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在生活中禅修

    - Godwin Samararatne   " 若你现在有不如意的经验,你可以学习与它交朋友吗?"   ——葛荣居士   ﹙一﹚请友善地看待面前的境象   记得第一次参加一位来自斯里兰卡的南传佛学修行者名叫葛荣居士的讲座和禅修营,他建议禅修就是“觉知”(awareness)和“舍心”(equanimity)的训练。   当人们缺乏觉知时,生活就变得机械化,被周围的环境牵住鼻子走。当不...

    葛荣居士

    |禅修|禅定|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08175387615.html
  • 慈心禅

    慈心禅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7年10月10日晚上   志莲净苑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慈心禅  导师:再次欢迎大家。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今晚的讲题是慈心禅。慈心这个词是源自巴利文metta...

    葛荣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0849331.html
  • 禅修与情绪

    禅修与情绪 (缅甸)葛荣居士  再次欢迎大家。今晚的讲座内容是关于情绪。什么是令我们产生苦恼的不愉快情绪呢?我们会想到以下这些:忿怒、恐惧、焦虑、悲伤、寂寞、内疚、妒忌……我想在座每位都有过这些情绪。没有人从未体验过它们,世上任何地方的人都经历过以上提到的情绪。是这些情绪令我们生起苦恼及带来内心冲突。所以去找出禅修如何能帮助处理这些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提供一些方法。其中一些也许大家已听我提及。...

    (缅甸)葛荣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5859923.html
  • 请学习如何回应习性

    只是一个习性,无他的”。   -葛荣居士   就算明知道无需对人和事作出反应,只需去处理和回应,但反应经常是很快的,觉知到这反应时已经反应了,那又可怎么办?   习性其实是没有力量的 ...  -葛荣居士   我们很容易察觉到别人在颠倒是非黑白,但我们又有没有察觉到自己哪时在颠倒、哪时没有颠倒呢?   认识哪时在颠倒   葛荣居士曾笑说,每一个人在未彻底觉悟之前都会颠倒...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2054799.html
  • 北齐标异乡义戡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

    范阳地区的佛教徒展开社会救济工作的大背景;特别是自孝明帝孝昌元年(525)以后,柔玄镇民杜洛周的变乱,以及其后葛荣余党韩楼之乱,对河北地区造成的极大破坏。杜洛周、葛荣的变乱其实是六镇之变的延续,因此,...这一年八月,鲜于修礼为其别帅元洪业所杀,元洪业旋即为修礼部将葛荣所杀,葛荣于是成为这一支叛军的领导人物。葛荣的军队所向皆捷,屡次  页9  击败北魏政府军,锐不可挡,而于孝昌三年(527)先后攻陷殷州...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374040.html
  • 洛阳伽蓝记零笺

      ,总众十万,讨葛荣,夜梦着衮衣,倚槐树而立,以为吉征  ,问于元慎,曰﹕「三公之  ------------------------------  (注 9) 牧童出版社。  295页  祥。」渊甚悦之。元慎退还,告人曰﹕「广阳死矣﹗槐字是  木傍鬼,死后当得三公。」广阳果为葛荣所煞,追赠司徒公  ,终如其言。(卷二城东景宁寺)  此段槐树三公云云,注家多未得其解。  按﹕周礼秋官朝士之职云﹕...

    叶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85773968.html
  • 关于杨衒之和《洛阳伽蓝记》的几个问题

    尚书。迁太常卿。孝庄初,太尉元天穆北讨葛荣,以琰之兼御史中尉,为北道军司。”据此,在魏孝明帝时秘书监为李琰之,但到孝明帝末年,已易人。但此时杨衒之不可能任此职。因为他在孝庄帝时刚做到奉朝请,此时是否已...

    曹道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4342303.html
  • 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1)

    页497 本文系以五至六世纪华北村落的佛教造像记为主要资料,探讨其时乡村居民的宗教活动与仪式,以及佛教在乡村社会所发挥的功能。 五、六世纪时佛教在华北乡村地区非常盛行,游化村落的僧人是促使...

    刘淑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374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