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峨眉寺联中宗教与人生之意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马书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峨眉寺联中宗教与人生之意蕴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马书田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而寺庙楹联则以其鲜明的宗教色彩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寺庙楹联虽为小品,但其短小精炼,小中见大,寓意深刻,韵味无穷。一幅好的楹联,胜过一篇长文。不少寺庙楹联涉及了宗教与人生这个大题目。
  宗教虽寄托于天国,但却植根于人间;虽提倡超凡人圣,但却永留尘世。所以,宗教离不开人生。人类的一切文化结晶,说到底,都是在探讨人生。道教讲修炼,求延年,是在探讨人生;佛门讲功德,谈果报,也是在探讨人生;民间信仰拜大仙,祈财运,求福祛凶,还是在探讨人生。人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个“人生”问题。这个最普通而又最长久的题目,人类已经探讨了几千年,并将永远探讨下去。
  峨眉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崇高的佛教地位,“秀甲天下”的绰约风姿,富丽堂皇的梵宇琳宫,吸引了历代无数高僧大德、文人仕宦,并留有大量诗文书画,仅楹联即千余幅,其中不乏精品佳作,虽时过境迁,但内中所含丰富内容与深刻哲理是永远有生命力的,对追求“人生”的人们颇有启迪。
  楹联中宗教与人生之意蕴是个很大的题目,在此介绍几幅,以期领略其中奥妙。正所谓: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内煮乾坤!
  ——洪椿坪饭堂联
  众多佳联中,突出体现了淡泊名利、触景开悟、自识本性、清净安心这一主题思想境界。
  天地几闲身,试问名利场中,那有此清凉世界?
  光阴如过客,每到山水佳处,更莫负潇洒胸怀。
  ——华严顶初殿联
  此联为今人廖成之先生所题,联中意思通达晓畅,针砭时弊。追求功名富贵,是许多人终生奋斗的最大目标。其实,人们拼命追求的不过是浮名、虚名,最终是水中捞月、烟云过眼。更多的人一生忙于积蓄财物,无止无休。这些人在“名利场”中苦争苦斗,烦恼缠身,疲惫不堪,何曾有一天的“闲身’’?何曾领略过没有烦恼的“清凉世界”?何曾真正地享受了人生?一个人的价值绝不与其地位、财富等值,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心中不能缺少一块“净土”。正所谓:
  胸中已得山林趣:
  寺外何妨市井喧。
  ‘——雷音寺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为功名所累而丢掉了“本色”。于右任先生有感于此,曾书赠一联给报国寺方丈果玲长老:
  立身苦被浮名累;
  涉世无如本色难。
  据说此联还有一段来历。清末御史赵熙多次登临峨眉,与果玲过从甚密,曾赋诗书赠果玲:
  老来问法到南能,国家怆凉感几兴,
  独向明月弹绿绮,峨眉山下一诗僧。把他视为知音。果玲殊感荣幸,将其置于客堂,以示炫耀。1935年,于右任先生来此游览,见诗后即手书上联,暗含讽喻。
  追逐“浮名’’即追求虚荣,虚荣是虚幻不实的东西,“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但世人常为其所诱而迷乱不能自拔。故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保持自身质朴自然的真面目(本色)实在难能。这正是禅宗顿悟途径的根本要求:“自识本性,自性自度。”《坛经》云:“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白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洪椿坪弥勒殿有联云:
  处己何防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只有破除愚痴迷妄等邪见,以正见、正法眼藏自识本性,自性自度一一把握自己“本色”,自己度自己,才能得到解脱。如此,哪里还会与他人纠缠于是是非非?只有淡泊功名利禄,看透“名利’’二字,才能活得踏实,心安理得,轻松自如,不管外界如何光怪陆离,尘嚣纷扰,自己心中永是一片“清凉世界”。
  清代诗僧贯一所撰联也有这一含义:
  大肚能容,常思则古;
  暗修自宓,无暇求知。
  ——息心所弥勒殿联
  联中“求知”是指希求被人了解,这里指“追求功名”,“求官”。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中说:“少年急于求知,投赠公卿,动千百言,殊嫌繁冗,兼自减身分。,’释贯一认为,修心养性,常去寻找古人淳朴的本色,内心无比宁静淡泊,哪里还有功夫去追求功名富贵呢?无求于外界的内心,永远是稳定和丰富的。有了这样的心境,在世事面前便可宠辱不惊,乐观潇洒。这也正是佛门追求的“自由自在”、“常乐我净”,即永恒、恬静、自在、清静的高尚境界。
  以“难得糊涂”一语惊世骇俗的郑板桥也有一副对联,悬于洪椿坪(千佛禅院)中: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郑老先生以自己的亲身遭际,深感人生处事就如同一门难懂的大学问,也是一篇难做的大文章。其实,要想做到“洞明”、“练达’’也并不难,只须在“名利’’上十分“糊涂’’即可。可惜,世人“难得糊涂”!
  自识本性,自性自度的关键在于一个“悟”字。“悟’’了,便可随缘接物,物我一如,心无拘役,自在常乐。息心所一联(今人刘东父先生撰书)即表达了这种体验:
  万籁无声心自息;
  一身非我物同春。
  许多在现实生活中”翻过跟头来的”悟道者,常常能触景开悟,获得解脱。这在峨眉楹联中也有突出反映。作者们在自我中观照世界和人生的真谛:一山一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为道场。报国寺内五观堂有门联曰:
  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此联出于苏东坡的一首诗偈。据《五灯会元》卷十六载,东坡因宿庐山东林寺,与照觉和尚论无情话,有省,黎明而献偈曰: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广长舌为佛陀三十二妙相之一,世尊“出广长舌,放无量光”,“说诚实言”,在参禅者看来,汩汩的溪声就像佛陀说法讲经,是最动听最真实的声音;秀丽的山色如同佛身清净光明,超凡人圣,一尘不染,溪声、山色,佛门谓之“无情”,此偈含义,即“无情说法”、“非情成佛”。禅宗认为,见境即见心,一切事物都是佛法。五光十色的大干世界,在开悟者眼中,都是“无卜菩提”。又如:
  弹指不闻花雨落;
  掉头独见月潭深。
  ——千佛庵
  翻经留作将来眼;
  问法先空现在心。
  ——报国寺(释圆瑛撰)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流水是禅心。
  ——报国寺(清·吴擎撰)
  山色破空观自在;
  溪声说法了圆通。
  ——千佛庵
  山现莲花峰,自然自在;
  云藏舍利塔,如见如来。
  ——仙峰寺
  总之,峨眉楹联是峨眉文化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文辞隽永,寓意深刻。我国寺庙楹联之意蕴,于此可见—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