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透脱:南泉禅的人生智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尹文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透脱:南泉禅的人生智慧
  尹文汉
  关键词:南泉普愿禅师 人生智慧 禅学 透脱
  内容摘要:南泉透脱的人生风格,一方面表现于他不崇拜、重自我、追求彻底自由的个性特征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冲决一切网罗、追求终极自由的禅学运思。南泉通过其深遽的禅学运思,彻底消解了人的一切世俗依傍,引领人们回归到自在悠闲的本然状态。“平常心是道”的透脱而又悠闲对于现代日益物化与繁忙的人生无疑是一剂良药。
  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马祖道一禅师
  王老师真体道者也,所言皆透脱,无毫发知见解路,只贵人离见闻觉知,自透本来底,方得自由。若着法报化,便是依他,无自由分。是故发明卢行者不会佛法只是体道,所以得衣钵,此皆过量人行履处,千万人中难得一个半个,真药石谛当,直贵无事行履处也。——圆悟禅师克勤《题南泉和尚语要》
  在中国哲学史上,以追求自由为己任的莫过于庄子与禅宗。台湾学者韦政通先生曾用“透脱”二字形容庄子的人生风格 ,我想这二字也可以用来形容南泉(南泉普愿禅师,748-834)禅的人生智慧。因为南泉与庄子一样具有冲决一切网罗,消解一切言语桎梏,超越物我,直下承担个体生命真实的自由风格。南泉禅是禅道的真正成果,南泉也是禅僧中最接近庄子的人物之一。
  南泉透脱的人生风格,一方面表现于他不崇拜、重自我、追求彻底自由的个性特征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冲决一切网罗、追求终极自由的禅学运思。
  一、不崇拜、重自我、追求彻底自由的个性特征
  关于南泉普愿禅师的生平资料相当地少,我们只能得知他一个简略的生命历程。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简略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仍能窥见他不崇拜、重自我、追求彻底自由的个性特征。
  据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一<唐池州南泉院普愿传>记载,南泉十岁时即“跪请于父母乞出家,脱然有去羁鞅之色”,幼小的心灵中就有了“去羁鞅”、求自由的种子。在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门下的二十年中,他“苦节笃励,胼胝皲瘃,不敢为身主”,严格要求自己。愈是追求自由的人,往往愈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因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控制自己,也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自由。特立独行者同时也是有强烈自制能力者。普愿这二十年的自我约束与磨炼,为他以后的特立独行打下了坚实的自制力基础,也培养了他的自信力。所以,他一走出大隈山,就表现出非凡的气象。在嵩山期间,他一方面博览群经,“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之学”,另一方面,遍参群贤,“游学讲肆,上楞伽顶,入华严海会,抉中百门观之关钥”。 在对宇宙人生的追求上,他显然想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因此才不崇拜任何一种学说,才不囿于任何一种学说。
  南泉的这一特征也体现在他的修行上。他重视自我修行,绝不依傍他人。所以,他在马祖门下之时,能坚守自己的体证,而不为师说或他人之言论而动。“大寂门下八百余人,每参听之后,寻绎师说,是非纷错”,南泉却“自默而语”,甚至“舍景匿耀,似不能言者。人以其无法说,或扣其关,亦坚拒不泄。”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到南泉山以后,竟然三十年不下山,在那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堙谷刊木,以构禅宇。蓑笠饭牛,溷于牧童。斫山畲田,种以饶食。”没有强烈的自制力,没有坚定的自信力,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他这一惊人的行动,恰恰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真正追求与透脱的人生风格。
  二、会佛?会道?——“直至诸佛出世来,只教人会道,不为别事”
  我们通过分析南泉的禅学运思或许更能了解南泉的透脱风格。
  “道”是南泉禅的一个最高概念。南泉以前,也有禅师提到“道”这一概念,但“道”都不是他们的主要概念。只有在南泉这里,“道”才成为禅思想中的最高概念,也才真正开始接近庄子思想 ,使禅佛教真正向禅道转化。这一观念首先表现在他对“佛”的超越上。他认为真正的禅者不是“会佛”而是“会道”。他说:“只如五祖大师下,有五百九十九人尽会佛法,唯有卢行者一人不会佛法,他只会道。直至诸佛出世来,只教人会道,不为别事。” 在南泉的眼中,佛是会道的人,“佛是智人”。“道”才是禅者所追求的对象。南泉将佛看成是智人,打破了一切佛教之中的神秘对象,使佛与常人更加亲近,是其“平常心是道”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南泉提出“道”的概念,其要在彻底消解其师马祖道一禅师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的矛盾。他不从心佛的关系入手来否定“即心即佛”或否定“非心非佛”,而是将心、佛本身同时否定,提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他认为,“心是采集主”,“佛是智人” 。与庄子相比,庄子强调的是取消心物对立,物我两忘而回归道,而南泉则从禅学立场出发不仅仅取消了心物对立,还更进一步达到物我皆非。这就使得庄子的“坐忘”“心斋”在南泉这里根本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在南泉这里,任何企图通过心为中介的途径——用心也好,忘心也好——都不可能。
