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王明泉:弟子规简说(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明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目录
  弟子规全文................................................ 1
  总 叙
  弟子规简说(一) 弟子规 圣人训─有余力 则学文........................ 4
  入 则 孝
  弟子规简说(三) 冬则温 夏则凊─居有常 业无变........................ 8
  弟子规简说(四) 事虽小 勿擅为─茍私藏 亲心伤........................ 9
  弟子规简说(五) 亲所好 力为具─德有伤 贻亲羞....................... 11
  弟子规简说(六) 亲爱我 孝何难─亲憎我 孝方贤....................... 13
  弟子规简说(七) 亲有过 谏使更─号泣随 挞无怨....................... 14
  弟子规简说(八) 亲有疾 药先尝─事死者 如事生....................... 17
  出 则 弟
  弟子规简说(九) 兄道友 弟道恭─言语忍 忿自泯....................... 20
  弟子规简说(十) 或饮食 或坐走─人不在 已即到....................... 22
  弟子规简说(十一) 称尊长 勿呼名─过犹待 百步余..................... 23
  弟子规简说(十二) 长者立 幼勿坐─事诸兄 如事兄..................... 25
  谨
  弟子规简说(十三) 朝起早 夜眠迟─勿乱顿 致污秽..................... 28
  弟子规简说(十四) 衣贵洁 不贵华─勿箕踞 勿摇髀..................... 29
  弟子规简说(十五) 缓揭帘 勿有声─邪僻事 绝勿问..................... 32
  弟子规简说(十六) 将入门 问孰存─后有急 借不难..................... 34
  信
  弟子规简说(十七) 凡出言 信为先─市井气 切戒之..................... 36
  弟子规简说(十八) 见未真 勿轻言─不关已 莫闲管..................... 37
  弟子规简说(十九) 见人善 即思齐─不如人 勿生戚..................... 39
  弟子规简说(二十) 闻过怒 闻誉乐─倘揜饰 增一辜..................... 41
  泛 爱 众
  弟子规简说(二十一) 凡是人 皆须爱─人所服 非言大................... 44
  弟子规简说(二十二) 已有能 勿自私─勿厌故 勿喜新................... 45
  弟子规简说(二十三) 人不闲 勿事搅─过不规 道两亏................... 47
  弟子规简说(二十四) 凡取与 贵分晓─报怨短 报恩长................... 49
  弟子规简说(二十五) 待婢仆 身贵端─理服人 方无言................... 50
  亲 仁
  弟子规简说(二十六) 同是人 类不齐─小人进 百事坏................... 53
  余力学文
  弟子规简说(二十七) 不力行 但学文─任己见 昧理真................... 55
  弟子规简说(二十八) 读书法 有三到─就人问 求确义................... 56
  弟子规简说(二十九) 房室清 墙壁净─有缺坏 就补之................... 58
  弟子规简说(三十) 非圣书 屏勿视─圣与贤 可驯致..................... 60
  弟子规全文
  总 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
  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
  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
  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
  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
  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
  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凡道字,
  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
  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
  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
  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
  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
  人有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
  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
  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
  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
  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
  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
  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
  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
  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
  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
  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弟子规简说 作者:王明泉
  弟子规这本书的作者,根据重修清史一书,说是清朝中叶一位叫李毓秀先生编成的。本书的形式,采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组而成。全书只有二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很容易背诵。
  这本书的内容显然是根据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来。内容分为五大段:一、总叙。二、入则孝出则弟。三、谨而信。四、泛爱众而亲仁。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本书以此为纲目,从日常生活中订出切实可行的生活规范,是一本很适合儿童启蒙的书籍,所以称为弟子规。今日之下,大家多不注重生活礼仪,时常粗言暴行相向,每个人读了这本书,想来都会深深地警觉反省吧!
  我们学习弟子规,想要对书中内容产生兴趣,感受经典的作用,首先,要以珍重心来读诵,不可轻忽念过,因为这是从至圣先师孔子的口中说出来的‘圣言量’。圣言量是圣人亲自体验出来的智慧,不是作作文章,修饰一番的言语。我们只要肯依着圣人的话来练习实行,就一定会有莫大的好处。
  总训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第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开头的总叙共有八句,点出本书的大意 说明学童应从孝弟、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及学文中去实践圣人的教诲。
  这段是说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孝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说明了孝是一切的根本啊!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众生。
  ‘谨而信’,生活中的言语行为,需要不断地学习修养,不能顺其自然。一般人很容易染上不良的言行胁惯,对于好的言行往往要勉强学习。所以我们应愈早学习正确的言行,改掉不正确的言行,长大后就比较不会感到勉强困难。
  泛爱众,而亲仁﹂,对于大众,我们要平等对待,并能随缘随分随力爱护。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的以及人之幼’,把大众看成我们的亲人,彼此和睦共处,社会上你争我夺的暴戾之气,怎么不会消退呢?
