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四种不同的人生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因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四种不同的人生观
  文/净因法师

  无论一个人是否有宗教信仰,或信仰何种宗教,人一生追求的轨迹都相似,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1)对财富的追求,这是人生幸福的基石;(2)通过一段时间的奋斗,获得相当的财富后,自然产生对美名的追求;(3)大富大贵之后,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自然成为下一个目标。这就是为什么历代帝王喜欢人们称他为“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原因之一;(4)自古以来,被称为“万岁”的人都无法逃脱无常的规律。因此,人生到了晚年,自然会思考生命如何延续,主观上都盼望有一个好的来世。生从何来?死去何处?世界上不同的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一直在追问这一问题,不同的宗教也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人们因对死亡认识程度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人生观,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一是享乐派。他们认为人死如灯灭,即人死之后,一了百了。如果你跟他讨论生死轮回之事,他就会无限感慨地说,“这一辈子的事都不知道,还讲什么来生。”这种对生死的看法使人变得非常现实,往往是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挡。二是糊涂派。如同一个病入膏肓之人,却仍然讳疾忌医;同样,尽管死亡一直威胁着每一个人,但他们从来就不敢正视死亡的威胁,糊涂地生活了一辈子,等到生命终结之时才乱了阵脚,实在是可悲,可怜,可叹!三是无可奈何派。如古代的李白、曹操等人,虽然早已意识到生死轮回之苦,也明白生死是个大问题,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在他们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与唏嘘:“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为欢几何”。四是寻求解脱派。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人类已经开始探讨生死大事,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是千奇百怪,其中有的纯属无稽之谈,有的不究竟,或有偏废。一直到公元前六世纪,佛陀第一次提出以“戒、定、慧”三学为解脱之道,这才把人类从死亡的深渊引向光明吉祥的彼岸——涅槃。
  (2007年4月25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