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缘起缘灭总无常

    缘起缘灭总无常  吴淑如  一直以来,我常常警惕自己对生命不要过度爱染,学习看破、放下、自在,以期面临死亡时能够不慌不乱,安然无惧。可是,此次面对基隆寂光菩萨会洪真澄居士的远逝,还是引发了我莫大的哀痛与不舍,很难去接受这个事实,十几年来相互扶持、共同发心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如今,她以这种毫无预警的方式潇洒离去,何尝不是在陨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示现生命的无常,为我们无声说法。  记得菩萨会成立之初...

    吴淑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40167002.html
  • 如本法师答:修行者触犯戒律,命终时若堕三涂,将有出期否?

    如本法师答:有,犯戒之罪有轻重,依轻重而堕该堕的果报,因果平等故,诸法缘起缘灭,罪业本空,不可得故,若堕三涂者,其罪业果报一旦尽,必有出期之时。

    如本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6125694759.html
  • 如本法师答:印度乃佛教的发源地,曾经盛行一千五百多年,为何还得亡国的果报?

    缘起缘灭,亦称业感,乃至因缘果报。世界相是如此,佛去亦必如此。   中国隋唐的佛教盛行的朝代,亦称佛教黄金时代,前后第行将近五百年的岁数,最后也被不信佛法的暴君所摧毁,造成佛教惨淡的悲剧,如当时三武一宗的...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240912424.html
  • 高雄女监及台南监狱近两百人体会人间生活禅

    的人生,这些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并勉励大家,出去后尽量参于社会公益服务、广结善缘,了解世间缘起缘灭而不执著,心不冲动、不罣碍就是自在。 ...

    佚名

    |生活禅|佛光山慈悲基金会|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3/13215521242.html
  • 学人缘起正见的确立

    法皆是缘起缘灭,我们所得到的结论也只能是:在我们感知范围内的一切法都是缘起的。只要我们不是坚持认为,在我们感知范围以外根本不再存在其他诸法,则由我们的体验到如来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一全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1347447.html
  • 炒股障碍修行

    不能炒股。   提示:缘起缘灭,我们有了这个千般苦难的身,为了他的衣食住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起着种种贪欲,佛弟子要以净资净财滋养自己的色身,不净钱财不好化,留不住,要深信因果。钱财从布施中来,广种福田...

    果宏居士著

    |炒股|理财|股票|

    http://www.fjdh.cn/article/2010/01/22093197148.html
  • 在生活中修行的窍诀

    之后,感悟到所有心境的对治法就是四个字——缘起性空,这就是我的窍诀。  “缘起”包括了缘起缘灭的整个过程,缘起由空性而起,因为缘起之前是空性,但又缘灭于空性。本师在涅槃时曾经讲过:“我没说法,一个字也...示灭,这也是一个缘起缘灭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过于庞大,在大的因果中有无数小的因果,在大的缘起缘灭中又有无数个小的缘起缘灭,所以一般人不容易认识,但毕竟还是一个缘起于性空又归于空性的一个大过程,构成一个...

    陈泉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33865812.html
  • 如本法师答:如何辨别佛经之真伪?请慈悲答覆!

    ;samskarah):是说明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毕竟诸法无常,缘起缘灭,无有定相。   二、诸法无我(梵语niratmanah sarva...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360112527.html
  • “世界佛教论坛”将在台北闭幕 展现台湾素食文化

    韦琪发表一篇“共业招感?素食致祥”文章。引用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三法印:世间的诸法均缘起缘灭,彼此都是互为因果的唇齿相依。杀生害物的行为必然引起仇恨、恐惧、压力种种不良的后果,结果还是自作自受。相反的,如果...

    佚名

    |世界佛教论坛|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3/16272137425.html
  • 佛教的寺庙与诗歌

    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为物累,不为己牵,全然置自己于自然之中,任其缘起缘灭,这便是对色即是空了然于心的结果。只不过诗歌以言语道空,寺庙以构架现空,但两者都十分从容。正如《寒山...

    刘阿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4494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