  但是,要做好孝弟、谨信、泛爱众,就应亲近有仁德的人,从仁者的言行中得到学习的楷模。虚心请仁者指正我们的过错,使孝弟、谨信、泛爱众更能切实力行,才不会孤陋寡闻,这样就能一步一步往圣贤的路子走了。
  怎样的人才是仁者呢?仁者他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师长当中,他们的心总是为大家着想,在日常中,他们能力行孝弟、谨信,泛爱众,并不断努力学习圣贤之道。如果我们有幸遇到这样一位仁者,应该把握机会,好好亲近,向他请益学习。
  ‘有余力,则学文’,这两句话说明了孝弟、谨信、泛爱众与亲仁是本分之事,本分一定要奉行,认真去做。至于‘学文’之事,是有余力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家里,父母需要我们帮忙做事,我们却推说要读书,或者和同学相约要出去,要练习各种才艺,这就不能替父母分劳,亏了孝道,失去了本分。好比一棵大树,若树根受伤了,不论枝叶如何茂盛,大树都将枯萎。前四条本分之事好比树的根,读书才艺像是枝叶,若本分有亏,不论读书、才艺如何胜过别人,也很难立足于人世间。
  ‘有余力则学文’,这个‘则’字看得出有更积极的意义。‘则’是‘就是’的意思,是说一有余力,就立刻去辨‘学文’的事。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一个人本质虽很好,若缺少礼仪才艺的薰习,就不免粗野鄙陋。有一次,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向孔子问道:‘南山有一种竹子,天生就很直,砍下来当作箭,可以射穿犀牛皮。本质好就可以了,何必再学习呢?’孔子说:‘如果箭尾再加上羽毛,箭头装上箭镞,射入皮革不是更深更准吗?’这说明有好的本质,再加上羽毛箭镞的修饰,就会有更好的成绩。所以孔子对学生的期望是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也就是‘文’和‘质’均衡发展的君子。
  现代的同学们,生活富裕,都能上学校念书,有许多时间来学习各种知识才艺,这些知识才艺只要有助于大众的,就应当认真学习。但如果时问有限,就应优先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因为经典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学习熟练之后,可以解决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现在让我们从‘入则孝’来学起。一般人总认为孝顺父母是不用学习的,但在弟子规里却教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一位孝顺孩子应有的表现。若拿这些规矩来检查我们本身的言行,你一定会发觉自己有许多缺点。我们真够得上是孝顺的孩子吗?如果还离得很远,就应当来学习怎么孝顺父母。希望大家一起来用心并身体力行,仔细体会其中的好滋味,圣人的话才不致成为刻板的条文,徒增负担。
  ‘入则孝’,‘入’是指在家中。家,不单是指外在的房子。重要的是朝夕相处的家人,而家要得到健全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大家要讲求‘孝’,如果家中没有‘孝’,就缺乏祥和安乐的气氛,即使财富累积如山,名声如雷贯耳,家人的心灵总是无法得到温暖。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父母责,须顺承’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我们不妨自我反省一下,每当父母叫唤我们的名字,要我们帮忙洗碗、扫地做家事,或是教训、责骂我们时,我们是如何反应呢?常常见到很多孩子,不是推托要读书,就是沉迷在电视、电动玩具中,父母叫唤很久也不理会,还嫌父母啰唆。想一想,这样是读书改变了好气质,还是读书助长了傲气、读书养成了懒散的态度呢?
  这些不好的言行,都是在无意中表现出来的,因为,我们心中对父母不重视,没有细细去感受父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付出,少了感恩的心,总认为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是应该的,轮到父母要我们帮忙做事的时候,就表现出不在乎,甚至故意惹父母生气。一个不会替最亲的父母着想的人,你想他能体谅别人,替其他人着想吗?这样的人,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没有那一个团体会来帮忙他,必然处处遇到障碍,时时感到痛苦。
  孝顺父母不是一句‘爸爸!妈妈!我爱您’或是送个礼物,送一朵康乃馨,就算孝顺了。弟子规这四条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依着这段经文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宽心快乐,可不是有形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喔! 俗话说:‘子孝父心宽’父母有个孝顺的孩子,心里头天天都会感到宽慰又心安。现在,我们在家庭就能培养出这么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是说到照顾父母亲的身体,要尽心尽力。‘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是说为人子女体察到父母亲的心意,所应有的表现。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得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探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也一定向父母亲问安。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是三字经里的经文,说到黄香小小的年纪,就会关心父母亲的身体情形,处处替父母亲设想,所以能够做到‘冬温夏凊’。我们小朋友也应勉力来做周朝的文王 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 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希望同学们要有‘文王能够做到,我们也来学着做’的志气,绝对不要输给古人!
  ‘出必告,反必面’是说外出时,先告诉父母亲要到那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居有常,业无变’则说明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次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我们不要觉得出门说声‘爸爸!妈妈!我去上学了!’回家找到父母亲,说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是件啰唆的事。其实能天天如此做,而不感到厌倦,就是能体谅父母的心意,让父母免去牵挂。这是孝心自然的表现,实在值得赞美!
  一个人生活规律正常,没有日夜颠倒的坏习惯;做事又有一定的规矩,能保持恒心,使自己身心健康,事业有成,这不就是父母亲最大的期望吗?
