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21篇,用时4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直指心性

    在前往修道之前,我们呆在所谓轮回的浊相之中,在那里,表面上为无明所统治。当我们趋入修道,此处无明智慧混杂参半。然后最终,我们证得正觉之刹那,惟有纯智存在。但是在一切修道之道路上,尽管有转化的表面现象...  佛果自具五身,显现身、大乐身、绝对身、本质身、不变金刚身,此等均非我等身外觅得,我们自心无可分离,一旦我们证悟之,无明即结束。我们无须外觅菩提,商主在整个纯金之岛登陆,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找到...

    顶果亲哲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110563424.html
  • 禅宗从菩提达摩到弘忍的历代祖师

    河南安阳、卫辉一带)之间。此时慧可不再公开聚众传教,只是创作一些偈颂等,表达自己的禅法思想。到了晚年,他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在今安徽潜山县)。他吸收大乘中观派的学说和《维摩经》“不二法门”思想,认为无明智慧没有本质区别,众生佛也是不二的,解脱与否完全系于个人的迷悟之间。慧可的门人有璨、惠、威、那、端、满诸禅师(五台山)。 被奉为禅宗三祖的僧璨生卒年代不详。他也和其师慧可一样,一生坎坷。他离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21754997.html
  • 灯前禅影(十)

    法皆如实,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在这段偈颂文字中,慧可指出人由迷而自觉,才豁然发现那可贵的摩尼真珠。一切法都是“如”(实相),所以无明智慧无异,众生身佛无别,何必寻找无余涅槃。这是慧可所体悟的一乘之道,其义理《楞伽经》极为相似。达摩曾说:“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

    王开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0447135.html
  • 五种染污五种智慧(五毒五智)

    阿昆达磨部及密绩四大类的。五毒五智的教授也出现在经部里,不过详细的教授修持法门,是记载在密续当中。  无明是缺乏智慧,当你没有智慧时,你就有了无明无明智慧是连在一起的,它们像是手掌的两面,密续是如此讲述染污的。因为,当我们不了解自己究竟的潜能是智慧时,我们就处在无明里。然而,透过无明,我们最终可以获得智慧。  密续是甚深教法,所以不可能把五毒五智的关系,限定在一种型态里。密续中见地实修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04362015.html
  • 佛教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和应用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便能克制贪欲和嗔恚的感情,把事情办好,产生好的影响,自己便会身心愉快。无明智慧是相对的,随着佛教的发展,对无明智慧的解释也不断填充新的内容,用以对治无明的道理也在发展,例如大乘的般若空论、中道或不二法门等,是尊奉这些理论的学僧学派用以对治执著有见、边见、断见等无明的,皆可从中看到佛教是特别重视智慧和心性修养的。从逻辑上说,要断除贪、嗔,首先要对治无明,通过闻、思、修...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434683426.html
  • 《阿含经》《大般若经·第二会》里的无明观:从声闻乘到菩萨乘的衔接超越

    一步往圆满功德无限智慧迈进的菩萨乘境界。由于菩萨摩诃萨主要是以最为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来成就菩提事业,并且将其作为皆相应到一切智智的最终目标上。被声闻乘行者视为解脱遮障的生死无明,不仅已经在到达菩萨乘的位阶之前给彻底解决,无明明等一切二法的分别,也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二无分别的智慧中予以一并超越。无明除了不再是菩萨乘行者急欲断除的障碍,菩萨摩诃萨还能依无所得为方便来施设无明,使其成为利益有情的...

    陈仕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20763634.html
  • 立雪断臂的二祖慧可

    ;本迷摩尼是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涅檠)?”这是用简练的诗句和明确的理路表达出来的禅意。达摩...ldquo;无明智慧,烦恼和菩提,是相等的。无明智慧,自身佛分开来看,才是执二见之徒,分别之徒。”所谓二见就是观看有无、生死、无明智慧,烦恼菩提,众生佛等类似事物时,必先使它...

    蔡惠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04865603.html
  • 天台学的罪忏悔观

    「能观」「所观」即属于  迷,故依据悟境来说,一境三谛即一心三观,为之三千三谛  的,所谓三千,即是依一即一切的缘起理论,而一念心具有  一切法----诸法实相。  再说,罪的根源----无明,是不知实相的「能观」和「  所观」的区别,而执着于差别相的,然能观察实相即是观空  ,而悟知差别相之体即是空,即能自觉无明智慧的变相,  更能了解无明智慧共是法性之用,且只认识到智慧无明  的本体,...

    坂本幸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90773978.html
  •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

    嗔恚的感情,把事情办好,产生好的影响,自己便会身心愉快。无明智慧是相对的,随着佛教的发展,对无明智慧的解释也不断填充新的内容,用以对治无明的道理也在发展,例如大乘的般若空论、中道或不二法门等,是...除生、老、病、死四苦外,大量是由个人的机遇、环境有关,更多的痛苦和烦恼是源于个人的追求或心理、感情因素。这正是集谛要讲的内容。  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即贪爱、嗔恚、无明(痴,不明缘起的道理)...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91564458.html
  • 中国佛学研究现代社会人生

    虚幻的东西不要生贪爱执取之心以造下种种惑业。佛教对无明智慧的看法姑且不论,就其强调的于万物不起贪著之心、保持心情的一种平和宁静而言,对克服当代社会中物欲横流的现象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极乐的向往,透露出了对人生永恒幸福的一种追求。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这里面所蕴含的劝人向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实社会人生显然也是有意义的。   再次,佛教把无明贪欲视为是人生痛苦的总...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51465269.html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