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讲座—海南三亚南山寺举行“正位凝命”主题讲座

    ,“正位凝命”四个字来源于《易经》。在演讲时,冯学成居士说,微观的“位”,就是我们的命在时空中的一个片段,是自己在人事关系中的一个纽节点。宏观的“命”可以分解为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命、贫贱富贵的社会生命和...

    佚名

    |佛教慈善|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2/14491295925.html
  • 明白自己今世贫穷或富有的原因吗?

      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生在贫穷人家,有的人会生长在富贵人家?有的人虽然辛劳工作,却赚钱有限;有的人工作轻松,却进财不难?有的人……。当然这其中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前世有没有种植布施功德,却对今世的贫贱富贵有着直接的影响力。  佛在世时,曾经有一个叫做阿那邠邸的长者,就自己家庭贫穷的现况,请问佛说:‘佛!我虽然不像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但是我仍知应当经常随力做布施功德,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我...

    佚名

    |布施|理财|

    http://www.fjdh.cn/article/2010/10/16480217600.html
  • 吾人应有之警觉

    一、世法无常   先言环境:统观三界之内,整个世间,不论大小精粗,皆随成、住、坏、空,不停变化;由无而有是"成",成至饱和是"住",随著变坏是"坏",坏至于无是"空"。一般房屋器皿,固然是要成住坏空;就是山岳、溟海,照样也要成住坏空。故沧海数变桑田,桑田亦数变沧海;可见万法无常,决无一物,可为依靠。   又,一切有情世间,不论贫贱富贵,亦必依生、住、异、灭,不断循环;投胎而出是"生",渐长而壮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55540469.html
  • 《佛说三世因果经》

    不敬三宝。不重父母。无有三纲。五伦杂乱。贫穷下贱。六根不足。终日杀生害命。富贵贫穷。亦不平等。是何果报。望世尊慈悲。愿为弟子一一解说。 佛告阿傩。与诸大弟子言。 善哉。善哉。汝等谛听。吾当为汝等分明说之。一切世间。男女老少。贫贱富贵。受苦无穷。享福不尽。皆是前生因果之报。以何所作故。先须孝敬父母。敬信三宝。次要戒杀放生。念佛布施。能种後世福田。 佛说因果偈。云。 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72276364.html
  • 改善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不幸,就完全靠命运的主宰所赐予。而世人的贫贱富贵之间,往往相差太远,如此而论,命运之神的赐予,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运途阻滞的人,往往会仰问上苍:“为什么他人青云直上、东成西就;而我却如此多滞多磨?” ...享天堂福,天堂报尽,来生人间,富贵自在。由不悭不贪之因,得富贵之果。以上是摘译经文的数段大意而已。由此可知,善恶因果报应的原理,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杀害生命者短寿,贪心悭吝者贫穷。不尊重他人,...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11776574.html
  • 论魏晋南北朝的佛道关系

    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13]这种思想为人间贫贱富贵阶级区别和封建道德带声了神圣的光环,体现了佛学思想的中国化[14]。  从上即可以看出佛学在南方的发展,...

    田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11860313.html
  • 生命的三重境界——兼论儒、佛二家的“意义”追求

    每个个人放在与各种条刊:(含他人与社会)的关联中加以把捉的:而在其以“三世”说来开示“无我”义时,佛教更是把每个个人放入前后相续的历史变迁中予以考察的。  正是因为每个个人现时的生存状况(含贫贱富贵)...

    冯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75167754.html
  • 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

    也是符合科学的自然定律。经云:“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世间一切法之生灭,皆有其缘起,而人生之贫贱富贵,皆必有因,故古德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顺境时,奋发向上;遇上逆境,能冷静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有了智慧,不论富贵贫贱,生老病死都能身心泰然。这种智慧需要向内自我开拓,慈悲是以平等为怀,心系一切众生,予乐拔苦,行菩萨行,就是发扬人性最高贵的情操...

    隆迅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8314288937.html
  • 《成实论》中灭三心的理论

    无短,同一个对象的名称具有不确定性,如一人相对于其儿子可称为父亲,但是相对于其父而言则又是儿子。贫贱富贵等等概念都属于“相待假”的范畴。  3.“相续假”  论主认为十二因缘是俗谛所含摄的内容,第一义...

    常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0661073.html
  • 佛教的醒世智慧——西妙

    走使,昏昏蒙蒙。“醉生梦死”,即此之谓也。莲池大师于《竹窗随笔》中写道:“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生活之种种情绪,要之皆不出一爱字。在事相上,人更是有种种贪爱:“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

    西妙

    |基础|佛教|佛陀教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2/08432894254.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