  许多问题,更可以让我们成圣成贤。所以大家应立志来研学。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作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地私藏起来;假如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这段是说小事或小物,都应请教父母,不可自己作主。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父母最关心我们的人格发展,深怕我们交到坏朋友,学到不好的行为,出入不正当的场所,染上坏的习惯。这些不好的言行,常常因为疏忽些微的小事而造成的。同学们正在求学阶段,有什么事情,应该事先向父母请示,既可得到父母的经验指导,又可免除不必要的错误,真是一举两得!
  但是有些同学任为父母亲太啰嗦,事情管得大多,想自己作决定就可以。于是,有的就结伴到新奇的电动玩具店,或是购买暴力色情的书籍、录影带,无形中身心受到戕害而不自知。或是自己到水边、海边游泳,冒着危险登山,以为这些是小事,等到发生事情,往往危及生命,而让父母痛心,亲朋惋惜!
  不过,有的同学会怀疑,好的事情向父母禀告,却得不到父母的同意,岂不是要错过好的机会,遗憾终身了吗?大家要深思,何以父母会不同意,往往是怕我们受到伤害才反对的。如果真的好事情、好机会,我们就要委婉地向父母亲说明,解除父母心中的疑虑,得到他们的应许才去做。假使父母仍不同意,心中仍然担心不已,我们岂能忍心去做呢?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我们从出生起,所用的任何东西,都是父母亲费心所准备的。父母亲呕心沥血尽他们所有的能力,让我们所吃所用无所匮乏,即使损伤了自己的身心,也无怨无悔,还时时忧虑子女的一切。假使我们为了自己,把东西私藏起来,供自己使用,连时时为我们着想的父母亲,都怕他们知道,父母亲见了,怎么不伤心呢?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同学们!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更要能体贴亲心啊!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父母亲喜好或厌恶的事情,为人子女应当如何来办理呢?子女的身体和品德有了亏损,对父母亲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段弟子规提供了正确的答案。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亲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德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亲所好,力为其。’‘力’是尽我们的力量,勉强自己去做到。‘具’是准备。我们要特别注意‘力’这个字,一般人对于父母亲的事常常漫不经心,将就了事。对父母亲的好恶也不太明白,心中想到父母亲的时间更不多。难怪孔子恳切提醒我们‘人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这让我们细心体验,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父母亲就为我们付出无微不至的关怀。更提醒我们心中要常常惦记着父母亲,学习孝养之道,尽力照顾我们的双亲。
  ‘亲所恶,谨为去。’‘谨’是小心谨慎。例如父母亲所厌恶的东西,我们常会疏忽忘记,所以经文特别提醒要‘谨慎小心’来排除。
  ‘身有伤,贻亲忧。’‘贻’是遗留。父母时常挂念我们的身体,担心我们受到伤害,例如外出时,不断提醒要注意安全;天气有了变化,交代要增减衣服,怕我们受凉或是中暑。子女的一切几乎占满了父母的心,所以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就是孝顺的开始。也就是孝经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最好的模范。现今很多青少年喜爱飙
  车,骑乘机车不肯戴安全帽,不遵守交通规则,一味跟着感觉走,一旦发生车祸,常使自己及无辜的人,变成植物人,拖累了父母,造成许多不幸的家庭。若经常想到父母亲的所好所恶,怎么会一时糊涂做出‘亲所恶’的事呢?
  ‘德有伤,贻亲羞。’平常在学校、或各种团体中,如果和人有冲突、违反团体的规定,例如不敬师长、和人打架、破坏公物等,一旦传到父母的耳中,父母亲一定感到难堪;反之,对于自己的身体,好好照顾,好好锻炼;注意言行,培养良好的品德,并且努力学习各种学问技能,立志造福一切人,让父母得到好名声。父母一定感到欣慰!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
  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里,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豪杰啊!
  遇到会虐待子女的父母亲,子女还要讲孝道吗?父母亲有了过错,当子女的要用什么态度来看待呢?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呀?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是难能可贵啊!
  ‘亲爱我,孝何难’,父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护我们,为人子女感受得到父母的恩重如山,自然小心谨慎的行孝,不敢让父母挂念操烦,这样的孝顺并无困难。‘亲憎我,孝方贤。’遇到不喜欢子女,厌恶子女的父母亲,子女也一样能尽孝,这就难能可贵了。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我们中国人接受孔子的教化,讲究’五伦十义’,‘义’是理应如此的意思,其中‘父子有亲’一伦,讲究‘父慈’、‘子孝’之义,为人父亲理应慈爱子女,为人子女理应孝顺尊亲。‘父慈’、‘子孝’的行为,这完全是‘尽其在我’的表现,不管对方是什么情况,对我如何,我还是尽我的本分。绝不是‘银货两讫’的交易,也不是‘以牙还牙’权利义务的相对态度,这正是中西文化差异之处,我们应有所明辨!
