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佛教看生命世界的构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爱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看生命世界的构成
  张爱林
  佛教的世界观是非常广大的。“世界”梵语为Loka(路迦),世为迁流主义,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迁变流动。界为方位,指空间,东西南北等四面/访加上下,共十方。世界总指有情识的生命依止的国土,又称世间,间为间隔之义,与界异名同义。佛教中的世界是无量无边的,华严思想更讲重重无尽的世界,一切众生随业发现,形成各自视域内的世界诸法。
  众生因各自业力的不同形成三界六道的存在时空和生命状态。三界是众生生死往来的时空向度和存在性状,自下而上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欲与食欲生命的住所,故名欲界,范围上至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狱,人类是欲界生命的一类。色界在欲界之上,是离淫食二欲的生命居所。色界没有粗重的物质,天人的身体和宫殿非常精妙,以光的形式存在,因仍有形质,故名色界。欲界的色相当然比色界更粗重,但以食色眠等欲望区别于其他两界,故以欲命名。色界之上是无色界,这里没有任何有色物质形式,天人既无身体,也无宫殿,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禅定之中。
  在三界之中居住着六道众生,六道又称六趣,是众生因业感差别而趣向的六种生命形式,包括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天道。天有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等含义,天入一切欲乐之物随念即至,幸福快乐,寿命很长。天道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二,人道。人具有意想思维之义,犹如一般说的理性,也有忍的含义。人的思维强、疑虑多,又能忍受种种苦难,甚至以苦为乐。人类居所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大洲人有不同的身形和福报,没有由禅定等而来的神通力不能相见。我们居住的南赡部洲苦难最多,佛教又称之为娑婆世界。娑婆为堪忍主义,此界众生堪于忍受自身的贪欲、 恨、愚痴等种种烦恼以及由烦恼带来的苦难。北俱卢洲人最幸福。北俱卢洲人寿命干岁,衣食自然,不需劳作,一天到晚吃喝玩乐,但因无佛法,被佛教列为/\z隹之一。南赡部洲人因为勇猛强记,有三事胜过其他洲,甚至胜过天人,一是能造业行;二是能修梵行;三是佛出其土。因为寿命再长,享受再好,也有福尽命终轮回的时候,没有佛法就无法出离,而南赡部洲人因为有以上三事的优越,又有苦难的刺激,容易发起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勇猛修行,成就道果。因此修行成佛都要到这个世界进行磨练,也在这个世界成佛,佛菩萨也以种种身形和角色在这个世界示现,度化善根因缘成熟的众生,为无缘众生广种将来成道的因缘。三,阿修罗,译为非天,为大力神,常怀嗔心而好战,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被赶出天界,以深山幽谷为依,常与欲界天人战斗。四,畜生。即禽兽类,多以人界为依,多数肉眼可见,也有肉眼看不见而有大威德的,如龙、迦楼罗(金翅鸟)、摩喉罗伽(大蟒神)。据说三国时期以忠义闻名的关羽因为杀戮多、 恨心重而投生为蟒神,后被中国天台宗祖师智颤教化,成为中国佛教中有名的护法神。五,饿鬼。佛教说的鬼类众生很多,有福德的鬼为山林冢庙之神或为鬼王,也有能力大害人的鬼,如夜叉、罗刹类。鬼常与人杂处而不可见,从人处得食,有时也因与人有前世的爱十艮等等因缘而发生某种关系。鬼道以饿鬼为代表,数量很多,他们常为饥渴所逼却不得饮食,佛教仪轨中的开焰口就是为这类众生施食的。鬼者,畏也,此类众生常怀畏惧,多恶少善,被天人驱役驰走,受刀杖之苦。鬼也令人畏惧,常冒充神名,取得供养,因有——定的通力,依附人身或偶像,示现灵异,妄说祸福,惑乱人间。基督教《圣经》中反对的偶像崇拜和巫术信仰在佛教看来就是这类性质的鬼类众生。佛教并不进行驱鬼之类的活动,而是通过一定方式进行解怨和救度,因为鬼类畜类等也是应当怜悯的众生,也是佛的度化对象。六,地狱。地狱是造作恶业且业果成熟的众生死后所生之道。地狱名目很多,较大的如十八地狱、十六地狱等,小地狱无量。地狱众生下劣惨苦,随业的轻重,苦难的性质和轻重,寿命长短也有所不同,极恶众生所生的无间地狱最惨最苦。畜生、饿鬼、地狱被称为三途恶道。三途即火途、血途、刀途,火途是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血途是畜生道互相食啖之处,刀途是饿鬼道以刀剑杖逼迫之处。一般大乘佛教都要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特别是三恶道众生。做修行功课或善行后也要回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佛教并不否认外教崇拜的神的存在,也承认不同的宗教体验,但认为这些神只是属于天、阿修罗、鬼,甚至畜生,他们都是众生,只是福报和力量大一些而已,并没有超越六道轮回。在佛教眼中,一些原始宗教多是对有一定威德和能力的畜类神和鬼类崇拜,这种崇拜起因于人的贪欲和恐惧,对人的解脱和幸福不但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容易陷入某些邪恶因缘当中。那些给人以平和安宁,引入向善的宗教,佛教多归之于天神崇拜,如古代的婆罗门教,现在的基督教等。天神崇拜对安慰人生苦难,和谐人类冲突有一定作用,但不能使生命得到最终的解脱。佛教认为佛是三界众生的导师,不止要教化人,一切众生皆是佛子。佛教兴起后,婆罗门教以及其他民间信仰的许多鬼神接受佛的教化,成了护持佛法的天龙/\部。佛教传到西藏后,原来西藏本地的苯教和民间的神也被纳入佛教的护法范围。
