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佛法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法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一佛法的宇宙观
  “宇宙”等于“空间”与“时间”。但此处所讲“宇宙”不是说“空时”的空架子,而是说在此时空中所有的实际内容。在佛法称宇宙为“世间”,世间有两种:一是“器世间”,二是“有情世间”。器世间即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依现在说来,即是地球乃至整个的太阳系,以及无量数的太阳系,因为人既靠它居住,衣食等又靠它供给,所以称它为器世间。“有情世间”便是器世间上有生命、有心情的生物,如像人与禽兽虫鱼等都是;因为他有心情,能知觉、运动、行为、造作,所以称为有情世间。这两者便是宇宙的内容。“观”是人对事理所有的主张见解。“宇宙观”便是人对宇宙的思想见解,即是对它的认识与态度。鸟兽虫鱼虽生活在宇宙内,但对宇宙不见得有何认识,亦无一定态度;人类在野蛮时代亦然,所以都无宇宙观。宇宙观之发生是在文化进步的人类;而且必是具有哲学思想的圣哲,然后才有正确伟大的宇宙观。
  佛法,他有最高深的学理,从他丰富的学理中,我们便见得他的宇宙观是超出寻常的。特分述如下:
  (一)宇宙的数量 在人智未开时,他所知道的宇宙不过是他耳目所能接触的,超出他耳目范围外便不敢谓其有无了。中国人只知九州,罗马人只知环地中海的许多地方,他们的宇宙便囿于此。但在同时的佛法他所说的宇宙倒是无量无边的。他说:一个太阳之所照临名一世界;千个太阳之所照临名小千世界;于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干世界。大干世界有好多呢?佛法用恒河沙作单位,他说有恒河沙数恒河沙的大干世界。他又说此处世界正生正存,彼处世界正坏正灭,譬如天雨,永无停住。可见他所知道的器世间真是无量无边,这与现代的天文学家在望远镜下所看见的天体若合符节。又就有情世间言:。他说有情更是无量无边的,人、禽兽、鳞介在一个世界上已经够多了,在恒河沙数恒河沙的大干世界里,这岂不是更多更多吗?然而还有微生物那更多了!佛说夏天的池中,一钵水里便有八万四千虫,这有情世界的数量还可思议吗?这与现代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所看见的,还是不谋而合。然而佛是二千余年前出世的,他并没有显微镜望远镜,但他智慧的发现如此惊人!
  (二)宇宙的发展 佛教于器界的发展与有情界的发展通分为四个阶段。器界发展四阶段即是‘咸”、“住”、“坏”、“空”,“成”谓从无而有,即是它的生成,“住”是说它既成过后相续存在,“坏’’是渐趋老朽毁坏,“空”是消灭后一无所有。器世间是如何成立的呢?他说最初世间在广大的太空中今有“金藏界云”出现,金藏界云日趋凝聚,渐次成了地轮,水轮与风轮,风轮包水轮,水轮包地轮,地轮在中心,这与现代人类所知道的地球的形态是不谋而合的,轮自然是圆形的意思。地球的上面是空气层,以外才是真空,佛法将风轮算作器世间的一部份,这是如何的精到!地球上陆占四分之一,水占四分之三,所以地球之大部分通同为水所包裹,陆地不过是大海中的岛屿,所以称为六大洲,而海底还是陆地,水轮包地轮的话,也是极正确的了。至于金藏界云凝聚之说,应与近代哲学家的星云说不约而同。地球之成如是,其他的行星恒星与此理同。再说器世间住的情况:佛说器世间既经成了,渐次有草木禾稼等生起,渐次有有情生起,在住的期间,器世间是少剧烈的变化的,大体常时维持他的现状而供给有情世间的发展。