  孔子弟子闵子骞,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疆绳,父亲以为儿子太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现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全是不保暖的芦花。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到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他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他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环境中! 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分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号泣随 挞无怨
  对父母要讲求孝顺,但是父母也不免会犯过错,为人子女的可以劝谏吗?如果应劝谏,那要如何劝谏才恰当呢?
  经文说: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父母亲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起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怡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父母亲高兴时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亲有过,谏使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常人能知道过失,进而改过,就能走上希圣希贤的大道。如果身旁的至亲有了过失,为人子女的不忍心让父母犯过而让人耻笑,更盼望父母能成圣成贤,所以父母亲有了过错,一定要想办法劝谏改过。
  ‘怡吾色,柔吾声。’怡是指脸色要表现出怡悦高兴的样子。柔是柔和、不粗暴、不恶言恶语。一般人总认为理直气壮是对的,所以得理不饶人,用气势倒对方,令对方屈服改过。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劝谏父母,常会得到反效果,不但不接受劝谏,亲子之间反而怒目相视,伤了感情。论语里仁篇,孔子说:‘事父母几谏’孔子教人劝谏父母要用‘几谏’,‘几’是什么呢?就是隐微的意思,当念头、想法还在心中,还未显现在外时,就是最隐微的时候。‘怡色柔声’的态度,能让父母感受而有所警惕,不会造成反效果,是最隐微的方式。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为我们付出青春,用一生的精神培育我们,如果我们把父母当作一般人,随意发起脾气用训示的口气对着父母,父母会认为是子女忤逆他们,岂能听进劝谏的内容?欲速反而不达!所以劝谏一定要让父母觉得不是被指责,要‘怡色柔声’让父母心中知道子女劝他改过是为他着想,才是有效的劝谏方法。
  ‘谏不入,悦复谏。’如果父母亲仍然不采纳我们的劝谏,我们是不是就放弃劝谏,或是不管父母如何反应了呢?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声色俱厉的劝告呢?经文告诉我们要等父母心情高兴的时候再劝谏,我们依然要保持‘怡吾色,柔吾声’的态度,如此反覆劝谏一直到父母改正为止。
  ‘号泣随,挞无怨。’父母仍然不听从我的劝谏,子女的心中必然感到难过,担心父母会再犯过错而遭人耻笑,或是受到伤害,自然会伤心而放声大哭,恳求父母改过。如果父母不了解我,动了怒出手打我,心中也毫无怨言。只希望双亲能体会我的真心,改正过失就值得了。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发现父母的志向,虽未能依从我们的建议,而此时言行更要恭敬不可乱来,并注意‘怡色柔声。’‘不违’就是不止,父母亲不听 从我们的劝谏就继续劝谏永不停止,一直到改过为止。如此,再忧劳辛苦也不生起怨恨之心。
  名列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他所处的家庭是 ──父亲瞽瞍个性顽固,眼晴看不清楚事物,母亲跋扈不讲理,弟弟又非常骄傲。舜处在其中,常常受到迫害,有时连性命几乎不保。但大舜仍然怡色柔声,希望父母改正行为,一点也不怀恨。经过多年的努力,父母改了恶行,家庭变得更加和乐。这种纯诚且有高度智慧的孝行,才能感动顽嚣的父母,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再看近来叫座的连续剧,标榜的是有血有泪、高潮迭起,在家庭里要当面反对父母,咆哮指责父母的不是才有看头,而后来竟演变成家庭破碎,悲哀凄惨的下场!这样为了讨好观众,由幕前演到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年轻人没有社会经验,又缺乏圣贤经典的教化,能在耳濡目染之下随着潮流有样学样,造成现在左邻右舍比比皆是不完整的家庭,社会人心为之不安。不管政治多么民主、经济多,么繁荣,科技怎么进步,家的伤口是难以弥补的呀!
  常念父母恩,力行孝道并讲究行孝的方法,让父母愿意改过,这是人世间最善最美的功德!一个能让父母尊亲改恶修善的人,还有什么人不能调教呢?一个把家中大小调理得中规中矩,和气一团的人,还有甚么事业不能成就呢?‘家齐而后国治’,这是曾子用尽一生行孝的亲身印证,可见‘孝’的根本啊!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父母亲有了疾病,我们要如何照顾才恰当父母亲不幸过世我们又应当如何料理丧事呢?
  经文说: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煎好了汤药,作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看,是否太凉或太热?不分白天或夜晚,都应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呜咽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恭敬。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疾’是病得很重,很危急。‘尝’是用舌头尝尝看。这里提到‘药先尝’是因从前治病下药均用煎煮的汤剂,所以在父母服药前,一定先尝一尝是太凉或太热,这样既不会烫到,也能发挥药性,让父母病情好转。也就是说,父母亲病得很危急时对于看病用药要谨慎小心,才不会因误诊或用错药而危及父母。
  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二十四孝中有位‘亲尝汤药’的汉文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日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这样用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也流传至今。正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最好写照。也是提醒现代人,不要因为事忙而推说无法做到的一个砥砺石。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说:‘一个有德的君子,居丧期间有好吃的东西,不觉得有味道;听好听的音乐,不感到快乐;居住的地方再怎么舒适,也不觉得心安。’接着孔子又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而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宰我是否也想一想,当子女的我们在父母去世后,也能在三年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吗?
