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6篇,用时2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四)

    众生。教众生怎么放下乐著生死的心,出离求解脱;怎么认识缘起、认识空性、认识如来,最后显示究竟一乘,把众生引上成佛的道路。   普贤之德最后要落实在普度众生上,怎么普度众生?就是直接化现在众生界里,...,过后就一无所有,而且会有源源不断的苦降临。   太子认识到世间纯一是苦之后,就对世间的五欲失去了兴趣,他心里有最大的问题要解决——就是怎么来超越轮回。这是当时出家的因缘。 ...

    益西彭措堪布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http://www.fjdh.cn/wumin/2014/03/095659325685.html
  • 弥勒五论

    迷失方向的比喻说明众生依如来而有迷悟。所谓迷就是没有认识如来心性,生起独头无明,由此展转流浪生死。经云:“于第一义谛不了,号曰无明。”古德云:“由最初一念不觉,故有流转。”所谓悟就是不执著四大五蕴...涅盘经》中称为佛性,《般若经》中称为实相,《如来藏经》中称为如来,还有法身、真如、实际等等不同异名。不同宗派也有不同的名称,华严宗叫作自性清净圆明体,法华宗叫作实相,禅宗叫作心性、本命元辰、本地风光等...

    净戒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60556422.html
  • 弥勒五论简介

    大乘起信论》中都依人迷失方向的比喻说明众生依如来而有迷悟。所谓迷就是没有认识如来心性,生起独头无明,由此展转流浪生死。经云:“于第一义谛不了,号曰无明。”古德云:“由最初一念不觉,故有流转。”所谓悟...称为不思议解脱,《涅盘经》中称为佛性,《般若经》中称为实相,《如来藏经》中称为如来,还有法身、真如、实际等等不同异名。不同宗派也有不同的名称,华严宗叫作自性清净圆明体,法华宗叫作实相,禅宗叫作心性、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42266405.html
  • 《弥勒五论》的特色

    宝性论》时罗列诸经异名可以证实此点。(2)、如来是众生迷悟的根本:众生依何而迷,又依何而悟?《圆觉经》、《大乘起信论》中都依人迷失方向的比喻说明众生依如来而有迷悟。所谓迷就是没有认识如来心性,生...称为不思议解脱,《涅槃经》中称为佛性,《般若经》中称为实相,《如来藏经》中称为如来,还有法身、真如、实际等等不同异名。不同宗派也有不同的名称,华严宗叫作自性清净圆明体,法华宗叫作实相,禅宗叫作心性、...

    净戒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03771664.html
  • 《楞伽经》导读(一)

    独立自存自成的真实本质,还是没有),但杯中的茶斟到多满(状态、现象、相),或者这杯子是否可以载某(功能、用),则根本与本体无关。   是故若能这样来认识如来,则不会认为如来是“空后转出的不空”,是...具体修持,并不是空谈理论。若未实际修过“大圆满”,便很难认识到这一点,难怪便纠缠于名相的网中,对如来作诸般界说,一如慧可当年的叹息。   虽然“空”、“不空”两种如来都只是境界,但亦可视之为成佛的...

    谈锡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0663964.html
  • 略述自性清净如来

    无明为首位,断除无明也就得到根本的解脱了。其二,佛说“无明”主要是让我们认识无明的真相,它的不真实性和变化性。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自己的如来藏性,以此来证人不生不灭的本体。因为无明是“客”,如来是...更高的认识,即使佛站在眼前,也会认为是普通的众生。为了说明这一道理,如来藏经里用九个比喻来说明“一切众生是如来”。  九种譬喻即:莲花内有化佛、淳蜜在岩树中、粳粮未离皮糠、真金堕于不净处、贫家有珍宝...

    惟 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14365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