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5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悲智双修的法坤法师

    《增支部》里有一段经文:“一个好人的降世,是为了给周遭的许多人带来利益、快乐与幸福。”这段经文正是法坤法师一生的最佳写照。 法坤法师就是秉承着佛陀强调慈悲与智慧并重的精神,无怨无悔、尽心尽力为佛教事...

    施性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2248085.html
  • 丰子恺的人格特征与佛教文化

    。佛家看来,般若智慧正是觉悟者与芸芸众生的区别所在。20世纪初的居士佛教复兴运动推崇“悲智双修”的佛家大人格, ”悲”是慈悲,大慈大悲, “智”是般若智慧,是对人生无常的参透, ”悲欣交集”就是...以直面人生的勇气不懈追求,在苦难中谋求救世度人。生命主体和宇宙客体的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矛盾,都是佛家精神所要超越的对象。  对于丰子恺,佛家“悲智双修”的人格修养和居土的特殊身份使他既可以沉浸于当下的...

    张胜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72464376.html
  • 五大菩萨

    怎样产生平等的心?从根本上说,一切有心识的动物,都是业障深重的苦恼众生,无始以来就与自己都有过亲密的关系,若能常常作这样的想法,平等心和大悲心也就会自然产生。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悲智双修。只有建立在大智基础上的大悲才能感应三界所有众生。观世音菩萨做到了悲智双修,处处利济他人,拔除众生痛苦,因此获得了众生的尊重和爱戴。观世音又擅长陀罗尼法门,为密教中具有极重要地位的菩萨。  地藏王菩萨为大愿...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72954098.html
  • 谈「放生」

    许多佛教徒都喜欢放生,佛教徒认为放生不只能消灾延寿,也是体现了菩萨慈悲为怀的精神。因此,每逢诸佛菩萨圣诞,有些寺院还会主办颇具规模的放生仪式。我相信,在佛陀时代,当然没有这样的放生仪式。至于这些仪式是起于何时,恕笔者才疏学浅,还有望诸大德不吝赐教。 其实,佛家不只强调慈悲,佛家也是特别强调智慧。佛教的所谓“悲智双修”就是说明了慈悲与智慧是并重的。慈悲发挥人类感性的一面,进而培养我们不仅对人类,...

    施性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3448388.html
  • 人间佛教的再认识

    佛学的重视,有学养的僧人悲智双修,对佛学研究很深,并倡立各种宗派。天台宗的创立,正式宣告中国佛教的诞生。智者大师以法华为依,三观一心,世称“人间说法,最为第一”,继(印度)龙树之后,在中国开创了佛教从...

    慧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61955272.html
  • 简述佛教的神通

    好奇心态而好为人师我慢日增,更有甚者以此聚众敛财为所欲为。这无异于步入生命的歧途了。   佛教提倡悲智双修,即智慧与慈悲具足。神通是悲智双修的副产品,使用得当,它能够给自己和大众带来欢喜,如果离开了...

    徐晓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71084658.html
  • 仁学粹编

      自唐、宋以後,咕哔小儒,徇其一孔之论以谤佛毁法,固不足道;而震旦末法流行,数百年来,宗门之人耽乐小乘,随断常见,龙象之才罕有闻者。以为佛法者清凈而已,寂灭而已,岂知大乘之法,悲智双修,与孔子仁...

    太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0939439.html
  • 不知佛法无权反对

    中国著名学者梁启超说:“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罗琲罗博士说:“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3146748.html
  • 弘一之律学

    怀佩而法”(李叔同《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题记》)的心法戒体而已。他所倡言的“惜福、劳作、持戒、自尊”,就是依据上述四科提出的具体要求。 “悲智双修”也是以戒为师的具体表现。他说:“有悲无智,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25755048.html
  • 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日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信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何者是智信?何者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94664487.html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