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31篇,用时2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你”的葬礼

    发生改变,当你的金钱发生改变,当你的地位发生改变,可是你的人生却不会改变。 只有你发生改变,而且你超越了阻碍你发展的信念,那么你的人生才会改变。 (摘自《晚报文萃》22李正华编译) ...

    佚名

    |人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12/11194832749.html
  • 大地震,心复活

    ,这样的认识来之不易。这才是最根本的救。当我们拯救受难者的时候,其实是在拯救我们自己。最终得救的,是心。   大地震,心复活。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2 作者于坚) ...

    于坚

    |爱心|慈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6/22422725006.html
  • 只有一张照片的人生

    报道。贫苦的市民不一定需要借助领导的表彰才能透出伟大。时隔几年,在看到很多底层小人物的欢乐与哀愁之后,我依然常常想起,那个只有一张照片的人生。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2 作者翁倩) ... 一次单独出去采访,是在大二的暑假。那时,我在当地的“新闻联播”栏目做实习记者。 我采访的是关于见义勇为事件。一个男子,在救一个玩耍不慎失足跌到河里的小男孩时,陷入淤泥,用尽...

    翁倩

    |人生|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16324784169.html
  • 净化人心

    且很容易接近恶坏之法。(《嘉义新雨杂志》22) ...犯罪,不会受到谴责,不会有痛苦的后遗症,而能增加自他和乐与幸福。   二、有惭愧心。因有惭愧心的保护,拒绝做不该做的事,若做错事,则知错能改,不强辩或一味掩饰。《杂阿含经》749经说:“若起明(分别...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3248834.html
  • 受持五戒

    嘉义新雨杂志》22) ...受持五戒   /明法比丘   觉自愿受持三归五戒,并认真行持,关闭诸恶、不善法,必将是社会的道德楷模,而扎实地立足于实践解脱的一个重要阶位,将生出诸定慧,直趋涅槃城。佛陀的成道也是受持五戒、十...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3248836.html
  • 五戒戒相

    增强药效,无犯,但需告白。(《嘉义新雨杂志》22) ...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3248837.html
  • 国内近刊回鹘佛教研究著作述要

    参考了杨富学著《回鹘之佛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及《回鹘佛教文献研究百年回顾》(《敦煌研究》2001年3)、《海峡两岸对回鹘佛教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法源》22,2004年)二文,...翻译》(《敦煌研究》1995年41~36页)为基础,结合J. Elverskog所著《回鹘佛教文献(Uygur Buddhist Literature)》(多伦多,1997年),比较全面地描述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3257003.html
  •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 周晓瑜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2007年22  [摘要]佛教作为外来传入日本的宗教信仰,能与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神道,并行不悖的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扎下根,并成为日本的三大宗教之一,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根源。同时,其对当时的日本社会所给予的影响也是极其广泛的。   [关键词]佛教 神道 巫术 民族宗教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周晓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51969967.html
  • 三摩地禅定入门指导—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开示

    我们在做的。仅仅是坐着就有很多功德,获得功德并不一定需要很多行为。仅仅坐着,观照当下、观察呼吸,就累积了很多功德。   来源:悉达多本愿佛学会《柔和声》22 ...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禅定|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3/15035336594.html
  • 止觀的實踐──兼評《菩薩道次第廣論》的奢摩他及毗缽舍那

    其效果在釋尊當日如此,在今日也當如此。(政大民族學報22,1996,頁161-167,今略補正) ...及語。 以上是印度佛教後大師覺賢論師的歸納所得,此中,向內緣的緣息就是「阿那波那念」;緣喜樂是緣於身上的感受。而緣自身為天形像、不淨行相、三昧耶相等,都是以觀想為主,透過意識去想像;緣細相、空點(...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4140224.html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