  听了孔子的教诲,就知道经文中‘常悲咽’,是想到父母不在身边,心中自然就涌现思慕之情而悲伤呜咽起来。父母的影子占满了心中,想起父母的恩情深重而无法报答,自然不肯为享受而住在舒适的地方,平时吃的酒肉也摒去一边,只求清淡。
  孔子的学生子路,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好东西奉养父母亲。就到百里外替人做工,换取白米来供养父母。虽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乐。后来在楚国作官,常常面对丰盛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泪流满面。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感到奇怪 原来是子路思念起过世的双亲,已无法接受他丰盛的奉养,自然悲咽而吃不下!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古代天子守丧三年,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宰相来处理,自己一心一意守着亲丧,把守丧看成是最重要的大事,这样才合乎礼节。
  父母去世虽然很久,祭祀一定要和父母在世时一样恭敬,所谓‘大孝终身慕父母’。父母一生为我们牵肠挂肚,为人子女更应在祭祀时,深深地思慕劬劳的双亲啊!
  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事奉父母的礼节,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现代小家庭居多,家中子女大都只有两三个,甚至是单生一个,往往缺乏学习与兄弟姐妹相处的良好环境。再加上父母都是上班族,小孩很小就进了托儿所、幼稚园,更减少了亲自教导子女的时间。一旦进入小学,过团体生活,如何在团体中自处,都容易发生适应困难,行为偏差的问题。例如:个性个强,不知道说话的时机,做事不能负责,常常和同学发生争执,不能遵守团体规范,所以引来行为及心理的困扰。难怪今日特别重视辅导教育,但毕竟疲于奔命,效果有限,而追本溯源是忽略了人格的教育。弟子规重视礼的教化,从小就落实于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无形之中,消弭许多社会的文明病。
  弟子规中‘出则弟’这段经文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而兄弟姐妹之间要如何相处才能和睦?应注重那些要点呢?
  经文说.当哥哥姊姊的,要能友爱弟妹,作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着孝道了!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当兄姐的,年纪大,懂得的道理较多,经验较丰富,应当要帮助弟妹。反之,当弟妹的,年纪小,要听从兄姐的指导,不要自以为是,就能符合恭敬的道理。能做到‘兄友弟恭’,冲突自然减少,父母看在眼里便感到欣慰,无形中就做到孝顺了。反之,兄弟姐妹冲突吵架,让父母为难,为谁说话都很难公平,父母心中就会担忧不快乐。所以为人子女想做好孝顺,除了好好侍奉父母外,和兄弟姐妹也要和睦相处,才能安养父母的身及心。
  ‘财物轻,怨何生。’今日大家追求物质享受,把财物看得很重要,对孝顺父母,兄友弟恭的伦常道理,却忽略了。许多兄弟分家后,犹如冤家避不见面,原因大多来自对财物看得太重,感到分得不公平,互相计较而萌生怨气。如果此时父母还健在,教他们如何安心?如果父母已去世,必然蒙羞痛苦。人要在世间生存,必须有钱财物品,但蔬食布衣,陋室而居,一样可以过得去。若能视富贵如浮云,重义轻利,那么滋润内心的天伦之乐,才是最真实的、最耐久的享受。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当周文王(名字叫昌)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将来一定有兴盛家业的人,那个人就是昌罢!’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
  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药,并将自己绞身断发,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泰伯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利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径,所以孔子称赞他是‘至德’呀!同学们!见贤思齐,让我们学习把自己心爱的财物,让给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
  ‘言语忍,忿自泯。’一发觉言语有‘火药味’就要先警惕,学忍辱,不管对方如何,心要柔软下来。要想想:一旦言语冲突起来,总是拣些伤心的话来骂人。对方一听,将忿恨填膺。终身难忘,俗云‘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下,自有海阔天空的舒畅。
  唐朝张公艺先生家中五代同堂,全家上下和乐融融。皇帝路过,仰慕他治家整齐,便请问有何妙法?张公艺先生写了一个‘忍’字,再一个‘忍’字……连续写了一百个‘忍’字,他的大家庭就因家中大小都能互相忍让,而得以维持。这就是有名的‘百忍成家’。
  能看轻财物,肯忍下逆耳言语,必须在平时省察自己的心念,有否偏离成圣成贤的道路?对世间‘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伦常,有否看重?肯不肯去尝试实行?肯如此办,自然乐于轻财物、忍言语!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示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向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遇到长辈就应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称尊长,勿呼名。’称呼是重要的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对于长辈一向不敢直接称呼他的名。因为称名是长辈呼叫晚辈,或是自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示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向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遇到长辈就应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称尊长,勿呼名。’称呼是重要的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对于长辈一向不敢直接称呼他的名。因为称名是长辈呼叫晚辈,或是自称用的。如果随便称呼,不只长辈会觉得我们无礼,更显示出自己的卤莽无知!
