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7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苦的生起与息灭

    苦的生起与息灭   国达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   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   积聚皆销散 佛法无分古今,现代人的苦未必比古人...

    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1549213.html
  • 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   国达   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为何名为缘起呢?因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广略适中的观察   十二因缘可分顺逆两种观察:一由无明因顺观到生之...

    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449576.html
  • 不一不异

    不一不异   国达   任何观点都只是「想蕴」的运作,都只是应机说法的方便,真实是无法言说的,所以,「差异」是可以改变,可以统合的。但是统合并非统一,见解一致只是假相,只是暂时的,因为「一」也仍然只是「想蕴」的运作的一点而已,实相中,既无「一」,也无「异」。   『中论』偈颂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不一不异可说是八不中道的重要一环。一与异,是人对两件事物作...

    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549582.html
  • 空的创造性

    空的创造性   国达   般若经云:「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般若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空是大乘菩萨行的关键修持,悟入空性,就可于诸法实相了然于心,称为「根本智」或「无分别智」,依此而解脱生死,断除烦恼;进一步观察不离空性的缘起法,称为「后得智」或「差别智」,在慈悲愿力的推动下,化为行动,庄严净土,成熟众生,作空中佛事,度如幻众生,这就是「从空出有」、积极入世的菩萨行。   空的智能...

    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649586.html
  • 观想与观照

    观想与观照   国达   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则佛法的修持,从原始佛法的八正道,以如实观照而解脱烦恼,到后期佛教的种种方便道,实有许多应予辨正之处。    解脱依于智能   在佛陀成道之前,印度宗教的修行包括婆罗门教与六师...

    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849591.html
  •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国达   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浅深、方法各有不同,但以佛法的四圣谛来探讨个人心理经验,特别是心灵创伤的疗愈,确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苦圣谛说明生命的真相,在...

    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0354525.html
  • 淡感应与神通

      国达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   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邪正,而不是一味的投入其中或是反过来全盘否定它。   信仰宗教的人大多认为在人类有限的经验和能力之外,有更超越的世界,这是人类在生命历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因此...

    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0554527.html
  • 无念、无分别的探究

    无念、无分别的探究   国达   佛法不共世间的之处,在于觉悟诸法实相的般若智慧,或三法印的契入。对于般若的无念、无分别,有些人没有真正的体会,容易与禅定的无念、无分别混淆,这是许多学佛修行者不容易分辨的,即使具足正信、戒行清净、禅定娴熟,若欠缺般若智慧,正见不明,仍然不能离苦、断烦恼。   有分别就有思想,因为概念的区分例如这是人、那是东西,这是感觉、那是想法,我人众生、衣食财物、喜怒...

    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1654533.html
  • 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国达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   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  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些重禅定。但佛法的宗旨不外离苦得乐、自觉觉他;无论任何法门,都要能达到心灵品质的提升,包括明觉度、宁静度、柔软度和开放度,否则不是修行有偏差,就是功夫不够...

    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1854535.html
  • 智能的观照

    智能的观照  国达  『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再停留在观念、思惟、想象、谈论的层次。  如何进行「智能观照」,我们可以用时间、空间、认知三向度的观照而明确地了知缘起性空的真相。这里根据中观思想来推演,提供一些实际运作的方法,给读者参考 ...

    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5195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