单拿人类来说吧:佛说人类在最初的原始时代,5C有国家,无有社会,并且亦没有家庭;他的生活是在大自然界中任意的取得饮食而不分你我,也没有将外界的东西据为已有的占有欲,自然更没有侵犯他人,压迫他人,奴役他人的事;他的心理是恬静的,是混沌的,是没有好多知识的,但是亦没有好多忧愁苦恼与乎恼害他人的坏意,大体是饥则食,饱则止,老庄说的“含哺而嬉,鼓腹而游,其行恬恬,其视颠颠”,自由自在平等和乐的至德之世了。这与现代社会学家所说的社会发展史的原始共产社会大致相差不远,过后人类渐起了贪欲,便将世界上的食品多多地、过度地采集而据为已有,因此一来,人们便有了相竞之心,由相竞而争取,自然界的食物便顿形缺乏,因为缺乏了便互相侵夺,乃至于盗窃劫掠,成了大患。因此便向同群类中智能才力较高的人,请他评判曲直,这样便渐形成了酋长君主制度。这时候已经不能够叫他们回复从前的恬静混沌的生活了,于是便定下承认私产,互不侵犯的法令,这样便渐渐形成了法律。在另一方面,天然的物资已经不够人类的生活,不能不用人的智与力来发展生产,于是才有了渔猎、牧畜、农业、工艺的生产,在这种种生产事业中,不能不互助、分工、交易,于是便形成了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再与上面酋长君主制相结合,于是形成了国家。国家既经形成,于是更有外交战争的事,从此人类有更高度的苦痛,为要求得最后的解决,又必定要求整个人类的统一与和平,佛法对于宇宙在住的时期所说的情况,大约如此。再谈“坏”,佛法说有情世间有三灾,说人类在最初的时候,寿命是极长的,享乐是极丰的,性情是极和平贤善的,到得后来,性情坏了,作恶多了,生命短促了,到人寿平均卅岁时,便发生三灾:一是俭灾,即是极度的饥荒;二是病灾,即是极严重的瘟疫;三是兵灾,即是极惨酷的战争。经过这三灾,人类死亡几尽,只有少数纯良的人躲藏在深山里,等三灾完了后,再下山来重度生活,互相规约,永不再造杀盗淫妄等罪恶,永时大家遵守,颇有小小的一度太平康乐气象,但不久之后他们的性情又坏了,重新又作出杀盗淫妄等类的恶业来,因而他们的寿命更趋短促,到了平均十岁时,前面说的俭灾、病灾、兵灾重起,饿毙、病死、杀戮更惨,更惨!到三灾完结,人类殆尽,逃在山中的纯良的人,重定规约,共造善业,在这样惨酷的创痛剧深之后,果然不再作恶,努力作善,因此世界渐趋康乐,人类的生命也渐长久,人类的享受也渐得丰富,直到人类的生命极长远时,世界的幸福极康乐时,人类反而厌弃此世间了,厌弃心日趋极度,便惭渐地死而不生,最后世界反而没有人类,乃至没有生物,这时的世界忽然发生了极高度的温热,其热度等于七个太阳,地面上无一滴水,也更没有江河海洋,到得后来,岩石金铁都溶化而为液体,再蒸发而为气体,于是这器世界便坏灭了。坏后便人于空劫,“空”便是整个的恒星系里没有一粒微尘,更没有其他的生物,这便叫做“空”。生已更成,成已更住,住已更坏,坏已更空,七次火灾便来一次水灾,七次水灾再来一次风灾,这便是器世间的大三灾,世间的成住坏空大略如此。有情世间的“生”、“老”、“病”、“死”,这里容易明白,从住胎到出胎名“生”;生已而幼、而壮、而老,渐渐趋于成熟,终至于衰朽,这便叫“老”,在生育长养,乃至衰老时中,内有情绪之哀伤,外有风寒之侵逼,所成的疾病苦痛,统名为“病”;由病而至于死亡,乃至身体朽烂叫做“死”。这是众人现见的,但是把它当作人生问题研究而求解决的,还是佛法。佛法对宇宙发展的观察,略说如此。