  南泉所提的“道”超越心、佛,是世界的本真,也是绝对的自由境界。一方面,它不属知与不知。“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是非?” 道不属于知识层次的问题,也不是言语所能把握的。另一方面,它不与物对,不落因果。“大道无影,真理无对。等空不动,非生死流。三世不摄,非去来今。”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有,因此一切事物都在因果之中生死轮回。但道作为世界本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不与物对,也不进入因果的生死流转之中,也无所谓三世轮回与过去、现在和将来。如此,南泉将其对自由的追求深入到不仅仅超越现实的心物、生死和言语,还超越包括三世轮回与过去、现在和将来在内的一切时空的绝对境界。
  三、依通?自通?——“毕竟无依自在人”
  正因南泉对“道”的设定,使得他的修行就有了超越以往禅者的方式。
  南泉称修行为“会道”。在修行上,他分依通与自通两种形式。所谓依通,就是依傍外人或外物来会道。所谓自通,则是修行者自我直接会道,无任何依傍。南泉不承认任何形式的依通,只承认自通,揭示出“毕竟无依自在人” 的自由境界。
  由于南泉之“道”是一超越心物、生死、言语与一切时空的绝对自由境界,使得一切“依通”的修行方式均不可能。“依通”意味着有所依傍,不自由,这也是南泉不可能容忍的。
  对言语之依通,南泉批评道:“只为今时执着文字,限量不等,大道一切实无凡圣,若有文字,皆属限量。”对于佛经之依赖也是不自由的,“若论佛出世时,唤作三界智人,说一切教义句理,唤作暂时受用具”,“引经说义,皆是与他分流,向他屋里作活计,终无自由分”,“若引经论,将他眼作自己眼,不得自由”。
  对佛、老师或他人之依通,南泉也给予批评。他曾举道一之语“佛不会道,我自修行”、“求佛菩提都是贪欲”等来教导学人不依傍于佛。他还多次提到“冥理自通,无师自尔”和“要行即行,不可专寻他辈”、“我且不是渠,渠且不是我,渠争奈我何”等语来教导学人不依傍于师或他人。
  见闻觉知等感性知识和理性之思量都是不可依的。一方面,道不属知与不知,“见知属缘,对物始有,这个灵妙不可思议不是有对”。另一方面,认定“大道冥通,智莫能测”,若以意会道,则无异于以指为月,以影为物,而指、影并不是月、物。“若以意会,即思量也。他教中亦云,种种生身,我说为量。那个不可思议不是意会底物,如水里有水则有影,若无水时唤什么作影?法身由对报化得名,若无报化,法身向哪边认法身?”
  南泉反对一切依通,是在消解一切走向绝对自由境界的各种束缚,从而使自由成为个体本有之事。那他又如何自通呢?南泉首先肯定此道“妙用自通,不依傍物”,“真理自通,妙用自足”,肯定了道的可通性。在具体自通的途径上,他说的最多的是“冥契自通”,这看起来显得有些神秘,其实,南泉一心破除禅宗中的一切神秘主义成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直下承担的平常风格。
  南泉多次强调自通不需通过学习(“今时尽拟将心体会大道,道若与么学,直至弥勒佛出世,还须发心始得,有什么自由分。”), 而是直下修行,当下会取。(“何不问如何修行?但会取无量劫来不变异性即是修行。”)我们也可以从他的一些正面描述中获得一些他直下会取的消息。例如,他说要痴钝地不思量(“近日禅师太多生,觅一个痴钝的不可得,阿你诸人,莫错用心。” ),即是要人莫向身外求索,而是直下体认生命本真。他还教学者向佛未出世以前会取(“欲体此事,直须向佛未出世已前,都无一切名字,密用潜通,无人觉知,与么时体得,方有少分相应。”),这一方面是要求学人摆脱佛及佛经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在说明终极存在的“道”不是用心智或文字来把握,而是直下体得。这实际上是一个知与行上的问题,“道”虽须从知解上始,却须至体会处终。
  四、“平常心是道”
  如何处理胜义谛与世俗谛的矛盾一直是僧众企图解决的难题,这也使得佛教一直以出世风格与儒家涉世风格、道家忘世风格三足鼎立。南泉“平常心是道”的论述则是统一佛教胜义谛与世俗谛的经典表述之一,几乎为南宗一切禅师所承认。“道”是终极层面,平常心是现实层面。南泉将“平常心”与“道”用“是”连接起来,不仅仅是对马祖“触类是道”的继承,而且他将超越一切的遥远的“道”拉回到可亲可触的日常生活,将终极追求与现实生存统一起来。
  南泉对人生终极自由的追求,在终极层面打破心、物乃至佛的藩篱,而提出一“道”,并设定此“道”超越时空,“三世不摄,非去来今”;在修行上,打破言语、佛经、他人和思量诸种限制,而提出“会道”。但种种设定之后,致使道毫无可依,无法捉摸,离人生愈远。“平常心是道”的提出,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也使其对自由的追求有了现实的可能表现形式。“心——道”将终极之道与人生联系起来,“平常心——道”将会道与日常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平常心既然是道,会道也即是顺守平常心。至此,南泉真正完成了他关于人生终极自由的理论建构。
  南泉通过否定“心”(“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回归“心”(“平常心是道”)来完成自己的自由理论,显然,他的“平常心”不同于“即心即佛”或“非心非佛”的主观之“心”,而是一“不拟”(“拟向即乖”)之自然本心。此自然本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平常心”乃是不思量的率性而行,随缘任运,自由自在,人生只是无事,悠闲自得。在其弟子长沙景岑与赵州从谂那里,更加日常化,所谓“要眠即眠,要坐则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南泉“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所展示的正是慧开在《无门关》一书中所作的一首诗——对“平常心是道”进行赞颂之诗——所描述的那种透脱与悠闲: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南泉通过其深遽的禅学运思,彻底消解了人的一切世俗依傍,引领人们回归到自在悠闲的本然状态。“平常心是道”的透脱而又悠闲对于现代日益物化与繁忙的人生无疑是一剂良药。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