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97篇,用时30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菩萨修行

         前言略   我将在这两三个小时内介绍什么是菩萨修行。我们可以从What?Who?Whom?When?Where?Why?How?这几个层面来认识菩萨修行。第一个我们先认识什么是菩萨修行,我们先定义一下,刚刚已经讲过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晓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尽自己一分心力。菩萨修行,顾名思义有一个“”和“菩萨&...

    郑振煌

    菩萨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9/2254021513.html
  • 济群法师答:六度建立有什么依据吗?

    济群法师答:   佛教法门设定,确实是有根据。六度,属于菩萨修行内容,通过这些修行成就佛陀悲智两大品质。因为成佛并非成就外在什么,而是慈悲和智慧圆满成就。   六度中前五度,主要是成就福德,而第六度则侧重于成就智慧。当然,这并不是绝对,其中也有一些交叉内容。所以,六度法门设定是有依据。除此而外,佛教中还有四谛、三十七道品、三无漏学等修学内容。对于不同众生,佛陀设定了

    济群法师

    六度建立有什么依据吗?|济群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91977898.html
  • 济群法师答:佛与菩萨区别是什么?

    济群法师答:   成佛是以菩萨修行为基础。因此,菩萨属于因地修行,而佛是果位圆满。如果说佛陀功德像十五月亮一样圆满,那么菩萨功德就是初一到十四月亮。十地菩萨已接近佛果位,就如十三、十四月亮。而初发心菩萨就像初一、初二月牙那样,只有微弱光芒。 ------------------------------ 济群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济群法师佛教问答 济群法师佛教

    济群法师

    佛与菩萨区别是什么?|济群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8/09295989599.html
  • 问:如何“快乐痛苦皆无住”?

    “快乐痛苦皆无住”指心理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是晡时,都丢开。 佛告诉须菩提,大乘菩萨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生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叫修行。你心理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都丢掉了。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相反,有痛苦事情,...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44178159.html
  • 佛教修学次第思考

    菩萨之分,一切宗派、法门非此即彼。解脱修行目标,是开发无漏智慧,契入空性,证得涅槃,成就解脱。菩萨修行目标,是圆满佛陀智慧、慈悲品质,从而解除惑业,得大自在。由此修行目标,就锁定了抵达...修行  菩萨修行,同样要对佛果及菩萨修行方法生起信心,相信成就佛陀品质对于生命无上价值,同时也相信,通过菩萨修行必能帮助我们成就这一品质。这是菩萨道行者必须具备信念。皈依,就是对菩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40942477.html
  • 佛法修学次第思考

    宗派,又毋须太多,否则便不成其为核心了。   为什么说,这五大要素能统摄一切佛法呢?佛法有解脱菩萨之分,一切宗派、法门非此即彼。解脱修行目标,是开发无漏智慧,契入空性,证得涅槃,成就解脱。菩萨修行目标,是圆满佛陀智慧、慈悲品质,从而解除惑业,得大自在。由此修行目标,就锁定了抵达目标必要条件。   1、解脱修行   于解脱修行而言,首先应对解脱目标及方法具足信心,...

    济群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275794923.html
  • 素食理由-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于大乘经典,诸如“大般涅槃经”、“楞伽经”及“楞严经”中,对于大乘菩萨修行人,都有明确开示有关于素食方面之必要性与功德利益,以及对修行人之影响。   在楞伽经最后一章节中,大慧菩萨问佛说:“为什么修学大乘菩萨的人不能吃酒、肉和葱、韭、蒜等?希望佛为我们开示其中罪福、因果等作用。”   佛很慈悲回答说:“有很多因缘,不应该吃肉,一,因为一切众生,本来自性同体,且互相...

    佛陀

    |素食|佛陀|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5/00471123840.html
  • 在家学佛如何课诵

    发愿祈求你所希望达成愿望。但在课诵时,应当专心一意于课诵,不得有任何祈求念头。最好态度是,但为众生离苦得乐,不为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萨修行态度。其实不为己求而修行,才是最大功德。 【相关...养性、警策精进生活方式。修行不在于形式,形式却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身心安定、健康、幸福。除了自我修练和反省,也有诸佛菩萨和护法龙天的加被与护持。   课诵项目可多可少,只要每天相同即可。...

    冷菩提工作室

    |课诵|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2/1456292362.html
  • 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

    我们贪著越来越大,妄想越来越多,从而对修行构成巨大障碍。尤其当我们缺乏相当定力时,更需要以简单生活来减少物欲,借助环境力量来保护自己心。   3、积聚资粮 广度众生   菩萨修行与...财富,关键是看自己发心,看自己是在哪一个层面上修行。如果从出世解脱层面来说,就不应追求财富;如果想进一步发菩提心,那么,以财富来利益众生,也是行菩萨途径之一。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80540635.html
  • 佛教徒讲求利益吗?

    中称作净财。对于这样净财,作为佛教徒也不必避之惟恐不及。因为财富也是行菩萨不可或缺工具,有了足够资粮,我们才有能力造福社会大众。   对于在家信徒来说,职业选择非常重要。整个佛法修行纲领...在布施时"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生起贡高我慢,对被施者失去平等之心,所做一切也只能招感人天福报,和菩萨修行是不相应;其次是没有接受对方,作为菩萨,不管受施者是冤是亲,都应...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80640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