  (三)宇宙的实相与价值 佛法由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之发展得到了第一个坚强的主张,便是“无常观”,这“无常”即包括“成、住、坏、空”, “生、老、病、死”的两种历程;这种“无常观”也便与西洋哲学上面所谓“变的哲学”意义相同。希腊的哲人说: “濯足长流,屈伸之间,已非旧水”;中国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近代的辩证唯物论者说物质、存在、运动,三位一体——这都是变的意义。也都是无常的意义。佛家又分无常为两种:一是“转变无常”,一是“灭坏无常”。由此一现象到彼一现象,名为“转变”,如“成住坏空”、 “生老病死”是;即此一法,待缘而生,生已即灭,便叫做“灭坏”。佛说世间万法没有不立趋坏灭的,那么宇宙岂不顿时消灭吗?然而这又不然,他说宇宙万法虽然生已即灭,然而灭已复生,这样的生灭不停,紧接而迅速地生起,反而不觉得它有生灭,但它确不是凝然坚住。在《楞严经》说:“年有年变,月有月变,日有日变,时有时变”,乃至刹那,刹那,无不转变而又生起,所以宇宙是无常的,然而又不是断绝的,这样不常不断的现象,佛法称它为相续,有情是相续,世界是相续,整个宇宙无不是相续,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即是佛法的“顿生顿灭”之理,由顿生顿灭,灭坏无常,前后相续,彼此之间,必有微差.积微成著,必有突变,便成了“转变无常”,“生、老、病、死”, “成、住、坏、空”的最大不同的现象,这也可以说是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了。
  佛法宇宙第二个坚强的主张便是“苦观”,因无常故。汉武帝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老奈何”!?这是“无常”,同时正是“苦”,所以无常与苦是不相离的。佛对世间的苦详细分析: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一切无常五取蕴苦,此中丰富的涵义这里不能说。最出人意表的,佛说三苦: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苦苦便是人生种种不如意的事,苦便是苦,名为苦苦;人生最快意的事是“乐”,但乐是不究竟的,终要坏灭的,快乐愈多,毁灭时的苦痛愈大,这便叫坏苦,所以快乐还是苦;行苦的意义深了,此中不说。大家想,快乐都是痛苦,这宇宙还有乐事吗?近来的人类都苦于衣食的不足,饥寒交迫,生命无寄,自然不能不革命奋斗以创造将来的黄金世界,那便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直到共产主义社会,各尽其能,而且人人皆有能;各取所需,世间真的富有能普给众人之所需;这世界岂不永远地快乐了吗?岂不便没有痛苦了吗?我想不然,那时的世界还是在“成、住、坏、空”的发展过程内,他既脱离不了“生、老、病、死”的过程,他怎能不苦呢?我们并且知道没饭吃的人,他的问题在吃饭;饭吃饱了,他的新问题会更多更多地发生,如像“爱情”,如像“名誉”,如像“权势”乃至“生死”,这正是饭吃饱了的人,享福不尽的人,所劳心焦思而不得解决的,秦皇汉武乃至悉达太子,都是实例。将来人类果真都到了太平康乐的时代,恐怕更多的问题,更多的苦痛会崭新地提出来了!有人问:社会到了共产制度,它的发展还要辩证否?如不辩证,辩证之理穷;如还要辩证,那社会便非究竟。又有人问:因斗争而后有创造,人类到了共产社会时还有斗争否?如有斗争,便仍不是最和平理想的社会;如果没斗争,岂不人类更无创造了吗?斯大林说:那时仍旧有辩证有斗争,不过不是人与人的斗争,而是人与自然的斗争罢了。依我看来,人与自然的斗争,不是共产社会的特有现象与新的现象,而是人类自有知识、有文化、有生产、有技艺以来共有的现象。如果共产制度社会里还有辩证与斗争的话,应当不是旧调重弹,必会转换方向,那便是自物质界吃饭穿衣的问题转向到情感、欲望乃至生、老、病、死的问题而辩证、而斗争。这是我的妄谈,但应不失为有意义的一个假设吧!
