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评净慧大师《何处青山不道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宝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评净慧大师《何处青山不道场》
  王宝坤
  净慧法师《何处青山不道场——生活禅手册》一书所阐述的“生活禅”思想,是当代人最契理契机的学佛修持法门,既是对近代太虚大师等人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现代社会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在该书中,净慧法师  深刻阐明了“生活禅”思想的内涵,并对在生活中如何落实“生活禅”作了种种方便开
  示,充分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佛教、禅宗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何处青山不道场——生活禅手册》一书,是净慧法师在不同场合所讲佛法的结集。其中贯穿着一条明确的主线,那就是净慧法师一贯倡导的“生活禅”思想,正如该书代序《生活禅浅识》中所言,净慧法师所反复训导、谆谆教诲的生活禅思想,是“太虚大师、赵朴老等倡导的‘人间佛教’精神的具体化”,是净慧法师“在生活禅夏令营和柏林寺禅七所作的一系列开示”,是“近几十年来,面对种种挑战和社会人心的种种问题”,“净慧法师据多年修持、弘法的经验,总结了海内外诸大德禅学革新思想后所推出”的“最当现代人机宜的法门”,契理契机,落实当下。这是该书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之所在。
  净慧法师所倡导的“生活禅”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深刻阐明了“生活禅”思想的内涵
  在《生活禅开题》一篇中,净慧法师明确指出,“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人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这一“生活禅”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首先,是把佛教真正拉回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把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经过长期相互熔铸产生的禅宗精神,推向了生活,恢复了其灵动活泼的天机。我们知道,元代以后,中国禅宗日趋衰退,形成了所谓山林禅、丛林禅、文字禅和狂禅等远离社会人生、远离现实的种种流派,背离了佛教济世度人、关怀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净慧法师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精神的基础上,睿智而及时地提出“生活禅”思想,就是为了革除这一积弊,使本来就密不可分的“生活”与“禅”重新圆融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烦恼、困惑和各种心理障碍,使人们“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在这——意义上讲,“生活禅”体现了佛法的真谛,指明了学佛修持人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生活禅”是对“禅”本身所包容的生活意义上的普遍性的绝妙诠释,就“禅”的丰富性和普遍性,净慧法师分别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心理状况、做人处事、审美意识等多方面作了详尽而活泼地说解,使人们明白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禅机,人们在生活中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就是禅的精神所在,正如《金刚经》中所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也同样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生活禅”思想就深刻体现了“佛法在世间”的精神。
  再次,净慧法师说,“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这就是“生活禅”的本质内涵。从净慧法师的讲解中可以看出,所谓平常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深明因果、深信因果、并切实按佛教因果规律行事的智慧之心。深信因果,才能放下诸缘,饥来吃饭,而无“百种须索”,困来即眠,而无“千般计较”。二是良心,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善的意愿和觉照能力,是大悲心,也是“生活禅”最终指向众生、获得灵动的根基所在。
  由此可以看出,净慧法师所倡导的“生活禅”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佛教、禅宗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人文关怀。
  二、为广大学人指明了落实“生活禅”的现实途径
  在《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佛教的正信与正行》和《在家学佛方便谈》等篇中,净慧法师针对现代学人的生活状况、心智根器,苦口婆心、反复训导,提出了落实“生活禅”的现实途径。
  净慧法师说,“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要让这一切生活的领域里都充满禅的精神、禅的喜悦”。并由此提出了修学“生活禅”的四个要点。
  一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学佛修行,并不是人人都要出家,出家只是少数人,更多的是在家修学的人。在家学佛,如何把佛法、禅宗的精神体现出来呢?净慧法师说:“在家学佛就是要把你的信仰和家庭;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结合起来,把两者融化成一体,成为不二法门,这是关键!”这就给修学佛法的人做了心理上、行为上的定位,同时,净慧法师还因缘说法,提出“自觉、自由、自在”的“三自精神”,为学人指明了修行的着力处。
  二是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禅宗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无上法门,对治的就是人的心念。净慧法师说,“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我们要让自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无名烦恼刚要萌动时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学人如此修行,在在处处,“何处青山不道场”。净慧法师用明白透彻的语言,道出了修行的真谛。
  三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净慧法师说,“佛教的出发点是针对每一个众生为对象的,它不是以一个族群、以一个社会集团、以一个社会阶级为对象”的,也就是说,佛教关注的是生命的个体,而个体又生活在家庭之中,“作为在家学佛的人,首先是要建立一个佛化的家庭”,所谓佛化家庭,就是“在家庭里充满了佛教的精神,有礼让,有关怀,有爱心,这才是佛化家庭的内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世间的一部分,一个学佛人将佛教的精神带进了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就和睦了,接着就会影响邻里,就像水中的波纹,一圈一圈扩大,从而影响社会。这正像古人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样,这就是学佛人的正确态度。
  四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没有一分一秒、一呼一吸的时间离开了大众,离开了社会。”净慧法师说,“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们只有把自己放到大众当中,我们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我们学佛的人要积极地投身于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善行、善业中去”,也就是“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去,那就是彻底地把个人融化于大众”。净慧法师在这里确实讲透了“去掉我执”,从而达到“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真实含义和现实意义。
  法不孤起,因缘而生。净慧法师给学人提出的落实“生活禅”的四个要点,实实在在是当今学佛人的无上法宝,学门津要。
  三、“生活禅”思想体现了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净慧法师是站在当今世界、站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时代来提出“生活禅”思想的,所以,这一思想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净慧法师指出,在现代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的沙漠化,气候的反常,社会的动荡不安,人心的陋劣不堪,精神病患者的激增,自杀现象的频频出现,恐怖活动的猖獗,地区冲突的不断,核战争的恐怖等等”,关键在于人们不明因果,不信因果,“世间就是人自己弄脏的,还要靠我们人还它以清净”。因此,在《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佛法与报恩》、《做人的六条标准》等篇中,净慧法师从这一时代特征出发,对“生活禅”思想作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说解,充分体现了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汤用彤先生曾说,佛教亦宗教,亦哲学。净慧法师的“生活禅”思想也包含了深刻的、丰富的哲学意义。 ·
  首先,净慧法师从报恩的角度,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人类是大自然之子,如果人们“以报恩的心情”“感谢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人们就会“爱护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样,就不会出现滥砍滥伐现象,森林就会受到保护,水源也不会受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日趋完善,人类就不会面临难以解决的生态危机。
  其次,从报恩的角度,提出了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方式,净慧法师说:“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我们一个人的生命离不开全世界50亿人的生命。我们时时处处能有感恩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诈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
  再次,从佛教普度众生的角度,提出了人生价值体系和终极关怀理念。净慧法师认为,佛教“为人类确立了真正的自主性,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个人解脱的此岸性和彼岸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等等,这样一些关系圆满地统一起来”。这不只是理论上的事情,不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的假设”,而是“具有实证性”的。这样,净慧法师就把“生活禅”思想提到了对宇宙人生终极关怀的高度上了,从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净慧法师关怀众生、普度众生、作为一代大德的博大情怀。
  综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生活禅”思想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净慧法师立足于我们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充分注意到现代人具体的工作、生活、心理、心态实际,因缘说法,自成一家之言,语言生动活泼,自然亲切、朴素实在。既是学佛修行人的一部难得的教材,也是教外人士了解佛教、认识佛法、认识佛教哲学的优秀读物。
  (《何处青山不道场》,8万宇,净慧大师著,河北佛协虚云印经功德藏,2001年8月出版)
  (本文作者王宝坤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人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