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9篇,用时1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陀的教法──四圣谛

    。 灭的真理,称为灭谛(nirodha),必须拾弃欲望,断除欲望,离开欲望,不使欲望有其残存的余地;破除了一切的欲望之后,渴爱之心亦可消灭了。也就是说,从所有的烦恼和善恶之中,解脱出来,由生死...却因、断绝生死的目的。故在四圣谛的集谛和灭谛之中,要用十二因缘的道理来说明。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即是以十二个段落的因果关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5352587.html
  • 《华严经》的内容

    华严经》也是从基础佛法著手扎根的,例如第四的〈四谛品〉,便是宣说谛、集谛、灭谛灭道谛。大乘佛教说到菩萨行位,共有五十二个阶位,即是十信(《华严经》未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递相上升,从〈四谛品〉的灭道谛起,即有十个层次,第十是「十藏」,便是十无尽藏。此外有十种三昧、十种行法、十种波罗蜜、十方世界、十种身等等。又如〈佛不思议法品〉,云佛具足种种不思议事,总项举了三十二...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75255843.html
  • 谈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优婆塞

    真“舍”。   第六、智慧具足:   智慧是来自於四圣谛的证知,就是於谛如实知;於集谛如实知;於灭谛如实知;於灭道迹谛如实知。如实知此四圣谛,才是真智慧、才是智慧具...

    许智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50265894.html
  • 佛陀论佛,阿罗汉,比丘,法师,众生

    还算不得比丘。比丘要能够超越功德心,过失心,依八正道修行,心无所畏,才是比丘的境界。佛陀向弟子解释什么叫做“多闻比丘。”他说知道谛,集谛,灭谛的比丘就叫做多闻比丘。佛陀说,阐说谛,集谛,灭谛的比丘...外道的法师)。不按照八正道修行的出家人,连比丘的资格都欠缺。   佛陀说,若比丘对圣谛已知已解,对集谛已知已断对灭谛已知已证,对道谛已知已修,这样的比丘名为上士,名为阿罗汉,名为圣贤,可以树立...

    洪汝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592582646.html
  • 佛陀的根本教义

    生死的因。要想不受苦果,唯有先从明白因著手,进而不造因,便可不受苦果了。  另注:灭谛  灭的真理,称为灭谛,必须拾弃欲望,断除欲望,离开欲望,不使欲望有其残存的余地;破除了一切的欲望之后...独特处,也是佛教的中心思想的中心。佛陀即以此因缘与因果,宣说了集谛和灭谛。为了灭的方法,便说了八正道,八正道乃是最平易近人的修行方法,也是最能适合人们接受的中庸之道。  当然,初初接触到佛法的人,可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91338945.html
  • 安宁疗护的佛教用语与模式

    集谛)、证灭(灭谛)、修道(灭道谛),是佛教临终关怀的基本态度。此外,从临床经验得知,佛教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有助于“觉性照顾”运用。 ...这众生六尺之躯内,我说即是世界(谛)、世界的生起(集谛)与寂灭(灭谛),以及走向世界寂灭之道(道谛)。”[25]   换言之,在每个人的身心中,若有贪爱执著,则有生死轮回;若因智慧断除...

    惠敏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649240.html
  • 四谛法——佛教根本要义之一

    轮回的圈子了。   三、灭谛:又称为“灭谛”。灭是可证性,是无明烦恼,由集业断除去我、法二执,贪瞋痴烦恼已尽,生死解脱,众消除,得寂灭境,安住涅槃,故称可证性。由于生起苦果的近因是“业”,亦即...这就是灭的涅槃、究竟的解脱,所以说它为“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灭去贪、瞋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

    如实

    |四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1/1123071617.html
  • 四谛法

     三、灭谛:又称为“灭谛”。灭是可证性,是无明烦恼,由集业断除去我、法二执,贪瞋痴烦恼已尽,生死解脱,众消除,得寂灭境,安住涅槃,故称可证性。由于生起苦果的近因是“业”,亦即行为,而业是由烦恼所生...令乐,故称以“谛”。“审察”贪瞋痴等惑业,“真实”能感三界生死不能避免,故称“集谛”。“审察”涅槃理体,“真实”寂灭,永离生死,故以“灭谛”称之。“审察”出世道法,“真实”能令众生离得乐,故称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41243636.html
  • 原始佛教简介

    意)与六外入处(色、声、香、味、触、法)的合和因缘相续,造成了当下的「五蕴身心(一切诸行)」的集成。   (3)「灭谛」(对熄灭「痛苦忧恼」的目标有真实的见解与信念)   了解了「痛苦忧恼」集成的...才能解脱众,「杂阿含经(相应部)」是以一种直接清楚又朴实深刻的方式,展现释迦牟尼佛当初的教导,也确切明白的为后世的芸芸众生保留着解脱的道路。   2. 教义:「四圣谛」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当中,...

    直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447502.html
  • 总结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差别及联系

    道初门来看二者的差别  一般来说:  声闻法的入道初门是四圣谛(谛、集谛、灭谛灭道谛)、四念处观。  缘觉的入道初门是修因缘观。  大乘佛法之入道初门有二:一,教外别传;二,言教开示。教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0568193.html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