  佛法对宇宙第三个坚强的主张便是“无我观”,因为苦故。苦便不自在,苦便无主宰,假若人都有“我”而能自我主宰的话,谁愿自造苦痛作自我压迫呢?如上所说“无常”、“苦”的现象,都不是任何人所能反抗,所能解决的,即是说任何人都被“无常”与“苦”所控制,所压迫而没法翻身,这样的人便都
  成了无常与苦的奴役了,他还有什么自我主宰的天赋人权呢?这无我的道理,如果拿唯物论、拿辩证法来解释,尤为恰当。唯物论说:人不过是原子电子集合成的有机体,假若把一个一个的原子电子拆散了,那时也便没有肉体,没有神经系,没有大小脑,没有思想行动、精神、心智,还有什么我呢?又人的身体,终日终夜,时时刻刻,都在物质的新陈代谢中,据生理学家说:七年之后,各人全身的细胞都会死灭净尽,没有一个遗存的,那时全身的组织都是新兴的细胞,在这样的新陈代谢情况下,哪里还有固定不变的我呢?辩证唯物论说:环境决定意志,生活形成思想,上层建筑物尽是以下层建筑物为基础而生长、而变化,即是说精神是受物质的支配的,更有什么“我”呢?所以佛法的“无我观”,在现代的学说思潮里,是不容反对的。至于佛法是否唯物论,那又别是个问题,非此所能辩。
  佛法对宇宙第四个坚强的主张便是“空观”。空有两义:一是“灭坏而空”,一是“即有而空”。“灭坏而空”是最容易懂的,但无多大意义;“即有而空”是不易懂的,但意义重大。“即有而空”岂不太矛盾了吗?答:真是矛盾,然而世间万法却正是如此的矛盾。这道理如何讲呢?吾人且不论理,先说事实,在苏东坡的《赤壁赋》上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江,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吾人翻开一部廿四史,看得古往今来,豪雄并出,当他轰轰烈烈,定霸称王,攻城夺地,那是多么的实在呵!但是随时间的辩证,转瞬之间,尽成乌有。秦始皇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楚霸王拔山盖世之威,而今云散烟消,再不能得其丝毫遗迹,宇宙真太变化了!真太幻灭了!我们说它没有吗?它确是有。我们说它不空吗?它确是空。我们从“坏灭而空”。也便悟人“即有而空”了。中国古代的英雄如是,全世界的豪杰亦无不然:亚力山大、恺撒、拿破仑不还是如此吗?希特勒、慕沙里尼、东条、近卫不还是如此吗?乃至其他,或已幻灭,或正幻灭,或将幻灭;过去、现在、来来的宇宙人生那有—个不空呢?这便叫做“即有而空”。黑格尔的辩证论第一个定律便是“矛盾之统一”。我想“矛盾之统一”最明确的例,莫过于此即有而空一义了。佛法的“空观”大略如此,详细讲来,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在。
  这:“无常”、“苦”、“无我”、“空”便是佛法对宇宙的真相与价值的看法。这样的宇宙观,不是最伟大精深而正确的吗?吾人论佛法宇宙观略止于此。
  二佛法的人生观
  “人生观”多分是依宇宙观而来的,同时也可算作宇宙观的一部分。随他对宇宙的看法不同,因而他对作人的态度也就不同,而且这作人的态度也便是对于宇宙的态度。到底这不同的态度共有几种呢?依佛法说共有三种:
  第一、是爱著世间的态度:这一类的人感觉世间是快乐的,是有希望的,纵然现时有不少的苦痛,然而黄金世界有一天总会客观地到来。到底他认为可爱的世间有些什么东西可爱呢?约言之不外财、色、名、位、权势等。庄子说: “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凭生”,我们还可再加一句:“情人死情”。这便是世间足以令人爱著的。不过世间仍旧是矛盾的,我们爱著它愈凶,而结果愈坏,殉财、殉名、死权、死情,这是不顾性命的爱著,结果便将他的性命消灭了。世间的矛盾便如此。这染著世间的人究竟何苦来呢?佛法说: “无明”缘“行”。什么是‘无明”呢?“无明”便是“愚痴”,愚痴便是对于宇宙的实相与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宇宙是无常、苦、空、无我,他偏觉得宇宙是“常”“乐”,“不空”而“有我”,所以他不顾生命地去期望,要求占有它。他不知道宇宙是辩证的,而苦苦要把持它,结果便将它可怜的生命被世间的矛盾消灭了,这也算是矛盾的统一,这便是第一种人的人生观。佛法说这类人为“凡夫”,又说“凡夫住著生死”。
  第二、是厌弃世间的态度:这类人便比第一类人对宇宙的观察有深透的了解与体认了。他知道宇宙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空的,所以他不但不爱著它,而且极端的厌憎它,甚至想立即逃出它的羁绊与压迫,免受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种种的苦恼。因而他便不顾资财,不顾荣名,不顾恋权势,乃至家室之爱,生命之重都在所不惜而遁世,而出家,深山独处,寂静修禅,成八正道,直趋涅槃,以达到无生死、无苦乐之境界。这样的人,佛法称他为“声闻”,又说“声闻住著涅槃”。