  古时后‘名’是父母所取,成年以后则另外取‘字’或是‘号’。同辈和晚辈就用‘字’或‘号’来称呼,如孔子名是‘丘’,字是‘仲尼’,后人尊重至圣先师孔子,遇到孔子的名时,更是不敢读原来的音‘丘’,而读‘某’的音,以示尊重。
  书写时也不敢全写‘丘’,而是缺一个笔画写为‘丘’(注)。至于孔子的朋友同辈,对孔子称呼都用‘仲尼’,晚辈学生称呼孔子为‘仲尼夫子’。我们读诵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时,若明白称呼的规矩,就能体会经文当时的情境,及交谈的对象背景,更容易走入经文世界。
  ‘对尊长,勿见能。’能力是用来辨事,并非作为炫耀之用。在尊长面前,不可因为自己学识能力高于长辈,故意将它显露出来,压迫长辈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这种狂妄的心理,趾高气扬的态度,反而让旁人感到厌恶。我们应该收敛起光芒,学习温和谦恭才是。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趋’是快走,‘揖’是古时拱手行敬礼用的作揖。路上遇到长辈,能赶快前去行礼打招呼,是尊重长辈的行为表现,不可视而不见,形同陌路,或是怕羞而避开长辈。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百步余的距离,大约是已渐渐看不清长辈的脸孔,这时再骑上马或乘上车离去。能如此不怕麻烦,可以看出内心对长辈尊重之情。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天到江边为好友孟浩然送行,作了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说‘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在岸边看着老友孟浩然的船,渐渐消失在碧空里,才依依不舍离去,让人体会出他和好友深厚的情谊。可与本段‘过犹待,百步余。’相互得到启发。
  目前西式教育盛行,很多人对长辈及父母都直呼其名,这是中国儒家礼节所避讳的。礼,能区别尊卑亲疏,使人更注重细微的言行,及内心的感受,更可以让人文的教化深入人心,提高人性中良好的德能。礼,讲究的是‘自卑尊人’,从小处养成谦卑的心理,才能克制浮动的情绪和滔滔私欲,不要嫌礼太麻烦,觉得做起来别扭,就一味舍弃反对。因为人心本来就复杂多变,必得以细腻的礼节来调理身心。才能养成雍容大方,安详的气度。
  注:‘丘’少第二个直划在电脑显现不出,改以文字叙明。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来。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
  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一点,动作表现得很敏捷;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常礼举要居家篇说:‘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长辈在我们的身边时,不可贸然坐下,要注意长辈的动静。当我们坐着时,如果长辈从远处走过来,一定要起立致敬。长辈尚未坐下。切莫一窝蜂抢先坐下来,甚至连长辈坐的位置都没有了。或是长辈来了,晚辈们还围坐着讨论自己的事,对长辈不理不睬,也不主动向长辈问好招呼,眼里根本没有长辈的存在这都显出自己的怠慢和骄傲的习气。今日有些同学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于旁人存在,实在是家庭教育的疏忽呀!
  ‘尊长前,声要低。’长辈之前,不可太放肆而大呼小叫。有些父母对小孩子疼爱备至,纵容他们指使父母做事,遇有不合意时,就发脾气,养成在团体中只见到别人的缺点,却不知自我反省的毛病,所以人际关系奇差。常礼举要对众篇说:‘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对一般人说话都要注意音量,何况是在长辈面前呢?
  ‘低不闻,却非宜。’凡事都应求恰到好处,如果回答长辈的话太小声,长辈根本听不清楚。甚至长辈问话一句也不应,都不是好现象。不论是胆怯不好意思或不会回答,也要学习表白,否则让长辈心急而误会我们太傲慢,就非常失礼。
  ‘进必趋,退必迟。’趋,是快步走向前去,态度认真而恭敬。‘退必迟’,所表现的是稳重,并乐于接受长辈的训诲,不是一溜烟就不见了。
  ‘问起对,视勿移。’可参照常礼举要在校篇:‘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及访人篇:‘谈话应答必顾望。’训练自己恭敬的态度及专注的精神。若是眼神乱动,表示漫不经心对人不屑一顾,是不合里的态度。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我国东汉自光武帝建国以来,社会风气从重视利禄,转变为淳厚,大家所看重的是气节和人格。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也秉承父亲的遗教,尊崇儒家孔子的学说,曾经亲自到太学举行‘养老礼’,用尊重父兄的礼节来对待‘王老’和‘五更’。‘王老’和‘五更’是从国家元老或德行著名的人当中,所选出最优秀的楷模。这正是‘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身体力行。难怪当时社会风气非常淳厚,政治非常清明,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明章之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这是‘出则弟’的总结。能做到‘入则孝,出则弟’对父母尽孝道,友爱兄弟姐妹,进而以事奉父兄之礼对待伯伯叔叔、堂兄弟姐妹,及一切父执辈兄长们。这是儒家‘能近取譬’行仁的方法,从最亲近的父母开始学习如何尽孝道,再推展出去善待所有人。这种从近而远,由亲而疏的行仁方法,使亲情更亲,友情更厚,这样和谐的五伦关系,能保护我们的家,安定我们的社会,我们何乐而不为?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啰: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顺次刷牙漱口。解完大小便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钮扣结整齐,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绉弄脏了!