  佛教不是哲学的思辨,佛教从不认为这样的世界观是想象和推理的产物,而是实际如此。六道轮回的说法在佛教以前的印度思想中就存在,学者们以往的结论是佛教吸收了古印度的思想。但在佛教看来,只要修行获得了某些禅定的能力,就或多或少可以观察到六道轮回的现象,虽然观察的范围大小因观察者的能力而有差别。在婆罗门教统治时期,到森林中禅定思维是印度文化的传统,印度的四个种姓除了农奴首陀罗族外,职业僧侣婆罗门、王族武士刹帝利、商贾平民吠舍等三个种姓在——生中一般都要有四期生活,即学习吠陀典籍的梵志期,娶妻生子的家居期,出家修行的森居期,老年乞士的游行期,其中森居期主要是修行苦行和禅定。婆罗门教制定这种生活模式虽然在佛教兴起前已经没落,但仍有很多忠实的履行者,甚至终身都在追求修行解脱的也大有人在。禅定不是佛教的专有,几乎所有宗教都不同程度地修习禅定,譬如基督教通过祷告可达到性灵充满的体验也可以说是某种禅定。释迦牟尼佛在创立佛教前就曾跟随这样的一些老师修行禅定,据说达到了当时认为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但释迦牟尼觉察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不是最终的真理,不能解脱生死,于是继续修行,在一棵菩提树下发大誓愿,破除一切执著烦恼成了佛,首先度化跟随他出来的五个随从,创立了佛教。所以佛教不认为自己继承了六道轮回思想。在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眼中,古埃及的世界轮回图像简直太粗糙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看到他一个朋友的灵魂附在狗身上的故事也没什么奇怪,因为生命世界一直在轮回着,偶尔看到一些相关的现象只是管中窥豹而已。
  在佛教看来,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业的感现,用唯识学的话说叫境唯识。业是佛教一个重要概念。梵语羯磨Karma,意为造作,不同的业感召不同的果报,善业感召人天等善果报,恶业感召地狱、畜生、饿鬼等恶果报。修习四禅八定可以生人色界和无色界天。
  唯识学又把果报称为异熟。异熟有·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等含义。变异是迁流不断,轮回不息:异时是流通三世,隔世而现;异类则表示以前所作善恶之因,感得当前苦乐之果,因属善恶类,而苦乐则属非善非恶的无记类,因此叫异类。业的异熟造成不同的生命果子艮。
  西方思想家一直为道德行为的善恶和享受幸福的苦乐搭配问题费尽脑汁,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得出的结论是人要按照道德律令行事,努力使自己的行为配享幸福,但康德对人能否达到福与善合一的至善并没有把握,只好求助于上帝的安排。而佛教认为福是善业的召感,祸是恶业的感召。
  佛教认为六道众生不是谁创造或判决而生的,而是随业力受生的,即使阎罗王、鬼王等阴界的统治者也是众生的业力和因缘的感召,阎罗王等也不是随便判决谁下地狱,谁再投胎作人,正如人间的统治者不能随便把一个人扔进监狱一样。而且佛教也不认为人死后——定要经过阎罗王这——关,大善业缘成熟的直接生入天上,大恶业缘成熟的直接生入地狱,或者直接进人其他道中,修禅定的直接生为色无色界诸天。感召的生命和环境都是业感的显现,地狱受苦也是恶业召来的,感召的生命和世界不是永久的实在,而是有生有灭,如幻如化的存在,三界众生都生活在由自己业和想造成的幻象当中而执以为实。当然说幻象不是精神有问题才有的幻象,众生平时的生活也是幻象,只是我们不觉悟罢了,正如做梦,梦中的事物梦中不以为是虚的。
  众生因自身业力的差异而感受不同的身心与环境,诸法在不同业报的众生眼中也是不同的。譬如普通的水,在人看来湿性的水,鱼看来则是宫殿,在某些天人眼里则是琉璃或甘露,而在饿鬼看来却是脓血或者火,并没有不变的水本身这个东西,水自性是空的,随不同生命的业感而变现。
  我们一切的思考也都从自我感受出发,以为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样子。宗教信仰中的神也是信仰者感受中的神,对神全知全能的断定只是情感的信仰,实际上你不知道。佛教虽然强调追随者要自证实相,但也认为证到实相之前,信仰和求证是必须的,因此每部佛经最后部分要强调信受奉行,要相信佛的教化,实践佛的教法。
  现在人类在寻找外星生命,在佛教看来,不需要寻找,我们身边就存在大量人类普通感官不能察觉的生命。人一般不能超出业感限定的范围,无论用怎样的利·学仪器去探索观察,都要利用人的感官和思维这样的工具,而人的感官和思维本身是有限的。在外太空跑得再远也象在拓扑式时空中转圈,不可能突破业的局限。佛教认为,三界六道的众生无论福报多大,寿命多长都要随业流转,除非依佛教化,证人不生不灭的涅槃。
  摘自:《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第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