  第三、是无住涅槃的态度:什么是“涅槃”?涅槃便是声闻所期求的解脱境界,是离生死,超苦乐的境界;声闻对这样的境界是极端爱著的,所以说:“声闻住著涅槃”。有另外一类人与他的态度相反,那类的人名叫“菩萨”。菩萨不是泥塑木雕的神灵,而是活生生,有生命、有热情、有魄力、有智慧的人物。菩萨犹言“觉者”,孟子说:“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凡事起心动念,不为个人打算,而能牺牲自我,悲愿利人的人,都是菩萨,所谓“志士”、“仁人”、“贤”、“圣”都是菩萨。菩萨便不住涅槃。不住涅槃岂不是与同凡夫一样的染著世间了吗?这却不然,他同时仍不住生死,这样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境界,便是“无住涅槃”的境界。不住生死,是说他能够出离世间;不住涅槃,是说他又能够返人世间。这样既能出世,又能人世的态度,即是对于宇宙既不厌离,又不爱著的态度。这三种人的三种态度,可以用譬喻说明之:佛法说世间如苦海,凡夫如像无知的蠢人,对于那广邈无涯,波光绚烂的大海以为是好玩而幸福的,他便以最大的爱慕心踊跃奔赴,及到他踊身人海,便为海水漂溺了而莫能自拔,这便是陷溺于生死苦海凡夫的现象。声闻便像那陷溺大海,受尽艰
  辛,亟求出离而又得到人的援助,因之勇猛精进而达到彼岸的人;这样既达到彼岸的人,他返身再看苦海,想到他从前受尽的灾难,他真如谈虎变色,望而却步了,你还想他再人海中吗?他不但没有这样的勇气,并且更以为不必要如此的愚痴,因此便长往不返了。菩萨好比那善能游泳的勇士,他的力大、智大、悲愿大,他既有力量人苦海,又有力量出苦海,海水将他莫奈何,他反能驾驭此海水,所以他能往返自在,游戏无碍地在海中怡荡。他为什么能够不为海水漂溺呢?因为他对于此海水并无爱著之心;为什么他无爱著呢?因为他对于苦海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它是无常、苦、空、无我。但是他观察无常、苦、空、无我比声闻更澈底,他将无常、苦都看空了,所以他不怕苦海。他知道真正的无我,所以他对一切众生敢作自我的牺牲,牺牲了然而并无所牺牲,他把宇宙看空了,但对于“空”亦空,所以于空无所留恋。因此他既得人世而不为世所染,又能在世间成就无量的功德。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我不度众生,谁度众生?”这便是他的热情、慈悲、大智、大力、无住涅槃的态度。
  我们如果以辩证法来看人生呢?这三种态度恰成一系“正、反、合”的辩证:爱著世间的态度是正,厌离世间的态度便是反,而无住涅槃的态度便是再正确不过的合了。合非返于凡夫,而是对正反二者的扬弃与升华。既扬弃了凡夫的爱著,又扬弃了声闻的厌离;既能出世,又能人世。但他不是以自私自利的自了汉态度而出世,又不像凡夫那样的爱著财色名位,愚痴的态度而人世。他为什么出世呢?因为他的智慧看穿了世间不足爱著。他为什么人世呢?因为他悲愍苦海中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应当济度呀!这样悲智双运的精神,真是两者的升华了。佛法的人生观略言如此。详论之,则有百卷《瑜伽》,及宏博广大的大乘经论。拙作《大菩提论》亦备言之。
  我们从佛法的人生观宇宙观可能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将它与古今中外的大哲学家对于这问题作一比较,必能见得佛法的伟大。我希望大家对这个问题更加深切的研究体验而受用之,对诸位必有极伟大的帮助,并希望大家将这样的宇宙观人生观躬行实践以普度有情而创造新的宇宙!
  我在去年,曾经作了一篇佛教的宇宙现,登在本刊上,本拟续作佛教的人生观,后因事忙未果,本年四月因华西大学哲史系请讲此题,学生王俊孚笔记出来,在宇宙观内容与昔所论者大体相同,但在人生观一部分却可补昔文之不足,因此重寄本刊登载,不过佛法的人生观内容是极汪洋丰富的,读者宜读四《阿含经》及《般若》《瑜伽》诸大经论,拙作《人生学》第三卷《解脱道论》、第四卷《大菩提论》及《世间渤亦备言之。(佛学书局出版)此篇则不过略示纲要而已,王恩洋识于成都东方文教学院。
  王恩洋先生1950年4月在成都华西大学讲 王俊孚笔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