  ‘朝起早,夜眠迟。’教我们要早起,要晚睡。这裹的‘晚睡’不是现代人的通宵达旦,浪掷精神,而是针对疏懒无事,一入夜便想睡的人而言的。希望他们能珍惜光阴,学习有用的学问。
  再者,这里讲的‘晚睡’是有规律的,一个人精神体力疲倦了,就应入眠。尤其是小孩子正当发育、求学期间,能在九点左右入睡是最好的。因为能把握时间入睡,才能睡饱、睡好。现代居住在都市中的人,生活起居常常是‘晚睡晚起’。受到电视及五花八门的夜生活影响,白天工作上学紧张忙碌,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娱乐放松一下,往往要捱到深夜才肯上床休息,第二天赖床起不来,耽误了上班上学的时间,生活显得忙碌紧张。在时问的催赶下,如同陀螺般,无法自主,陷入‘忙、盲、茫’的日子,痛苦非常!
  所以‘早起’实在太重要了。能早起,早上才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早餐并愉快地用餐,摄取充足的营养,应付忙碌的生活。也可以提早出门,拥有从容的心情,面对每天的工作和学习,开启美好的一天。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曾国藩先生,是一位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他很重视家庭教育,不论多忙,一定给家人写信,从祖父母、父母、兄弟到儿子,都有家书问候。尤其给儿子纪泽及纪鸿的信中,不知多少次提醒他们要‘早起’,以保存祖先传下来的优良家风。
  ‘晨必盐,兼漱口。’早晨起来洗脸刷牙,不仅保持脸部及口腔清洁,更使精神焕发,有个好的开始。
  ‘便溺回,辄净手。’大小便后容易沾有病菌,所以上完厕所,就要把手洗净,才合乎卫生。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外出上学或办事,从头到脚,服装仪容要整齐,不仅端正自己的身心,也是和人接触的礼貌,不会让人产生厌恶。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是养成‘动物归原’的好习惯。不仅需要用时容易找到,而且不会沾到污秽。
  这些生活起居习惯,看似平常,却很容易疏忽。这些小处、近处若做得中规中矩,何愁不能成就大事业呢?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分穿着,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
  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分量,不要吃过量。我们年纪还小尚未成年,更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
  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作揖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弓下,跪拜时要恭敬尊重。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像畚箕或是虎踞的样子,也不要抖腿或摇臀,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 人的姿态。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衣服原来是保护身体的,必须经常换洗,保持整齐清洁。在社会及各种团体中,更要依照身分来穿着,在古代对公务员的服装都有规定,而今日在公共场合仍以端装整洁为准
  但是,近来社会上享乐主义盛行,大家所标榜的是个人物质的享受,连小朋友们都喜欢穿名牌衣物,有的球鞋一双要好几千元,虽然比一般球鞋耐穿,却是虚荣心作怪,忘了衡量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无形中养成奢侈浮华的习惯。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贫穷,吃的用的都很简陋,他身上穿着破旧缝补过的棉袍子,但当他和穿着狐酪皮草的人站在一起,从未觉得羞耻不如人。子路这种不俗的高洁人格,让孔子赞叹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发表个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高贵的车马及昂贵轻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用坏了也不会抱怨。’从子路的志向,可见子路不重视物质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间互助的友谊。子路看轻一切物质享受,一心只想充实高尚的品德,他这种勇气和志向真令人佩服!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现今社会富裕,吃得非常丰盛,我们不要挑剔食物的好坏,吃的分量,大约七、八分饱就可以了。如果对于喜欢的食物,就狼吞虎咽撑太饱,不喜欢的,就一点也不尝试,这不仅会因营养摄取不均衡而使身体虚弱,日子久了,更会养成固执爱计较的拗脾气,变成不受欢迎的人。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一般人走路大都匆匆忙忙,有的小朋友,甚至在走廊或路边奔跑追逐,经常险象环生。自我训练从容不迫的走路,是一种安定身心的好方法。站得端正,不但能显现出顶天立地朝气蓬勃的气象,更有益身体健康
  ‘作揖’和‘叩拜’都是古时的礼节,相当于现在的鞠躬。作揖和叩拜汪重的就是内心的恭敬,所以表现出来的自然是深深的弓身作揖,以及谦卑低下的叩拜,这是学习身心合一,表里如一的真诚态度!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践阈是过门踩在门槛上,会弄脏进门者的衣服下摆。跛倚是一只脚斜站着,给人懒散不敬的印象。箕踞是坐着时两脚张得像番箕,最为难看。摇髀是抖腿摇臀,显得轻浮不庄重。
  在日常生活当中,能依着这段弟子规,改掉坏习惯,纠正不雅观的举止,在食衣住行上,处处养成合礼正确的姿态,这可是处世的无价之宝喔!值得我们来细细学习。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有时出了小小的错误又不是故意的,却常常受到指责,怎么办?天外突然飞来了灾祸,真是莫名其妙!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呢?
