经济,为人生社会之三要素;正欲(正思维)、正精进
  则为发动推进此三要素而完成人生之自由、社会之进化者
  也。世人诚能于此佛说之八正道,了然有契于心,奉以为教
  育、政治、经济之最高准则,别人群生活未有不日进于善良
  者。值此争杀不安之时代,敬以此贡献于愿求人类和年幸
  福者!
  大师概括地说:“教育必须注重正见,而正念、正定是在年渐长之后以自修。”目前我们所理解的现代的“应试教育”也存在着问题,因此“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是我们要考虑要解决的问题。正业是属于经济方面的,正语、正行是属于政治的。大师又说:“教育、政治、经济构成了人生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正欲(正思维)与正精进是完成这三要素在人生社会自由的进化,在当时是这样的。而现在社会存在的还是“教育”和包括在“经济”方面的“医疗与住房”成了现代人们头上新的三座大山,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所以必须依此“八正道”(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指导我们日常修持生活;实践于生活中并不悖世间法,能使人更积极地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也就是顺应大乘菩萨道的精神,真正实现人生的佛教。
  人生佛教之目的及其效果就依佛法发心预期说,即为
  目的;就修行成功说,即为效果。此其效果,可略分为四:
  (一)、人生改善:一般佛经皆说到此义,即人民五戒之行,
  轮王十善之化。改善人间,即是目的;人生改善成功即是效
  果。(二)、后世增胜:依业果流转而修行者,每希望后世增
  胜,即希望将来比现在之人做得好。过去有句话:“山中无
  衲子,朝中无宰相”,此为基于后世增胜为目的之修道观,
  信佛人多是如此。唯此并不限于人间,乃可由人增进而至
  于欲色无色等天。(三)、生死解脱:此因看后世增胜仍不
  免于三界轮回,若不修到生死彻底之解脱,终必流转;依于
  此目的所获得之效果,即罗汉。(四)、法界圆明:此为大乘
  特有者,二乘圣者虽了生死,然有所知障,不知一切法实相;
  纵略知法空亦不究竟,故于一切法不能圆满通达而仍有障
  碍。
  此中所讲是“人生的改善”通过对“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和“十善”(前四项及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是在五戒的前四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修持,进而完成人生的改善。那么要将“五戒”和“十善”普及到广大群众去,这需要很多人来实践和推广,于是“弘法”便是家务了。在弘法说教过程中,要具足善巧方便,应机而说才不至使人于产生“敬而远之”的逆反心理,顺世俗谛而不违背真谛之理。正如大师在《佛教人乘正法论》中说:
  现今人伦之习惯风俗性情为质地,以佛教人乘正法为
  准绳,使咸纳乎人道之正轨耳。
  大师在那战乱之世,人心于恐慌之中。以佛法契机的精神在五乘佛法中,特别将人乘的教法提出来。大师在论中详细叙述了“人乘之正法”其中在“五戒善法”、“五戒之类别”、“增上之五戒”等篇幅中皆说到“五戒”的重要性,其中在《五戒善法》文中说:
  一、不残杀而仁爱,二、不偷盗而义利,三、不邪淫而礼
  节,四、不欺妄而诚信,五、不服乱性情品而调善身心。此之
  五戒;上截即是伦理原则,下截则同儒家五常;上截在止所
  不当为,下截在作所必当为;能止所不当为则所作者自合于
  必当为,专作所必当为则自能远离于所不当为。
  大师在这里很善巧地将“五戒”和传统儒家的“五常”结合在一起,以期接引儒学者人到佛门中来。这种契理契机的教化,是要有一定的善巧方便。所以我们需要各各领域的弘法人才,到群众中弘法布教;这样才是行大乘菩萨所行。才能使更多的人闻到佛法,进而达到“后世增胜”,才能使更多人走向“生死解脱”。发大乘愿心自利利他最终了人法二空,达到一切法究竟圆满的“法界圆明”,这也是不共于二乘行人,唯大乘佛法的特胜之处。如前面引文中所说,“人生佛教”目的及效果,大师在论文中也很明确地说明了,那四点的关系:
  然今之所讲人生佛教,为对治向来偏重于如上二者,故
  特重于人生改善而直接法界圆明。换言之,今之人生佛教。
  侧重于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发菩提心而趣于大乘
  之佛果,即于此上,消极的则对治佛法向来之流弊;积极的
  则依人生之改善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此中自亦含摄后
  世胜进与生死解脱,故第二第三,亦即融摄其中。故人生佛
  教云者,即为综合全部佛法而适应时机之佛教也。
  由此看来大师提出“人生佛教”是佛法发展到一个时期的针对性,是对治佛法一直以来的流弊,就是前面所说到的被认为是迷信的愚民政策。因此“人生佛教”侧重人生的改善进而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趋向大乘的佛果。
  佛教关键是要解决人们的烦恼为目的,佛法从浅近而说求后世胜进是过程,从高尚的来讲求生死解脱才是究竟。理论是指导但要有实践才能显出它的效用,否则只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性,需要实际的操作性,凡夫需要的是活生生可见到的现实;所以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需要去解决的是什么呢?社会问题的对立与矛盾带给人们需要的是解压,才能减少身心的忧恼。这才是“人间佛教”适应这个时代的根机。
  三、人生佛教的时代意义
  对于大师“人生佛教”的提出也是有它的针对性和要解决的问题。正如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开题》中说“人生佛教”所针对的是要了“死鬼的佛教”。文中指出:
  我们现在是众生中之人,即应依人生去作,去了解此
  生,作好此人,而了死了鬼亦自在其中,此所以对向来死鬼
  的佛教而讲人生的佛教也。
  此中向我们告示做好了人,是了“死鬼的佛教”的先决条件。
  因此对出家人而言,首先必须做好一名合格的僧人,你才能真正为佛教做点事情。个人的学识固然重要,但必须具备世出世的僧格。这就要修持佛法的智慧来引导,因此只有深入经藏,才不会流于俗化。“人生佛教”就是要将从前所认为“死鬼的佛教”的这种迷信仰转为对现实人间社会“真善美慧”的人格修养。发挥佛教的本质,进一步推动弘法利生事业的发展;从而使佛法实践于世间,才不离于我们所说的正知、正见的“人间佛教”,才不离于“自利利他”的菩萨道精神,这就是当年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意义之所在。
  为推广人生佛教这一志业,大师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四处举办佛法的推行机构和佛学院。大师于民国十三年(1915)在庐山发起“世界佛教联合会”,1919年在巴黎提倡“世界佛学院”的组织,为推进世界佛化新运动,1921年在南京成立总院。1923在四川缙云寺成立汉藏教理院;(参见东初法师《中国佛教近代史》第977—978页)还有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等许多佛学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如法尊法师、印顺法师、正果法师等这一代的大德,他们对现代佛教影响甚远,以至现在我们还在努力的建设“人间佛教”。
  如果没有过去太虚等大师庙产的兴办佛学院的创举,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佛学院的收获。现在全国各地佛学院还在不断的兴起,虽然不够完善也不具规模,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目前还达不到广弘佛法的目的,这就是各方面人才的缺乏,所以形成不了规模,成不了气候也在情理之中。 .