  进门时,慢慢地揭开帘子,尽量不要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离棱角要远一点,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般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一样。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去追问。
  ‘缓揭帘,勿有声。’古代和现代都有在门的上面,挂上门帘以隔开内外。所以进入屋内,必先慢慢地揭开门帘,以避免发出吵人的噪音,也提醒自己不可横冲直撞。
  ‘宽转弯,勿触棱。’走路时要‘步从容’,转弯时离棱角远一点,慢慢地通过,视线自然不会被遮住。遇到人挤时也不会发生推撞,可以防范转角处,突然冲出的‘冒失鬼’。平时骑车、开车转弯时能注意这点,也能降低车祸发生的机率。
  ‘执虚器,如执盈。’拿着空杯子或空的容器,不要倒着拿或拖着走,要像盛满一样端好,动作也雅观。有时遇到容器里盛了东西,却因一时匆忙误以为是空的,猛的一拿起来,却溅湿或烫伤到身体,造成不幸的意外。
  ‘入虚室,如有人。’进入别人的房间,不管里面有没有人,都要先敲门或是提醒里面的人,让里头的人知道有人来了。如果一时疏忽,没察觉里面有人,匆忙间进入他人的房室,尴尬的窘境,常令彼此不知如何是好。
  ‘事勿忙,忙多错。’‘忙’是心中纷乱,言行匆促紧张。做事必须事先有计画和良好的习惯,例如准备考试,必须事前有计画的读书及练习作答,临时熬夜用功很难有好的成绩,即使在小考侥幸得到好的成绩,遇到大考就张惶失措而错误百出。
  在日常生活中,忘了带东西或上学迟到,常常是前一天晚上不先整理第二天要用的东西,或是早上睡得很晚,匆忙间出门,弄得身心慌乱,错误自然难以避免!
  ‘勿畏难’,办事时怕困难,心中一直想避开,不敢针对问题来解决,对自己没有信心。应该亲近善友或老师,观摩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不怕别人耻笑,开口向他们请教,再认真来做做看,给自己更多尝试的机会。‘人一之,己十之;人十之,己百之。’自认资质较钝,但是万万不可认为自己是无法成材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别人一次能办成,自己也有信心办成,再接再厉必有突破的一天。
  ‘勿轻略’,办事要求品质,恭敬去完成。不管事后有没有人监督,都要求自己做好,以培养表里一致,正大光明的心志。
  ‘斗闹场,绝勿近。’不正当的场所,常会发生打斗闹事。近来社会物欲横流,大众的心灵普遍空虚,享乐主义盛行,大家常是追逐声色犬马,到处充斥着吸毒、色情,通宵达旦地赌博、上KTV、飙车,如此,怎能调剂出健全的身心呢?所以,不要进入斗闹场,即使路过也不必好奇,要迅速远离,才不会惹上无妄之灾。
  ‘邪僻事,绝勿问。’邪是不正,僻是怪僻。近年来神棍骗财,巧立名目,如妄称‘无上师’、‘转世’、‘神通’等等,引起社会乱象,我们不要好奇去追问那些不正当、不合情理的事。谨记圣贤的教化,学习伦常规矩,才是净化心灵的妙方!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将要入门之前,先问一下有人在吗?将要走上厅堂时,先放大音量,让厅堂的人知道。假使有人请问‘你是谁?’回答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说‘吾’或是‘我’,对方就听不清楚到底是谁。
  我们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先对人明讲;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要再向人借时比较不会有困难。
  ‘将上堂,声必扬。’‘扬’是把声音拉高放大些,故意让厅堂的人知道有人来了。让厅堂上的人自动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彼此见面互不失礼,也不尴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当别人问到自己时,能谦称自己的名字,对方才不会弄错。如果鲁莽的说‘我就是我,难道你不知道吗?’或是故意使人猜不出来,都令人感到相当为难。偶而在电话中遇到这种情形,真不知如何谈下去呀!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别人的东西,主人不在,或未答应借用,即使只用一下子,都容易被人当成小偷,而失去他人的尊重。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别人借我们东西,用完了或是约定的时问到了,就应归还。否则对方以为我们弄丢了或占为己有,以后再有急用,对我们避之惟恐不及,即使向他求援,难道还肯借给我们吗?
  以上是‘谨’的内容,回顾‘谨’的内容,特别教我们从每天的作息起居,食衣住行,处事接物的基本规范做起,要求先料理好自身。这正是生活教育的中心,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更是现代民主教育中,亟需提倡重视的。否则只偏重自由、活泼的教育,常易出现妨碍他人自由,扰乱团体秩序的现象。
  弟子规说的都是我们平常语言行为的要则,让我们即知即行,掌握自己,使处事更有效率,待人更为和气,创造一个身心调和的环境。如果我们一时做不到,也不必气馁,只要能清楚的辨别方向,认同圣贤的教化,肯用工夫慢慢的琢磨,就像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现出美玉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