  现在的佛学院学习生活,磨炼着僧青年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思想的自由与解放,它将造就更多的僧才。教育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这才是重要的,也是每一代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因此我们当前就是要作好,学习教理教义的工作,寺院的管理工作,对僧俗的劝化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而论,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物欲横流、通货膨胀,使人们的工作压力很大,精神上没得依托。这就需要给予相应的降压,这才是对机说法、正如应病予药,才不至于人们学了佛法在现实中却得不到受用,而是要体现出佛法的现实效应和实用性。
  因此培养‘弘法人才’是最重要的,否则无法践行人生佛教。人才不管在哪里?都是第一要务。少了人才什么事都做不好,由此看来培养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回首过去,我们已故的前任中国佛教会长赵朴老,在佛教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三个建设:“第一、是人才培养,第二、也是人才培养,第三、还是人才培养。”如果现在没有人才的储备,那么对下一代来讲,那将是一段悲哀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改革开放,佛教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一个阶段。所以现在还是以发展“人间佛教”为基础。
  现在“人间佛教”的口号在高喊着,试问我们做了多少事,有多少走人群众中救济人们之所需?物质上的救济固然很重要,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给予精神上的食粮。解决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是目的,两者互为关系舍一则不成。因此在引导民众上,虽说可以“先以欲钩牵”,但主要是“为令人佛智”。这便是我们所提倡“人间佛教”的意义。
  四、人生佛教赋予我们的责任
  传统文化的圣哲时代,已渐渐离我们远去。就像流星般划过天际,再也找不回来。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理智的头脑被冲昏了。城市的灯红酒绿淹没了人们的理想,剩下的只会“唯利是图”地向钱看了。没有文化知识的学习,你又如何去教育、化导他人呢?
  道德文化的操守,深刻地影响着人文素质的提高。如果僧青年没有进步的思想,又怎么推进佛教的发展呢?现在只有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和佛陀智慧结晶的“经典”教育,才能挽救世道人心。这种济世度生的任务,已落在我们这一代年青人的身上。我们要勇敢的承担这了不起的重任,否则推动不了文化的发展,也将会被压在历史的车轮之下。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诚如佛光山今天的成就,他们的努力,就是将佛法传播到世界的每一角落。就像他们所说的:让“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这也是我们每一位佛子神圣的责任,也是实现“人间佛教”的根本。
  在当今的社会上家庭事件的纠纷,是屡见不鲜的。犹如离婚律的上升,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伤害。这些问题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细想这都是缺乏道德教育,缺少人身品质的修养;才会造成现在的这种恶果。希望我们通过这种传统“经典”的教育,佛典的教化,能够带来祥和的气象。也只有“经典”的教育,才是永恒不朽的活水源头。传统的儒家、它教我们怎样做人,教我们怎样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加上出世的大乘菩萨行,佛法的慈悲与智慧,不违背世出世间的因果律。这样“犹如带角虎”的教育,如果能实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那么将造就一方“人间净土”。由此可知这三个教育的建设,将取决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是每个教化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乘菩萨行不舍方便,而救济一切众生。诚如很多佛教慈善基金会的成立,它利益了很多失学的孩子,它的利益又解决了许多人无法就医的困境。厦门南普陀基金会的成就,台湾慈济功德会、慈济医院的成就。还有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的成就,它满足了许多学子的需求。这些慈善事业,也是我们佛弟子“取之于十方,还归于十方”的不取不舍的大乘精神。
  结 语
  总而言之,太虚大师对现代中国佛教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大师为当时佛教的改革走向世间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现在中国佛教这几十年来的发展,都与大师的努力息息相关。他在僧制改革、教育建设,以及社会的福利等等重要规划,是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人生佛教”就如大师所说偈:“仰止唯佛陀,完全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把佛法落实到人群中来,对人生价值的提升,进一步成就人乘佛法的暇满人生,最终成就圆满的佛陀。
  如文中四点所说皆离不开“人才培养”的作用,更离不开佛法正知正见的引导。弘扬佛法要掌握善巧方便才是关键,必须建立坚固的信仰,方能心精进不退道业。有了足够的信愿,实践“人间佛教”才不会盲无目标。而我们所积累的经验及阅历所凝聚成的智慧,就是我们弘法利生的资粮,就是实践“人生佛教”实现人间净土的保证;也是我们将要完成的神圣使命。
  (中国佛学院研究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